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林悟道《韓非子》-有度 第一章:執法

「度」在《說文解字》中的意思為:法制也。有度,意為有法制。法家的核心思想就是依法制國,依法制國的思想不是憑空而來,依法制國即有《老子》「道德經」思想的社會化演繹,又有現實社會真實的實例。在《有度》開篇韓非子就舉了眾多的例子來說明依法治國的重要性與好處。

首先,韓非子告訴君主「國無常強,無常弱」天下沒有永遠強大的國家,也沒有永遠弱小的國家,更沒有建立之初就強大或弱小的國家,但有一點是明確的就是國家滅亡之時必是弱小的。強大與弱小是可以相互轉換的,轉換的按扭就是「法」。韓非子的論點是「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執法者強,國家就會強大,執法者弱,國家就會衰退。請大家注意,這裡韓非子說的是執法者強弱與國家強弱的關係,並沒有說依法治國的強弱與國家強弱的關係,這說明韓非子強調的「有度」指的是君主執法,而並不是國家,原因是當時中央集權集還沒有完全規範的建立起來,依法制國的思想還不是國家戰略,只能依靠君主的力量來推行。

韓非子將歷史作為論據來講明「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的論點。第一個實證「荊莊王並國二十六,開地三千里;莊王之氓社稷也,而荊以亡。」 楚莊王併吞二十六個國家,開拓疆土三千里,莊王滅了他國,楚也就衰弱了。第二個實證「齊桓公並國三十,啟地三千里;桓公之氓社稷也,而齊以亡。」 齊桓公吞併三十個國家,開闢疆土三千里,桓公滅了他國,齊也就衰弱了。第三個實例「燕襄王以河為境,以薊為國,襲涿、方城,殘齊,平中山,有燕者重,無燕者輕;襄王之氓社稷也,而燕以亡。」 燕昭襄王把黃河作為國界,把薊城作為國都,外圍有涿和方城,攻破齊國,平定中山,有燕國支持的就被人重視,無燕國支持的就被人看輕;昭襄王滅了他國,燕也就衰弱了。第四個實例「魏安釐王攻燕救趙,取地河東;攻盡陶、魏之地;加兵於齊,私平陸之都;攻韓拔管,勝於淇下;睢陽之事,荊軍老而走;蔡、召陵之事,荊軍破;兵四佈於天下,威行於冠帶之國;安釐王死而魏以亡。」 魏安釐王攻打燕國,救援趙國,奪取河東地,全部攻佔陶、衛領土;對齊用兵,佔領平陸;攻韓,拿下管地,一直打到淇水岸邊;眼陽交 戰,楚軍疲敝而退;上蔡、召陵之戰,楚軍敗;魏軍遍佈天下,威振於中原各國;安釐王死,魏隨即衰弱。

為什麼荊莊王、齊桓公、燕襄王、魏安釐王在的時候,楚國、齊國、燕國、魏國就能稱霸當世,而四王不在了,四國就很快衰弱了。原因就是有莊王、桓公在,楚、齊就可以稱霸;有昭襄王、安釐王在,燕、魏就可以強盛。這就是典型的強人政治。荊莊王、齊桓公、燕襄王、魏安釐王都是推行「依法治國」的君主,而且力度強大,短時間內使國家強大起來,一旦人死了,他所推行的「法制」也就消亡了,人亡政息,國家治理隨之衰退。

【國無常強,無常弱。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荊莊王並國二十六,開地三千里;莊王之氓社稷也,而荊以亡。齊桓公並國三十,啟地三千里;桓公之氓社稷也,而齊以亡。燕襄王以河為境,以薊為國,襲涿、方城,殘齊,平中山,有燕者重,無燕者輕;襄王之氓社稷也,而燕以亡。魏安釐王攻燕救趙,取地河東;攻盡陶、魏之地;加兵於齊,私平陸之都;攻韓拔管,勝於淇下;睢陽之事,荊軍老而走;蔡、召陵之事,荊軍破;兵四佈於天下,威行於冠帶之國;安釐王死而魏以亡。故有荊莊、齊桓公,則荊、齊可以霸;有燕襄、魏安釐,則燕、魏可以強。】

中國大多數私營企業都是強人政治的管理模式,一旦強人退下,企業很快就進入了衰退期。對比一下,其實這和韓非子所在的時代一樣,在中央權集制還沒有完全規範的條件下,只能靠君主的強力推行,同樣,在中國完全規範的市場經濟沒有建立的條件下,私營企業只能靠老闆個人能力強力支撐與發展企業。這為中國的企業可持續發展提出了歷史性課題。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