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邀。首先要指出的一點是,萬聖節聖誕節等是基督教的節日,在我們廣大的中國同胞當中,也有不少的基督信徒,中國的基督信徒過基督教的節日是天經地義的。

而非基督信徒的中國人該不該過聖誕節等節日呢?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分析:

1.過,關鍵在於怎麼過

基督教徒在聖誕節前夜(即平安夜)要去教堂參加各種活動,參與子夜彌撒,天主教徒還有守夜等待救世主的到來等。北美地區的人在感恩節要吃火雞,感恩上帝賜予莊稼收成,感謝印第安人的幫助。

作為非基督徒的大多數人在聖誕節一般不會參與宗教活動。我們大多數中國人在平安夜吃蘋果,寄寓平平安安;在感恩節給父母給恩師發祝福。這些所謂的"洋節"被我們過出了中國特色。

2.有良好寓意的節日,有何不可?

在聖誕節里祈福,互贈禮物增進感情;在平安夜送蘋果,寓意平安;在感恩節我們不吃火雞,不感謝印第安人,我們學會了感恩的重要性;在情人節,我們用鮮花歌頌愛情。這種有著良好寓意的節日,有何不可?

而且在這些節日當中,不少商家推出了促銷活動,一方面促進經濟,一方面讓我們買到了物美價廉的商品。這樣的活動,恨不得天天搞呢。

3.但是,別忘了我們的傳統節日

我們生為中國人,我們是炎黃子孫,不能忘記傳統。我們的傳統節日傳承著我們的文化。認真過好每一個節日,牢記傳統,不負使命。


【冷觀點】張裕華:《聖誕節是一種大可不必》

今天聖誕節,網上網下熱鬧非凡,我一睜開眼開始就不停收到祝福,不對不對!昨晚就收到不少節日祝福了,有位好友昨天就問我:齊速,你想要我送你什麼聖誕禮物?我立即回復:平安!

實際上我從不主動過洋節,但親友的祝福,我是喜歡的緊。朋友們能記得我並發來祝福的話語和圖片,我可以肯定Ta是真心實意希望我過得一天比一天好的,開心也就理所當然的了。

有趣的是,據加州華人朋友分析,聖誕節或許是錯誤的叫法。 他在朋友圈說:我非常尊重耶穌,他在新約所宣傳的愛,帶走了舊約的殺所給我的不安。但我認為聖人有很多,而不止耶穌一位。英文裡面的Merry Christmas也並沒有聖的意思。過去幾年我堅持用「耶誕快樂」,但現在快持不住了。請問各位朋友,你們能接過這個挑戰,推廣「耶誕快樂」這個較為中性的翻譯么?

我倒覺得叫什麼都不要緊,開心最主要,關鍵是今天,你開心嗎?

這些天來,我在網上都看到不少呼籲廣大公民千萬別為「西方老頭」過生日別捧場的文章,還有部分極端些的朋友們甚至對聖誕老人及聖誕文化破口大罵。

其他的文字我沒過多細看,但梅州文學網主編周逸帆的《外國人的聖誕節,與我中華民族何干?!》一文,我是非常仔細看了,並請了海外華人朋友點評,對方結論和我一樣:文章價值觀非常值得推廣,但稍顯偏激。不過,每個人都是唯一的,世界觀價值觀不盡相同,他人對自己文章的看法應該參考並感謝,但千萬不能被別人的思想所左右。

我們不妨來看看周兄文章的核心觀點: 千百年來,我華夏民族傾心信奉漢民族的核心價值體系,圍繞它建立了種種文化禮儀、典章制度、風俗習慣,歷萬世而不衰,成為我中華民族安身立命之所在。但可笑的是,時至今日,我們的民族,不僅對的節日日益淡漠,而且竟然要借外人的節日來表達我族的心意——所謂的「聖誕節」就是如此。寫到在這裡,我最後用自己的微薄之力說一句:我是中國人,外國的人聖誕節與我何干?!

