肖承森

  朱明王朝由洪武帝朱元璋興建,傳帝16位,享國276年,是中國歷史上統治時間較長的大一統漢族王朝。朱明王朝前承蒙古元朝,後續滿族大清,其地位對中國歷史有深遠影響。論及明朝滅亡的原因,諸多史學家都指向體制弊病,積勞成疾,待到崇禎登基,已無力迴天。如今景山公園裏的一棵歪脖樹,的確是崇禎帝的好歸處。

  但歷史的細節總是迷人的。撥開大明開元、洪武之治、永樂盛世、土木之變、萬曆革新等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歷史迷霧,我們發現那些升斗小民、基層官吏也在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創造着屬於他們自己的歷史。用作家馬伯庸的話來說,便是“沉寂於歷史中的細節太迷人了”。他也就此爲題創作了這本非虛構歷史作品《顯微鏡下的大明》,旨在“通過豐富的細節來考察某一個切片、某一個維度。這些都是具體而微的細節,但恰恰從這些‘小’中,我們能真切地見到‘大’的意義。它就像是一臺顯微鏡,通過檢驗一滴血、一個細胞的變化,來判斷整個人體的健康程度”。

  馬伯庸的創作切入點很有意思,他選擇了明朝的幾段公案。所謂公案,也是早已淹沒在歷史塵埃裏的那種。甚至如果時光倒流,回到當朝,當事人也未必能說清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但作者運用嚴謹的治學精神,查閱了大量史料,有些近乎於是唯一的證據,最終得以還原一個歷史事件的雛形。

  正如黑格爾所言,“人類從歷史中得到的唯一教訓,就是人類沒有從歷史中吸取任何教訓”。書中的六個案例,以講述大明萬曆年間,徽州府下轄的歙縣發生的“人丁絲絹納稅案”《都是學霸惹的禍》始,以正統年間北京發生的一起私通冤案《正統年間的四條冤魂》爲終,展現了明朝社會民間生活,基層政治管理的不同側面。

  另外,依本縣學子無人及第而引起的婺源龍脈保衛戰所寫的《筆與灰的抉擇》,依祖墳與寺廟之爭所寫的《誰動了我的祖廟:楊幹院律政風雲》,依大明戶籍管理制度弊端而寫的《天下透明:大明第一檔案庫的前生今世》等,案情之曲折,紛爭之長久,都令讀者瞠目結舌。

  社會管理,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也是管理智慧的體現。而成就這種智慧的,正是那些淹沒在歷史細節裏的民衆、官吏,是他們的所作所爲碾壓出了歷史的摺痕,值得我們尊重。

  雖然“六個塵封已久的民生往事”不足以撼動歷史巨輪的方向,但正是從這些“小”中,我們才能真切地見到了“大”的意義。

  《顯微鏡下的大明》 馬伯庸 著 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