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被任正非刷屏了,今天上午用了將近1個小時的時間看完了長達2萬字、42個問答的訪談,任總的格局之大,真是超乎想像!

任總的回答,從容而睿智,沒有金句頻頻,不談雞湯情懷,沒有民族狹隘,反而是最樸素的陳述,甚至憂患國人的偏見,不打愛國牌,而是反思自大自卑,他讚賞歐美科技、倡導互惠互利,……一字一句直擊內心,不禁感嘆這股強大的震撼力,這才是真正的家國情懷,打心底敬佩這位已經70多歲老人的智慧、格局與遠見,一名真正的企業家的高瞻遠矚與博大胸襟,對社會問題獨到的洞察和思索,包括國家層面的冷靜深思……

我在想,如果我們做企業、做團隊、做自己的本職工作,能把這種格局這種努力拿出來,我想我們沒有辦不好的事,做不好的人。

羅曼 ? 羅蘭說,把生活想像的太好,你會跌的很重;把生活想得太糟,你會失去活下去的勇氣。生活中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的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

今天上午,我朋友問我,你說這個時代是好還是壞?我說你出門不用帶錢包不怕小偷惦記,你餓了可以換著花樣訂餐,分分鐘有人送上門,你不想開車提前約好,司機樓下等,甚至你做不完的設計圖,網上一堆比你有才華的人都能代勞,周末高鐵回趟老家輕輕鬆鬆,以前也只有慢吞吞的綠皮火車……你說這個時代是好還是壞?

他想了一下,突然感慨說,世界是在變得便利,可為什麼覺得心卻空了?在這個極速發展的互聯網時代,好像是沒有了以前捧著讀的詩和遠方,只有沒錢和去不了的地方,有時候為什麼會那麼焦慮和失落,內心長滿了草……

1.「只此一生,活到淋漓盡致」的人生格局

在我的印象里,這個名叫懿銘的女孩,陽光自信、酷愛跑步,超級自律,因為她朋友圈經常曬跑步的靚穎和足跡,她也是馬拉松的忠實踐行者,我覺得她可能是88或者89年的人,至少在年齡上小我很多歲,可事實上,她也就只比我小了1歲。

她這樣寫道:「2019年4月28-30日,我和我的隊友們一起,用雙腳丈量了騰格里沙漠的70KM亞沙賽道。從計劃參賽到實際完賽,兩個月的時間裡,每一天都是對亞沙的期待和憧憬,每一天都在為亞沙做準備,訓練、飲食、備賽。直到4月30日,衝過亞沙賽70KM的終點線,擁抱著並肩同行的隊友,回望遼闊的蒼茫大漠,每個人的臉上掛著的早已分不清是汗水還是淚水,但內心洋溢著同樣的感動。撇下了平日里的稚嫩,被風沙和烈日雕琢過的堅毅成了所有人共同的符號。」

她說:「只此一生,活到淋漓盡致!」

她和天雲姐(一名學霸級女博士、大學教授)一起挑戰了這次征服自我人生的亞沙。

可3天後,她又愉快地做了一個決定,從北京歡樂地趕來青島參加5月4日的馬拉松。

一般人覺得,如果是我剛剛參加完這麼挑戰的亞沙,我就不會在這麼短的時間再挑戰自己身體極限。那天跑完馬拉松我們聚餐,她的心態特別好,她說「朋友圈很多人都為我擔心、糾結,我想著如果早上起不來,在酒店睡個懶覺也是不錯的,可是5點半我就早早醒了,而且精神狀態還不錯,我就鼓勵自己說,即便今天全馬跑不下來,能堅持走完也是好樣的!」

當你身邊有這樣的小夥伴,你會覺得生命中有越來越多的「不可能」都可以兌現,關鍵是你有沒有下定決心,做與不做。

人生是場馬拉松,世界上從來沒有一場馬拉松,能贏在起跑線上。

而往往可怕的,不是起點比你高的人,而是起點比你高還比你更努力的人。

周國平曾說,人會有三次成長。第一次是在發現自己不是世界中心的時候;

第二次是在發現即使再怎麼努力,終究還是有些事令人無能為力的時候;第三次是在明知道有些事可能會無能為力,但還是會努力爭取的時候。

我來說說我的第一次成長。

剛畢業那年,一起去競聘一所知名培訓學校的作文老師,因為薪資待遇是同行業的2倍還要多,還有各種誘人的福利,自己揣著幾篇曾發表過的文章而沾沾自喜,可後來一報才知他們好多是211重點大學名校畢業,甚至是還有幾個是碩士學位,你會發現自己差的是一個實力的名片,世界的中心不再是你。

當時,在偌大的面試大廳,足足排了3大排,50多個人去競聘2個職位,一輪又一輪的淘汰面試,緊張而又壓抑的氛圍,從命題寫作到站在講台上展示,全程公開透明,一輪又一輪刷走,最後只剩下了10個人,還好自己發揮正常,也贏得了最後的一個名額。

那個時候我覺得能應聘上是運氣,可日復一日的工作,我才真正知道高薪資意味著你要付出的比別人多很多,於是上班路上果斷放棄8路公交車,每天都是一路走著一路備課,放學後拿著大包裝上孩子們的作文,晚上一批就到深夜。

因為租住的房子便宜,人又多,我開始發奮圖強,就是想掙更多的錢,租一個自己滿意的小屋,看書和寫字。

我總在想,如果當年因為懼怕失敗,扭頭就走,別人也不會注意什麼,但對於自己的人生來說,或許會遺憾,也更不會有未來做很多大決定的勇氣,比如離開一個城市,比如跳槽轉行,比如結婚生子……

所以在有限的生命里,不妨讓自己活得淋漓盡致,願有歲月可回首,不負年華不負夢吧!