價值觀確實挺好的,我私下分享的朋友不少都立即轉發入自己的朋友圈!

但是,在互聯網+時代,也大可不必像憤青們那樣詆毀聖誕節等外來節日與文化,越是這樣,國人越被西人看低。在互聯網時代,什麼節日文化或其他類型文化,都難以人為的做到阻止它的傳播!老話說的好:存在即合理。

而且,不可否認,聖誕節文化並非完全沒有可取之處,其中的感恩、團圓、懺悔等文化都很值得我們深思和學習。

可悲的是,多數洋節日傳到中國都變了味。在眾商家鼓躁下,最終精明國人總是把它們披上相對赤裸裸的金錢外衣——變成「金錢教狂歡節」了。真正的西方基督教徒,看到「聖人」的生日或其他神聖的節日被糟蹋成這個樣子,肯定是心痛的。或許,他們巴不得非傳統國家別「慶祝」他們的節日呢。

在天下大同、地球「降格」為村的時代中,中國的傳統節日也好,外國的節日也好,都宜隨著時代發展剔其糟糠取其精華,利用一切可能的手段發揚光大,廣為傳播,讓其中蘊含的真、善、美在更多地球村民的內心生根發芽!

快樂就要大聲說出來:地球村的全體村友們,祝你們和我一樣聖誕節快樂!

◎網友點評摘選

1、醉蘭聽風:

當西方的傳統節日及其附屬品充斥中國市場,甚至深入人心時,幾家歡喜幾家愁。我個人的態度是,不排斥,當反思。其一,中國欲成為大國強國,必須開放包容:世界是多元化、多極化的,你了解包容世界,世界才能了解包容你!這是相互的關係,也是顯而易見的觀點。其二,中國的傳統節日包括中國文化,是否也在一些西方國家盛行?那些所謂的洋鬼子是否也像我們對待他們的節日那樣執著的狂歡?若非如此,我們當思自己身上的弱點,以求解救之法。盲目的樂觀和悲觀都是走極端的不良表現!

2、寧靜致遠:

繁多的商業節和西洋節,已經完全顛覆了我泱泱大國的各個傳統節日,這就是與世界接軌嗎?部分國人中楊媚崇外的毒太深,個人覺得這是個民族悲哀的開始。

3、我欲掙縛去:

世界大同,不必刻意去分別誰的節日。老百姓要的是心寬體安,是喜樂平安。我們不忘老祖宗,也不怕外來的耶穌老人家,如果我們的孩子在聖誕夜晚都能收到襪子里的禮物,每個走在街上的人們都心平氣和,如果每個商家都願意拿出善意誠意去出讓利潤,有何不樂意?

4、肖寒…笑在最後:

記得看過一夲書《二十一世紀 不戰而勝》美國誰誰寫的。大意是文化滲透,我想離此不太遙遠了!

5、佛雲樵夫:

寫得非常好,兄弟也道出了我的心聲。我非常讚譽魯迅的《拿來主義》,改革開放已經這麼多年了,我們價值觀也應該成熟了,即不「全盤吸收」,也不"拋棄」,應學會「揚棄」。

6、一蓑煙云:

個人覺得,聖誕節是一個充滿愛的節日,紀念的也並非大富大貴的人物,那裡面的含義是救贖,希望,大愛,懺悔……曾經有很多很多聖誕的故事感動過我們,只是因為文化不認同就去排斥嗎?還是我們不夠自信,怕自己的節日被淡化了,只要我們足夠人性化,足夠溫暖,聖誕節就未曾不可

7、荷鋤倚犁:

文章立意中庸。文化無國界,關鍵是以何種心態和思維看待和面對。聖誕節本身充滿正能量,如一味「拉風」或」一把火燒光」,未免有點"大可不必」!

