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難解,線上教育生死局 財經 第1張

上市掩蓋不了虧損的事實。

出品/新摘商業評論

文/胖橘

編輯/皮爺

時隔13年,俞敏洪再次站在離上市鍾聲最近的地方。

與2006年不同的是,這次俞敏洪沒有親自敲響鍾聲,手握鼓錘的是來自新東方線上的一名老師和學生。

互聯網改變了人們的交流方式,同時也潛移默化的改變着我們的衣食住行還有教育方式,教育行業也不例外。

截止2018年,線上教育市場規模達2517.6億元,付費用戶數達1.35億人。

3月28日,內地線上教育機構——新東方線上,在港交所成功上市,搶跑滬江成為港股線上教育第一股。

但好景不長,鍾聲的餘音尚未散去,新東方線上股價開始下跌,不到一個小時,便跌破發行價。

上市掩蓋不了虧損的事實,燒錢如同懸在線上教育頭頂的達摩克斯之劍,時刻有垂直下落、折戟沉沙的風險。

一如那句話,“你越想掩蓋什麼,越掩蓋不了什麼。”

一虧損成常態

四載春秋一輪回,追隨着互聯網的發展,線上教育已然成年。

誕生於2001年的滬江教育,幾乎與內地線上教育發展同步。公益發家的滬江雖然五年之後才開始公司化運營,但資本早早瞄準了這個勢頭正旺的教育賽道新人。

從2007年接受蘇州創投的天使輪投資開始,滬江大大小小共計經歷了9輪融資,目前已經融至D輪,累計共獲得16億元的融資。

按照按照滬江創始人伏彩瑞的說法,早在2012年滬江就具備上市的條件,相對於上市,選擇好的浪潮纔是更重要的。這位涉世未深的理工男,最終選擇互聯網教育作為滬江的方向。

言論這種東西,只有幾年之後回首才會知曉到底是高瞻遠矚,還是疲於奔命,霧裏看花。

恰巧,後者應驗。

直到2018年下半年,教育界掀起一波上市潮,滬江這才緊跟腳步,將自己的上市計劃提上日程。

據彼時上交的招股書顯示,滬江累計用戶數突破1.7億,移動用戶數突破1.3億。用戶規模日益擴增,營收也逐年遞漲:2015至2017年間分別營收1.85億元、3.39億元和5.55億元。

但還有一組數字同樣亮眼。

2015-2017年,滬江教育年度虧損分別為2.8億元、4.2億元及5.37億元,三年的虧損總額超過12億元,虧損非但沒有收窄的趨勢,甚至還不斷擴大。

上市無果,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滬江不是個例,連年虧損的線上教育公司比比皆是。數據統計,有近8成的線上教育公司都處在虧損狀態,入不敷出成線上教育的常態。

即使已然成為“線上教育第一股”的新東方線上,也不例外。

今年2月更新的招股書中顯示:2018年6月份至11月份新東方線上實現純利3620萬元,較2017年同期的9020萬元,下降了59.87%。

獲客難是線上教育行業的一大問題。招股書顯示,新東方線上的平均客戶獲取成本由2018財年的55元增長至138元。

兩倍多的漲價幅度,連這位含着金勺子出生的富少爺也招架不住,一度還拖累了自己的富爸爸。數據顯示,其母公司新東方繼2016年上市後,竟在多年後再度出現虧損狀況。經計算,新東方2018年第三季度的凈虧損為2580萬美元。

虧損彷彿成了線上教育行業一個無法解開的詛咒,誰都逃脫不了。即使早先已經上市的公司也無一倖免。

在美股上市的51Talk,2018年財報顯示前三季度虧損分別達到1.127億元,0.737億元,0.904億元。The Information報道指出,VIPKid收入增長強勁,但虧損也一直在擴大。

還有首家海外上市的成人線上教育機構——尚德教育,2015年、2016年和2017年分別虧損3.18億元、2.54億元和9.19億元。

盡管是基於互聯網的線上教育,但其人員配比以及配套設施同樣賦予了這個行業互聯網公司少見的“重模式”,在獲客難和大肆鋪張的雙重夾擊下,沒人知曉它們的盈利還要等多久。

這顯然不是個好故事。

二基因使然還是鑽進死衚衕?