第二次成長,便是母親重病的日子。

突如其來的沉重打擊,讓我徹夜難眠,我第一次覺得死亡是這樣殘酷,生命的盡頭竟是這樣短暫,近在咫尺。充斥著來蘇水味道的醫院,是每一個病床上被判了死刑的孤獨靈魂,如果能恢復那是命運怎樣的眷戀,可是大多數人是無能為力的。作為兒女的我們,每一個人都遇到這樣的時刻,真的是痛徹心扉,永別,是這樣突然。

《百年孤獨》里說,父母是隔在我們和死亡之間的帘子。你和死亡好象隔著什麼在看,沒有什麼感受,你的父母擋在你們中間,等到你的父母過世了,你才會直面這些東西,不然你看到的死亡是很抽象的,你不知道。親戚,朋友,鄰居,隔代,他們去世對你的壓力不是那麼直接,父母則是隔在你和死亡之間的一道帘子,把你擋了一下,你最親密的人會影響你的生死觀。

總覺得父母還年輕,總覺得死亡很遙遠,可你恍然察覺到這堵以為堅不可摧的牆,裂開了一道縫隙,生命,原來竟是這樣的珍貴……

第三次成長,大抵就是中年之路的轉行、創業吧。

往往種種,一切歸零。

前幾天,我一個好朋友從銀行辭職了。而這次辭職,不僅僅是告別一份工作,有可能是離開一個行業。

她跟我描述說:「日子就像方程式一樣沉悶。」她說她猶豫了很久。但在每次糾結時,發現最害怕並不是失去這份穩定體面的工作,而是因為這份安全感而把自己鎖死在今天和過去,被困在永恆的當下,內心深處的不甘與嚮往,會在夜深人靜的時頻頻冒出來。畢竟馬上35歲了。

她說:「在35歲前,再不去嘗試,我怕自己永遠都沒有勇氣踏出去,我自己的內心告訴我,一定會後悔。這次的機會成本,我也可以承擔。」

而我自己也從工作了10多年地產行業,轉行到了職場互聯網領域,做諮詢、寫文章、運營社群、讀書、帶團隊。

其實,放眼看看,站在中國影響力最大的舞台上,那些光鮮亮麗的央視女主持,除了董卿,前輩中李修平退居幕後、倪萍再度歸來,後輩有朱迅「破繭重生」、周濤跳槽升職,還有張泉靈在42歲一腳踏入互聯網行業,她們大多是中年走上轉型之路。

都說女人應該端莊賢惠、聰慧典雅、氣質如蘭,又能持家又能帶娃,可有幾人能活得如此通透,能活出人生的最高境界?又有幾人不是在無可奈何的選擇下,在家庭與職場中,毅然決然做得最大努力的拼搏?

2.做最好的自己,打開人生的格局

職場這些年,我經常會遇到一些非常不錯的人。有很多大學生在大二大三就有了強烈的就業意識,開始著手職業規劃,大學裡要準備學哪些核心技能,自己將來要去哪個城市,去什麼公司,做什麼工作?非常有主見。

我越來越發現,一個人的所謂「格局」,從他出生的那一刻起,很大程度上就已經被劃定了起點,確定了下限。

在這些優秀的年輕人身上,我看到他們的家庭帶給他們的教育,以及在以及在成長過程中,不斷給予他們的指導和幫助,讓他們在初入社會時,就站在了比其他人更高的起點之上。

就像很多人讚歎任佬的問答,該是怎樣一個大格局的人?真的是,一個人的格局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人生的起點和終點,上限與下限。

但我更認為,要打開人生的格局,首先是做最好的自己。

波伏娃說,今日的女人要做出豐功偉業,最需要忘掉自己,但為了忘掉自己,首先必須堅信從今以後找到自我。

詩人會把玫瑰喻為「年青的柏拉圖式花朵」,世人只是看到豐盈的花瓣,卻未見銳利的尖刺。而摩爾卻在詩里篤定地說:「刺是你最好的部分。」

玫瑰最美的部分除了獨立,更在於調和。鋒芒而尖銳的刺,正是獨特的「自我」。

有時候,在周圍朋友、親戚、父母、愛人,甚至孩子眼裡,我們都貼滿各種各樣的標籤,父母會說「離家近幹活少」你這多好的工作啊,父母貼上了一切要「穩定」的標籤,朋友會說「天啊,你都多大年紀了,還辭職,能做什麼啊?」,貼上了「瞎折騰」的標籤,愛人會說「你看誰誰人家又換車了,你的工資還能提嗎?」,被另一半貼上了「無能」的標籤……

