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雲帶來的那場雨,洗滌心靈、洗滌自己;

雨後的水窪,映照出自我和生活,

呈現了改變的契機。

 

 

pexels-photo-166360

(圖片引用自 Pexels 網站) 

 

 

    憂鬱的心情,你一定曾有過。那種消沈、絕望的感受,加上自責、悲觀的想法,彷彿烏雲籠罩,完全看不到一絲陽光和希望。

  

    雖然每個人都曾感到憂鬱,但憂鬱的體驗,卻可能相當不同。它可能包含了以下幾方面:

一、情緒:覺得悲傷、沮喪、心情低落、消沈、空虛……。

 

二、思考:覺得自己沒有價值、不如別人、缺乏能力、得不到幫助。對事情抱持悲觀看法,對未來感到失望,甚至絕望,對環境有不滿、厭惡的想法。

 

三、身體:胃口改變、睡眠困擾、疲倦、體重驟增或驟減、性興趣降低。

 

四、行為:哭泣、動作緩慢、社交退縮、對日常活動失去興趣,甚至有自我傷害、自殺的行為出現。

 

 

    憂鬱的呈現,也有文化上的差異,例如:華人習慣以身體症狀和人際關係方面的困擾,來表達自己的憂鬱,卻較少顯露內心情緒(如:會說自己很累、頭痛,但不會說自己心情不好。)。

  

    所以,憂鬱的影響,絕不僅限於情緒而已,它會對我們的生活造成全面的影響。然而,這種極度不適的經驗,旁人卻可能難以理解,也許看做是庸人自擾、無病呻吟,也許賦予它一種神秘、溫柔的浪漫感。儘管古今中外許多詩人、作家,喜歡描繪、稱頌這種特質,但做為我們一生中最常經驗到的負向情緒之一,憂鬱需要被我們理解、關注和傾聽。不僅僅是因為它可能引發更強烈、更傷害性的舉動,也因為這樣的痛苦經驗裡,其實隱含了來自身心靈層面的重要訊息。

   

 

而我們要如何去聆聽這些訊息呢?

簡單地來說,可以從「生物、心理、社會(Bio-Psycho-Social)」三個層面去檢視:

 

先就心理層面來看,憂鬱可能和下列因素有關:

 

(一)體質因素:過去的成長經驗、創傷經驗、早期與重要他人的失落分離經驗,都可能讓人在體質上有脆弱之處,面對生活變動,容易心情低落,感覺鬱悶。

 

(二)個性方面:完美主義、過高的自我要求和道德標準、強烈的成就需求或人際需求、內向或神經質的性格傾向,都可能和憂鬱呈現高相關。

 

(三)思考模式:許多研究指出,憂鬱者對自我、環境和未來,易抱持著負面看法。認為自己是沒有價值、沒有能力的,習慣於自貶、自責;同時可能以消極、負向、不合邏輯的方式去解釋外在環境和自身經驗;對事情的後果和未來,也常抱持著無望、悲觀的想法。例如:只根據一小部份的資料,就下全盤結論;或把某件事得到的結論,推論至所有事情(如:一次報告搞砸了,就覺得之後報告也一定會搞砸,而且老闆一定不喜歡我。)。憂鬱者很容易過度強調自己和身邊事件的關聯性,認為自己應為所有事負責(如:家人的衝突都是因為我沒幫忙。)。在想法上,容易有過於極端的二分主義,非黑即白,缺乏彈性。

 

 

而在社會因素方面,生活壓力和社會支持,也和憂鬱程度有所關聯。

 

(一)生活變動,例如:分離、人際衝突、感情挫折、工作表現不佳……,種種親密關係、成就表現方面的挫折,都會讓人感受到壓力。有時不一定是重大生活事件,一些生活瑣事(如:搬家、在社交場合不自在……等),或生活中開心的事(如:結婚、生小孩……等),都可能是壓力的來源。若我們主觀感受到的壓力越大,越容易感覺憂鬱。

 

(二)社會支持,它在生活壓力和身心健康間,扮演了緩衝的角色。身邊親朋好友的聆聽、陪伴、安慰、關心,或是討論、建議、經驗分享、訊息提供,都能給人勇氣和力量;即使只是默默的支持或尊重,也能有安定的效果。當個人擁有的社會支持越多,憂鬱程度往往也會隨之下降。

 

 

除了上述心理和生活層面的因素外,生物方面的因素,諸如:基因影響、神經化學傳導物質不平衡(如:腎上腺素、血壓胺過低),也都和憂鬱情緒有關。有些憂鬱情緒在一生中的某個時刻,或一年內的某個季節會特別明顯,例如:女性月經來臨前、服避孕藥後、產後、冬季,都讓人特別容易受到憂鬱影響。

 

 

大多數的情況下,憂鬱只是暫時的情緒狀態,會逐漸恢復,就像感冒一樣;但如果它未隨著時間自然恢復,或恢復時間過長、對生活影響過大,此時就需要專業方面的協助。許多研究指出,憂鬱情緒和憂鬱症似乎是在一個連續向度上的不同位置,它們僅有程度上的差異,在本質上並無不同。而我們所經驗到的憂鬱情緒,往往不是由單一因素所引發,而是許多因素互動後的結果。

 

 

因此,當我們誠實地觀照,從自己、生活和身體三個層面去釐清,憂鬱的原因、改變的方向,或許就有了答案。 

 

 

pexels-photo-395196

(圖片引用自 Pexels 網站)  

 

 

當憂鬱成為事實,改變就是義務。

  

於是,心情鬱悶時,先照顧情緒,記得擁抱自己、呵護自己、做些自己喜歡的事、說些鼓勵自己的話,透過安全的方式宣洩情緒(運動、聽音樂、畫畫、看書、旅行、大哭一場、找人談談、……)。而平日生活中,記得對自己寬容、活得真實,學習正向思考,提昇自己的彈性和挫折容忍度,適時適度地調整生活壓力,必要時找專業人員協助……,這些都是避免讓自己長期陷入情緒深淵的方法。

 

憂鬱是生活中無可避免的經驗,它雖讓人受苦,卻不一定是全然負向的。它代表了我們對生活周遭種種,仍然有所感覺、有所依戀。我們需要的,是不讓自己陷入過度的憂鬱情緒之中,仍能保有對生活的希望與樂觀。同時,聆聽它傳達的訊息,讓它映照出自我和生活的樣貌,協助我們瞭解自己、重整生活。

 

 

萬事萬物都有裂縫,那是光照進來的契機。

There is a crack in everything. That's how the light gets in.

 

Leonard CohenSelected Poems

  

 pexels-photo-404984  

 (圖片引用自 Pexels 網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