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台湾诗人余光中逝世。

《乡愁》,多年前就读过,是最打动人心、最优美的一首诗。

曾经看过采访台湾文坛代表人物的纪录片,其中有几集就专门讲余光中;印象中余老是一个和霭、淡然的文人;六七十年代,台湾在蒋氏白色统治时,余光中一批文人组织诗社,办纯文学刊物,不谈政治,一心给台湾人包括自己找一份宁静的心灵家园。

以余光中为代表的台湾文人,还有他们那一代随著国民党败逃台湾的文人、政客、军人,作为异乡人,对曾经生活过的大陆,有著刻骨铭心的乡愁;从政客阎锡山到蒋介石,从文人张大千到于右任,从他们的谈话中、日记中、文学作品中、画中,无不反映著这种浓浓的乡愁。

关于乡愁的诗、词,信手拈来。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映红。

……

乡愁,从古至今,一直未断。

秦始皇一统天下后,改分封制为郡县制,在中国南部设多郡,有一次人口的大迁徙;当这些人背井离乡,想起故乡时,难免泛起乡愁。

历朝戍边、屯田的军人,在清冷的月光下,在塞北的寒风中,抱著长枪,泪流满面,想起远方的故乡和家人。

郑和下西洋,打开了中国人的视野;一批批人下南洋谋生,在异乡,在异族的焐热环境中,擦著额头的汗,想起的是回不去的故乡和渐渐谈却的乡音。

闯关东、走西口的汉子,驾著马车,虽然孩子老婆都在车上,在漫天的黄土和一望无际的平原上,汉子还是想念家乡的山清水秀和吴侬软语。

元、清入主中原,少数民族的强者坐在中原富丽堂皇的宫殿中,享受著中原精细的美食和奢华的生活,在喧哗后,还是想念草原上架起篝火、烤著羊肉、喝著奶酒、唱著长调的自由。

当代,乡愁更让人感同身受。

几千万的海外华侨,无论是什么原因走到了异乡他国,在每年的农历新年,还是要想起那才是中国人的新年;圣诞树的灯火灿烂,比不上家乡的大红对联、响亮的炮竹声、舞起的龙狮和街坊的拜年。

为支持国家建设,三峡的原住民背井离乡,被迁移到祖国天南海北的许多城市;他们在各地都得到很好的安置;但每逢佳节和祭祖的日子,想起家乡的山、水,他们再也回不去了,这份乡愁更加的动人心魄。

改革开放后,农民走出家乡,成了农民工,为城市建设贡献著巨大的力量,推动中国城市和经济的发展;教育更加普及了,许多农村和小镇的子弟通过考大学,到大城市学习、生活和工作;他们在一年的大多数时间里,是生活的城市的建设者和市民,当春节和节日到来时,他们又回到了生养的农村,那里有他们的家人;他们成了夹心人,他们不再适应如老辈人一样那样平静地生活在那片土地中终老;他们的面临著:回不去的故乡,融不入的异乡;这是当代最大的乡愁。

乡愁是大时代、大变革的产物。

乡愁来自地理的隔离。

乡愁因为回乡的不易;乡愁因为回不去的故乡!

当某一天人类移民外太空或其它星球,也会产生对地球的思念--「球愁」。

乡愁是我们美好的一种感情,乡愁是一种美妙的感觉。

乡愁一定会存在;所以,我们更加珍惜现在的一切,过好每一天,不留遗憾。

爱身边的人,爱自己的家乡。

当生活让我们远离,也记得常回家看看。

从更大的格局和视野,时代、国家、事业和家庭让我们远离,从而有了乡愁;面对乡愁,我们应该坦然地接受,这就是人生的一部分;这未尝不也是一种幸福。

乡愁让人牵肠挂肚,乡愁也是一种美妙的情绪。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