其實,生活中的我們都不是萬能的。

有一個故事,講18歲富蘭克林得意洋洋回故里,穿了新衣,戴著名表,口袋裡裝滿了錢,見到人就分。從一個昔日費城印刷店打雜的小孩,搖身變成了大款。

後來,他在飯店遇到了自己的對手——當地最受人尊敬的學者馬瑟。趾高氣昂一番後,他準備離去。馬瑟忽然喊道:「低頭,低頭!」 富蘭克林哪聽得到這些話,結果差點撞上眼前低矮的天花板。看到此情此景,馬瑟說:「低低頭,年輕人。在這世上行走,一定要低頭才能避免磕碰啊!」

曾幾何時,我們被別人或自己貼上了各式各樣、賞心悅目的標籤,而忘記了「聽得進去」「追求上進」「發現不足」的能力,更看不到自己的格局,反而會陷入敏感多疑、被害妄想、極度自我的負面情緒里。

因為,生活也從來不該被定義為同一種樣子,各有其遠,欣羨者不能隨波逐流。

你的職責只有一個,找到自己的人生格局,悅己,並去堅守。

Papi醬有一段走心的分享:自己陪伴自己的時間是最長的;之後的這一生,我是跟我的伴侶一起過的,孩子和父母都是陪伴著走過一段路,剩下的路還是自己去走的。

當我們梳理生活、職場中的林林總總,我們的人生,最重要的還是自己,其次是伴侶,然後是孩子和父母,你想,十幾年讀書,沒有什麼「先天」優勢,跌跌撞撞,少女就這樣長大了,成為了事事自立,卓爾不群的職場精英,挑起養老生子重擔,凡事總得有舍才有得。

如果說長得美,是天生麗質,那活得漂亮才是人生的格局。

3.職場上的格局,是做人與做事,首先得是一個「值得託付的人」。

在職場,工作永遠都是第一位。

我見過,有些人為了面子,顧及同事情誼,一而再再而三的降低做事的標準。有一個網友跟我說,她前天幫一個同事改文件,同事給她的時候就發錯了版本,然後她幫著同事傳給經理,被經理一頓責罵,事後那個同事也埋怨她,她內心委屈到極點,說「人情」做了,反而自己背黑鍋,找誰去論天理?

明明自己覺得自己是可以託付的人,結果到頭來自己背上壞名聲。

我跟她說,在公司里最重要的事永遠是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而非是處好關係,更不是好心替別人幫忙工作。姑娘,你內心的「這個值得託付」,用錯了地方。

之前在北京的分享會上,羅輯思維CEO脫不花講過一個故事:

她說,得到APP的專欄作者香帥,在與得到簽約不久,發現自己懷孕了。她最擔心香帥的身體沒法承受巨大的工作量。但事實證明,香帥對待工作簡直可以用「彪悍」形容。

有一次,香帥做直播,大家都看得出來,她已經非常不舒服,但她說沒關係,直播全程就1小時,一定能堅持下來。

直接剛結束,她要馬上去醫院,然後開始一直卧床,直到生完孩子。開始躺在床上口述,她的博士生轉成文字,整理完文字再去錄音。

好多次,脫不花非常認真地告訴她:不行,絕對不能再更新課程了,你可以宣布停更,等你身體調整好再繼續,這件事用戶是完全能理解的。

但香帥堅決不肯。香帥的例子,可以說是「一個人值得託付」的最好解釋。

一個真正職業化的人,一旦開始做某件事,就會負責到底,並且做到能力範圍內最好。

我覺得這就是做人與做事的格局。

前幾年,我們做地產營銷經常加班加點,尤其臨近開盤,活動特別多,我的那位男同事,好幾次都是通宵盯製作、布展覽、做現場,從未出錯過一次,後來直接晉陞到了集團總部,是單位里三年來唯一一個破格晉陞的優秀員工,我想除了他的核心技能外,更多的是這個員工,是老闆值得託付的人。

任何單位都希望自己招聘上的員工,穩定、踏實、敬業。因為工作是複雜的,隨時面臨新的困難,這就需要你穩定的確定性,需要你無論遇到什麼阻礙,都能夠拼盡全力,遇到問題解決問題的 ,該做好的事,一樣都不少。

假如一個人到了最高境界,即便遇到天大的問題,你會覺得他不可能被擊垮,他能給你信心和安全感,我想,這也正是我們這些平凡人讚歎之處。

就像文章開頭,假想一下,如果任正非表現得悲觀焦慮,認為自己必敗,那麼,企業可能也就瞬間垮台。

我們之所以豎起大拇指狂贊,是因為他做人做事的這種大格局,在這樣一個時代,像這種級別的企業家,可能也就三五個,我們都不是。

縱然我們都是平凡人,我們也需要時時刻刻開拓自己的格局,職場上、家庭中,時時審視自我,要有信心,給自己信心也需要修鍊,心理上不能自己擊垮自己。

從今天起,努力活出最真實的自我,擁有更寬廣的格局和胸襟,願你能擁有溫暖的心房,能被歲月厚待!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