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琳娜:我就是不「好好唱歌」 公眾號 第1張

龔琳娜:我就是不「好好唱歌」 公眾號 第2張

當大眾更多看到我奇葩那面時,我就要嚴肅起來,做古詩詞。

文 | 王沖沖 編輯 | 胡雯雯

龔琳娜在《歌手龔琳娜在湖南衛視跨年演唱會表演《忐忑》

很多人認識龔琳娜,緣自一首《忐忑》。

 

龔琳娜室外古詩詞沙龍表演《將進酒》

從《忐忑》之後,龔琳娜不再用誇張的服飾和妝容登臺表演,唱古詩詞需要素雅的形象。上節目時,龔琳娜全程坐姿永遠保持背部筆直,說話抑揚頓挫,鏗鏘有力,時刻像在做鬥志昂揚的演講。

 

《忐忑》創作於2004年,但實際上2002年起龔琳娜就開始唱古詩詞。她對自己定位是「中國新藝術音樂」,從楚辭的神話故事,唱到詩經,唐詩宋詞。

 

但唱古詩詞帶來了新的問題。歌詞古典晦澀,編曲沒有採用流行樂的手法,甚至沒有明顯的主旋律。神曲的「奇葩」的焦點消失後,陽春白雪並沒有留住太多觀眾,在《歌手龔琳娜和老鑼

 龔琳娜和老鑼

對老鑼的感情也是如此,這個德國人才華橫溢,試圖把她拽離當下的人生道路,帶著她逃離她厭惡的一切:假唱、空洞、千篇一律、一眼望到頭的未來。她自己也無法解釋老鑼的感情:「愛上他,還是愛上希望?」

 

在愛情、人生抉擇以及音樂的混合中,第一次探索是「五行樂隊」,由老鑼、龔琳娜和她的好朋友常靜,以及兩個德國人組成。他們沒錢租錄音棚,找朋友借了一套復式公寓,白天有人辦公,他們就晝伏夜出地排練。結束時已經凌晨3點,大家各自扛著樂器打車回家。

 

探索的過程並不容易。千禧年前後的國內還沒有那麼多音樂廳和劇場,也沒有音樂製作人看好這個「半中半洋」的樂隊。

 

他們不溫不火的音樂事業的質變來自《忐忑》,隨後憑借《法海你不懂愛》、《金箍棒》幾首「神曲」繼續佔據音樂榜單。這個標簽含有幾分嘲諷,但的確帶來知名度。

 

之後,她的音樂會從恭王府開到了新加坡,曾侯乙編鍾被搬上舞臺,龔琳娜山上練嗓,給偶遇的小朋友教唱歌

龔琳娜和老鑼是生活中的伴侶,也是音樂事業上志同道合的搭檔。

 

老鑼負責所有的編曲創作,構建一個瑰麗的音樂世界;龔琳娜負責演唱,把這個世界裡的美和情傳遞出來。一個運籌帷幄,一個披掛上陣,

 

讓這個分工運轉下去的動力是互相欣賞。龔琳娜說自己「根本不懂古詩詞編曲,只會死記硬背,老鑼寫什麼她唱什麼」。而老鑼欣賞的是龔琳娜的聲音,剛認識時就說她「聲音變化非常豐富,又許多細膩的小拐彎,又有強大的張力,在世界上都不多見。」

 

在音樂上,老鑼是很強勢的製作人,龔琳娜唱得不好,他會不留情面地批評,經常把龔琳娜說哭。

 

但生活中,老鑼卻是個害羞的人,不善於和陌生人交談,龔琳娜比他更放得開。家裡的大事也是龔琳娜說了算,從北京搬到德國,再從德國搬回北京,都是她做的主。

 

他們對彼此的世界充滿好奇心。老鑼到龔琳娜家鄉貴州時,第一次嘗到魚腥草就贊不絕口;龔琳娜在德國喫到了臭乳酪,長毛變綠發黴的那種,大部分中國人無法接受,她卻覺得很好喫。

 

他們都是愛喫的人,老鑼廚藝好,虎皮尖椒、貴州臘肉香腸都是拿手菜。他一邊炒菜一邊唱歌,做飯是他的享受。

龔琳娜:我就是不「好好唱歌」 公眾號 第3張

 

2019年春節龔琳娜和老鑼在德國過春節,和公公婆婆一起包餃子,牛肉蘑菇乳酪三種餡兒,中西混搭。老鑼做了紅燒肉,龔琳娜帶來貴州的豆腐乾,被公婆瞬間喫光。

 

兩年前,他們從北京搬到了大理,他們喜歡有山有水的地方,「唱歌的人必須在安靜的大自然裏修鍊自己。在大理沒有那麼多亂七八糟的事兒,不用想為了生存不停地賺錢,反倒讓我和藝術更親近了。」

 

老鑼在大理創作了24節氣歌,「節氣歌是你的情緒跟節氣相連,我們更感知到這個季節發生了什麼。」春分的花開滿古城,夏至的雨飄零洱海,中秋的月高掛蒼山,大理的自然靈性成為了他們創作新的靈感。

 

他們的兩個孩子在中國待了十多年,從北京的國際學校回來後,他們在大理練功夫、採茶,學中醫、練毛筆字。孩子的中文、英文、德文都很好,龔琳娜希望他們可以去了解中國的農村、民間文化。中國傳統文化基礎打好後,他們倆就去德國上國中。

龔琳娜:我就是不「好好唱歌」 公眾號 第4張

 龔琳娜在綜藝節目展示自己的唱法學習筆記

他們一家現在住在一個白族院子裏,龔琳娜開始教鄰居唱歌。今天去他家明天去另一家,有時候鄰居做了飯,她就一起喫飯,喫完飯繼續唱歌。她在微博上感嘆:「這就是生活!」

 

她面對的是中老年和小孩,大多數五音不全。她不教人家樂理,而是先練氣,她唱一句,別人學一句。一段時間後,鄰居們「五音都變全了」,還會唱兩個聲部。龔琳娜說:「他們喜歡唱歌,不是因為聲音有多好,而是我教的方法讓唱歌變得有趣了。」

 

她還在「喜馬拉雅」上開設音頻課程《跟著龔琳娜學唱歌》。「只要有網路,我就可以跟大家溝通。我們還是要傳播中國音樂。我是一個歌者,怎麼能沒有我的聽眾和舞臺呢?」

《歌手》競演結束5天後,她就去了香格里拉,和在芬蘭認識的藏族歌手學唱藏族祭祀歌。上綜藝沒有改變她的生活節奏,彷彿只是眾多展示她「新藝術音樂」的一個窗口。她用來記錄《歌手》的筆記本寫完了,存到箱子裏,接下來要用新本子分析《二十四節氣歌》。

 

她時常去高原的山上練嗓唱歌,有時順帶採野菜,還能收穫聞聲而至的「小徒弟」,教她一首《太陽出來喜洋洋》。

 

她喜歡把這些日常發在微博上,那個在舞臺上穿著霓裳衣裙,唱著詩經楚辭的龔琳娜,此刻和所有人沒有距離。

來源|南都週刊

END

歡迎分享到朋友圈,如想取得授權請郵件:[email protected]。如果想找到小南,可以在後臺回復「小南」試試看哦~

龔琳娜:我就是不「好好唱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