【作者簡介】張裕華,筆名齊速,客家人,現居中山。痴迷文字,偶有習作刊發于海內外網路平台,現為中山文苑微信公眾號主編、文學零距離頭條號主編。致力於用網路文學力量助力中國少年兒童。

——中山文苑微信公眾平台

運營人員:齊速


個人覺得西方的節日也有他的好。比如我比較推崇的西方感恩節。過不過西方的節日就和你學不學習西方的文化概念差不多。我們現在不也在從小抓起學習英語嘛!

其實我們過節歸過節,主要是應該學習其中的文化,理解這個節日特有的含義。免得以後碰見個老外跟人家沒話題。就像學習英語一樣,不也是為了人類的進步嘛!

重要的是,不能忘本,不能本末倒置,作為炎黃子孫,我們博大精深的漢語文化也絕不能被英語替代。同樣的,西方節日就算再多姿多彩,我們也只是過著玩玩。還得回歸根本,在我們老祖宗留下來的傳統上多費點心思吧。畢竟,你不是外國人。


可以過。

西方的節日,比如萬聖節,聖誕節,母親節,父親節,感恩節等節日,都是帶著很隆重的愛的氣息的節日。如果吸收了這些節日的內在含義,用感恩的心態對度過這些節日也是很好的一件事情。只是現在的一些節日,都被商業化了,每到這樣的節日,到處都是商家促銷等活動,有些已經背離了原本節日的內涵與意義,有些變味的感覺了。

做為中國人,在過西方節日的時候,更要牢記我們的傳統節日,不能忘本,這個是最基本的原則。


這個問題需要從幾個方面來說:

1,其實現在很多西方節日的盛行,都是商家在起到引導作用,萬聖節我給女兒買了一個南瓜燈是不是消費了,情人節我給老婆買香水是不是消費了,馬上過年了,我要給女兒買煙花是不是消費了!努力賺錢是一部分,只有大家都消費,錢才能流動起來,商家賺到錢,才有錢付給員工,員工才能消費!這其實是一個好的事情!

2,現在很多人接觸,接受這些西方節日也說明現在大眾接觸了更多新的事物,這是好事!但是也希望大眾能夠更多的記住傳統節日!而不是在父親節,母親節的當天在微信朋友圈知道你愛他們!

3,還有一點我不知道別人怎麼做!但是,我會去網上看看這些西方節日因為什麼原因出現的,需要注意什麼,有什麼周邊的一些信息!從而不會幹巴巴的去過節!處處留心皆學問嘛!


這個問題沒有應不應該的事情,就是說白了你對於老祖宗留下的傳統繼承了多少,記住了多少,你了不了解一個節日的意義,一個節日它的深遠影響是什麼。節日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軟實力,不是洋節很洋氣,而是你很膚淺,不是傳統節日很土,是你很浮躁。西方節日多數就是宗教色彩的節日,它們的出現,讓很多中國的年輕一代都迷失在這樣的糖衣炮彈中,而忘記了自己是中國人,自己是炎黃子孫,很多人看了可能會說我這麼點兒小事就上綱上線,危言損聽,其實不然,如果把民族國家的未來交給一群沒有信仰沒有靈魂沒有擔當的人手裡,你覺得我們的國家民族會興旺強盛嗎?


謝謝邀請,國人過洋人節日其實沒什麼特定是否應不應該,就像過周末一樣,沒什麼大不了的區別,這個和是否信仰西方發源的宗教也沒什麼必須或者必要的關係。感覺國人過洋節最大的代表樣式是商家的各種促銷噱頭意義更多些。大家一起熱鬧熱鬧也許就那麼簡單。


當然該過了,尤其當下社會氛圍這麼壓抑,90後們缺乏可以狂歡釋放的機會,如果中國人再把這些節日取消,那感覺我們可以提前進入中老年生活狀態了,不再朝氣蓬勃而是一個真正的「佛系少年」。

約好幾個可以互訴心聲的朋友,送個蘋果,吃個飯,逛個街,感受下節日的氣氛,心情也可以舒朗很多。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