盈利難一直是線上教育的魔咒。

與其他行業不相同,其盈利點大多數來自平臺用戶的轉化率、續費率和轉介紹率,無論是通過何種方式,歸根結底是獲取更多付費用戶。

但事實卻是,教育類產品大多都以輔助類產品出現,而工具型的教育類產品易模仿、黏性小的缺點,對於急切想要留存用戶的線上教育,簡直是難如登天。

據統計,線上教育類應用的使用率為20.1%,在各類型互聯網應用中使用率排行倒數第三。手機端線上教育課程類應用的使用率僅為15.8%,排行最末。

工具型產品天花板較低,為了吸引用戶留存、延長用戶活躍時長,擴充內容、增大品牌影響力成為線上教育行業最主要的兩部分支出。

而內容、營銷兩方面巨大開銷,又使得線上教育公司開銷巨大,卻是收效甚微。

一方面,教育行業看老不看新,資歷與經驗兼具的優秀教師的課程深受追捧。線上教育機構往往會用高薪聘請優秀教師入駐,錄制質量較好、週期較長的課程,而這樣的課程價格往往偏高,購買一整套課程需要花費5000元左右。

“一個優秀教師每節課時價格大概在9-13美元,再加上教室租賃費,網絡寬帶費等等,平均每節課的成本價將近20美元,並且優秀的老師不容易找到,網絡上還是兼職教師的居多。”據業內人士透露。

另一方面,營銷同樣是支出大頭。

艾瑞數據顯示,2018年內地線上教育行業網絡廣告投放費用TOP10企業全年網絡廣告投放費用總和為28262.9萬元,同比增長52.3%。

新東方線上此前在回應利潤大規模下滑時表示,“由於加強推廣工作,導致銷售及營銷開支大幅增加。”滬江在招股書中也明確提到,廣告及推廣開支佔營銷最大頭。

線上教育公司為了打響品牌線上教育行業紛紛花費巨資,打響營銷大戰。明星代言,節目贊助,實體廣告露出……,盡一切可能在用戶眼前刷屏以爭奪市場。

2017年7月滬江網校成人線上口語新品牌“Hitalk”,邀請湯唯作為品牌代言人。而在此之前,滬江已經邀請小鮮肉吳磊擔任自有品牌課程大使。

明星代言費用沒有具體明細,但從二人的知名度上講,絕對不是一個小數字。

同時,互聯網模式下的燒錢搶流量拼補貼打法,在這個行業你也能看到影子。

為了搶佔第一波用戶,線上教育公司往往會採用免費試聽課程以及充值返現的補貼策略,滿足國人“先試後買”“有買有贈”的購買心理。

動輒幾千萬甚至幾億的廣告費用,使得原本已經拮據的線上教育公司負債累累,再加上長期的補貼,虧損成必然。

與其說是基因問題決定,倒不如說是線上教育行業已然陷入一個“獲客難——難獲客”的死衚衕,突破創新,擺脫同質化在這個行業顯得尤為重要。

在真金白銀面前,沒人能無動於衷。一級市場不會,二級市場更不例外。

三“病態”前行,未來難望

數據顯示,2018年內地教育行業在一級市場共發生679起融資事件,每月平均融資事件數量為57起,同時期共有13家公司在港或者是在美上市,共涉及430.66億元的融資額。

3月23日,尚德機構率先在紐交所上市,僅有六年發展的流利說緊隨其後便成功上市。還有滬江、新東方、銀杏教育已通過聆訊,還有尚德啟智、華圖等約10家在排隊等候中。

從2014年至2019年,線上教育行業一直都在拼融資、刷流量的重資產模式下前行。

教育機構扎堆上市,這其中既有機構成長的需要,更有資本的推波助瀾。

“商業的手段無法解決教育的問題,”業內人士曾這樣評論。資金困窘、教學質量差、課程復購率低等問題嚴重困擾着很多線上教育平臺。

但資本寒冬下,弱週期性、風險較小的教育行業依然還有資本入駐。

“二級市場對教育股的未來預期比較好,教育屬於服務行業,現金流比較好,從一級市場投資角度看,風險相對較低一點,大家都願意去投。”華創資本投資人餘振華表達自己投資行業的緣由。

在互聯網時代,資本的入駐也意味着跑馬圈地的開始。教書育人原本就不是一項掙快錢的項目,但在資本市場的眼中,一切都是可以用金錢量化的工具。

線上培訓、線上網課是資本變現最快的方式。為了拉取用戶獲得流量,線上教育行業紛紛推出優惠活動,製造出各種偽需求。

線上課程無外乎打的就是提分、外語培訓居多,但許多家長選擇線上教育,一是因為收費適中,二是師資選擇多。多數家長希望線上教育可以代替自己輔導孩子,往往放任不管。

但隨着時間的增長,線上教育過度依賴學生的自製力,對現存的教育制度而言是一個挑戰。

隨着線上教育各種負面新聞爆出,家長頻頻反應教育類APP的泛濫。國家也出面管控,發佈各項政策肅清校園環境。

一緩一快,教育行業與資本南轅北轍。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

對待教育,內地的家長一直謹慎而為之,在互聯網的加諸下,教育迸發出更大的活力,但這些變化應遵從國人的教育理念和接納邊界。

和幾千年的教育史比,線上教育仍然需要精細的打磨,去偽存真,反哺社會。

“這是一個壞的時代,亦是一個好的時代。”我們堅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