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北京南四環的新發地,是一處以蔬菜、果品、肉類批發為龍頭的國家級農產品批發市場,它承擔著全市80%以上的農產品供應規模,可謂2100多萬北京常住居民的「大菜籃子」與「大果盤子」。

這也使得新發地在全國同類市場中有著極大的影響力,其農產品價格走勢也被業內很多人視為引領全國農產品市場價格的晴雨表。

然而就在最近,晴雨表上出現了一絲「不安分」氣息,其源頭來自於大蒜。

根據《中國經濟網》的報道,新發地市場上的大蒜價格出現了明顯上漲,從年初的4.5元/kg漲至當前的8元/kg,漲幅達到77.8%。

大蒜的主要產地同樣有類似狀況。以「大蒜之鄉」山東金鄉縣為例,中國金鄉大蒜指數網的數據顯示,截止6月10日,金鄉新蒜的售價為3.4~4.3元/斤,比去年同期上漲了一倍有餘。

水果漲價的熱度尚未褪去,難不成「蒜你狠」也要捲土重來了?我們不妨從歷史中尋找答案。

1

先把時鐘撥回到2009年。

彼時,甲流病毒肆虐,人心惶惶。正當人們對疫情一籌莫展之際,忽然傳來了「大蒜具有預防甲型流感的功效」這一消息,而後更是有媒體聲稱,美國專家把大蒜列為九大消毒蔬菜之首。國內也有醫學專家表示:「喫大蒜能有效預防甲流」。

且不說這一論斷是否具有科學依據,但受此影響,原本其貌不揚的大蒜突然成為了公眾關注的焦點,需求規模大幅增長,普羅大眾趨之若鶩,經常導致各地菜市場的大蒜供不應求。

與此相應的,大蒜的價格正式開啟了瘋漲模式(參見圖1)。自2009年下半年至2010年6月,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大蒜價格漲了數十倍,許多地方的市場價突破10元/斤,部分超市甚至賣出了12元/斤的高價,比當時的優質五花肉還要貴。

一時間,輿論嘩然,民眾熱議,廣大網友紛紛施展才華來調侃此事,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借用陳小春的歌曲《算你狠》,別出心裁地創造出風靡網路的「蒜你狠」,而這一詞語更是登上2008年「年度網路十大流行語」榜單。

到了2011年,劇情開始峯迴路轉。隨著年初新蒜的大量上市,價格出現大幅跳水。數據顯示,2011年7月底,全國大蒜批發平均價為3元/kg,比2010年同期的10.2元/kg下跌了70%。此時,「蒜你狠」淪為「蒜你賤」,這也苦了之前嘗到甜頭後加大種植的蒜農們。

進入2016年,劇情再度反轉。自春節過後,不少人發現蔬菜價格大面積上漲,其中以大蒜尤甚。根據wind數據,2016年不同時期,全國大蒜批發平均價比2015年同期有大幅度上漲,特別是從6月份開始,大蒜價格宛如脫了韁的野馬,漲得一發不可收拾。到2017年伊始,批發均價攀升到14.71元/kg(參見圖2),超過了2010年時的高點,個別地區的大蒜售價更是飆到了每斤20元。

不過,在經歷了數月的瘋狂後,市場再度迎回了「蒜你賤」。2017年5月至6月間,全國大蒜批發均價從12.5元/kg快速跌落至5.2元/kg,此後便長期處於相對合理的波動區間。

2

不難發現,2009年至今,我國的大蒜市場至少經歷了兩輪暴漲和暴跌,而「蒜你狠」和「蒜你賤」的劇情也隨之交替上演。

事實上,倘若拉長時間軸,根據已有的統計數據,大蒜的價格走勢整體上呈現出頗為明顯的週期性漲跌規律(參見圖3)。換句話說,大蒜價格不會一直漲,也不會一直跌,只是每次漲跌的幅度有所不同。

誠然,大蒜價格之所以會如此「不穩定」,離不開投機分子的炒作以及有關部門的監管與調控等因素。不過從經濟學的角度看,至少有以下兩股驅動力在起著重要作用。

一方面,供需失衡是根本原因。

供求原理告訴我們:當某種商品因供不應求而表現為短缺時,其價格就會上漲;當商品因供過於求而表現為過剩時,其價格就會下跌。所謂「物以稀為貴」,正是這個道理。大蒜價格的漲跌也可以用這一理論來解釋,而決定大蒜供給量的關鍵因素是種植面積與天氣變化。

以2010年的「蒜你狠」為例,其背景在於,由於2007年與2008年的大蒜價格暴跌,2008年全國主產區大蒜種植面積減少了30%~40%,而非主產區的大蒜種植面積也減少了40%~60%,這就註定了市場上大蒜供給規模的萎縮。怎料2009年,市場上對於大蒜的需求因甲流的來襲而大大增加,直接造成了大蒜的供不應求,價格暴漲隨之而來。

至於2016年「蒜你狠」的重現江湖,則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當年春節前多場降雪與氣溫下降的影響,導致新蒜的大幅減產,進而抬高了價格。

另一方面,信息不對稱是又一主因。

市場上常常充斥著各種各樣的信息,比如氣候不好、大蒜減產、需求上漲等等,這些信息的可信程度往往很難把控;再加上大蒜從農田到市場終端要歷經層層流通環節,使得市場信息無法快速且真實地傳遞到蒜農耳中,這就造成了各方的信息不對稱。

在此背景下,根據蛛網模型,蒜農唯有根據前一期的價格來決定下一期的種植規模;而當大蒜成熟之後,蒜農又不得不按照當期的市場價格來出售由前一期價格所決定的產量。當預期價格與實際價格不一致時,產量和價格的波動也就出現了。

舉例說明,上一年大蒜市場行情較好,蒜農會預期下一年的行情也不會差,於是便根據現行的大蒜價格擴大了種植規模;而一旦下一年的市場需求不似上一年那般旺盛,那麼大蒜價格就很有可能會大幅度下跌。反之亦然。

除了上述兩點原因之外,宏觀層面的流動性過剩和遊資泛濫也是導致蒜價暴漲的幕後推手,這在2010年的「蒜你狠」浪潮中表現得尤為明顯。

具體而言,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為了刺激國民經濟儘快復甦,全球多個國家採取了極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我國也不例外。數據顯示,2009年末,我國M2餘額為60.6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了27.7%,M1餘額為22萬億元,同比增長32.4%,如此過剩的流動性,難免會產生資產泡沫。然而,從2014年4月開始,國家出臺一系列房地產限購政策,這就迫使大量資金退出樓市,加上當時民間資本普遍缺乏較好的投資路徑,門檻與政策風險均較低的農產品就成為了一些遊資的炒作目標。此時,疊加市場上關於「大蒜能夠預防甲流」的輿論導向,投機分子趁機利用信息不對稱來進行炒作,這也多少推升了大蒜的售價。

3

搞清楚大蒜價格的走勢規律及其背後的影響因素外,我們再回到開篇的問題:近期大蒜價格的再度上漲,會是「蒜你狠」捲土重來的前兆嗎?

我覺得無需過度憂慮。

從數據上看,進入2019年以來,全國36個大中城市的大蒜零售價格雖然有所上漲,可距離2016年的歷史高點還有相當大的差距,而在環比增速上,最近也出現了逐漸放緩的苗頭(參見圖4)。

再看北京新發地的大蒜均價,雖然上半年有所波動,但整體上仍處於相對合理的價格區間內,值得注意的是,近日的價格已經出現了下降(參見圖5)。

另外,根據中國農科院公佈的數據,2019年,全國大蒜主產區的大蒜種植面積比2018年有所減少,但減幅並不算太大。同時,從天氣因素上看,今年四月下旬的雨水和降溫固然會影響到個別主產地的大蒜生長和供應速度,不過在氣溫方面與去年並無太大差異。

綜合考慮,今年的大蒜價格雖然有可能在短期內繼續上漲,但論其影響程度,同當年的「蒜你狠」相比,只能算是小巫見大巫。更何況,每年的6月與7月都是大蒜市場供應量增加的時間段,而大蒜價格理應會大概率出現季節性回落。

一言以蔽之,近期大蒜的漲價更像是一種季節性回調,而其價格波動依然處於合理的區間內。

讀到這裡,相信各位可以暫且鬆一口氣了,不過對於很多領教過「蒜你狠」的人來說,曾經的瘋狂場景至今歷歷在目,其負面影響也著實讓人心有餘悸。正因為如此,如何推動大蒜乃至其他各種農產品價格更為穩定的運行,成為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在我看來,應從以下幾方面予以發力:

其一,要促進農產品的順暢流通。

農產品價格的大幅度波動,在很大程度上與複雜的流通過程有關。由於中間環節繁多,農產品的終端價格與在農民手裡時的初始價格早已大相徑庭,其中更是有不少中間商從中獲得了超額利潤。因此,我們應在理順供銷環節、減少農產品流通成本上多下功夫,儘可能實現流通環節的高效和通暢,以此來保證農產品價格的平穩。

其二,要加強農產品市場主體培育。

具體而言,應鼓勵與支持農產品市場主體的冷鏈物流建設,並強化加工、儲藏等配套設施,以此來提高市場吞吐能力,這不僅可以使得農產品保質保量與減少損耗,還能間接調節農產品上市節奏,從而避免市場價格的大起大落。

此外,我們還需進一步完善農產品的生產、出口、庫存和價格等方面的監測預警及信息發布,增加信息透明度,改善因信息不對稱而引致的各種問題。同時,還要積極健康地引導社會遊資投資農業,避免惡意投機炒作行為的發生。

(本文由蘇寧財富資訊原創,作者為蘇寧金融研究院消費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助理付一夫,首圖來自壹圖網)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