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國家記憶》,一起漲知識!

  1956年,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錢學森教授正在給學生們上課。當錢學森介紹到備受美蘇航空界推崇的PLK方法時,他自豪地告訴大家:“P、L、K代表了三個人,K是中國人,他就是郭永懷。”臺下頓時爆發出驚呼,因爲在近代科學界的書本上,還幾乎沒有中國人的名字。

  今天是郭永懷誕辰110週年紀念日

  《國家記憶》與您一起回顧他的傳奇往事

  上世紀五十年代,郭永懷已是世界航空界冉冉升起的新星。也在此時,他了斷了正邁向巔峯的科研生涯,離開美國,攜妻帶女踏上了回國之路。

  深圳的羅湖口岸,郭永懷一家在此登記入關。這時,郭永懷收到了一封信,來信人是錢學森。

  永懷兄:

  這封信是請廣州的中國科學院辦事處面交,算是我們歡迎您一家三衆的一點心意!

  老兄必定要填寫志願書,請您只寫力學所。原因是:中國科學院有研究力學的最好環境,而且現在力學所的任務重大,非您來幫助不可。

  我們拼命歡迎的,請您不要使我們失望。

  這一年,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剛剛成立,它的所長就是郭永懷的師兄錢學森。力學所承擔着國防科技最前沿、最尖端的研究項目,錢學森急切地盼望着郭永懷回來和他一起工作。就在抵達北京的第二天,郭永懷如錢學森所願前來報到,一對摯友第一次在祖國團聚!

  留學美國時,他們是親密的夥伴和搭檔,回國後,他們將再次合作。只是這一次,再也沒有了輕鬆愉快的駕車郊遊、野餐和家庭聚會,等待他們的將是一條無比艱辛的道路,他們將要傾其所有,與無情的時間賽跑。

  就在這一時期,美蘇的核軍備競賽愈演愈烈。緊張的國際形勢與來自大國的核威脅,使得新中國作出了發展導彈、核彈和人造地球衛星的“兩彈一星”戰略決策。郭永懷加入了人造地球衛星的研製隊伍,然而,更爲重大的使命正在等待着他。

  上世紀五十年代的新中國一窮二白,電力的短缺成了國防事業最大的攔路虎。當時,高超聲速風洞的耗電量驚人。在美國,一座大型風洞的耗電量可與一座中小型城市的耗電量比肩,這對當時的中國無異於天方夜譚,但如果沒有風洞,那麼導彈、人造衛星、超音速飛機乃至載人航天等高精尖項目都將永遠不可能實現。

  就在這時,郭永懷提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建議,研究激波管風洞。但這一切還要從郭永懷回國前一年說起。1955年,錢學森踏上回國之路,郭永懷也即將度過回國前的最後一個學期。這段時間郭永懷卻突然像變了一個人,一向只和算式打交道的他,開始頻繁出現在一個從前極少涉足的實驗室。當時,康奈爾大學的這家實驗室專門研究一種時下當紅的儀器,那就是激波管。這個激波管究竟隱藏了什麼祕密,讓郭永懷突然對它感興趣呢?

  新中國成立後郭永懷的妻子李佩曾經回國探親,她將國內經濟的困難告訴了郭永懷。於是,郭永懷在工作的同時,開始爲尋找適合中國國情的技術奔走,很快他注意到了激波管。

  激波管可以在極短時間內將氣體加熱到幾萬度的高溫,這樣的高溫,正好可以模擬高速飛行狀態下的氣流情況,而實驗的耗電量卻非常低。郭永懷敏感地意識到,這種耗電量極低的技術對於中國的國防事業將會大有用途。

  等到回國時,他爲中國帶回了這項技術。1958年,中科院力學所率先成立激波管研究組,籌備建設激波風洞。郭永懷對他的學生們說:“如果能在十年內獲得成功,對我國的航天事業將是非常有用的。”

  經過八年的艱苦攻關,1966年,中國第一座大型高超聲速風洞JF8激波風洞研製成功。也許是巧合,就在這一年,中國的導彈、火箭、人造衛星等重點型號飛行器陸陸續續進入攻關階段,亟需大型風洞的檢驗,而JF8激波風洞在這時剛好趕上了急需。

  俞鴻儒

  中國科學院院士

  所以我們提前十幾年做,沒有花多少錢,做出個東西,等到航天部着急的時候,我們能用了。

  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郭永懷既是人造衛星的設計者之一,也是激波風洞的開創者。這一天,郭永懷的預言實現了,他的未雨綢繆爲國防的超越贏得了時間,而他已離開人世。今天位於四川綿陽的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是郭永懷於1968年籌建的,如今它已發展成爲全亞洲最大的風洞羣,中國幾十年來幾乎所有型號的新型武器、飛行器都經過這裏的淬鍊,然後才能列裝部隊。

  現年90歲高齡的俞鴻儒,已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世界激波風洞領域的領軍人物,在他的帶領下,中國自主研發的第三代、第四代激波風洞已經成爲美國等發達國家競相效仿的對象。他至今記得六十多年前,當他以學生的身份第一次走進郭永懷的辦公室時,郭先生對他說的那番話。

  俞鴻儒

  中國科學院院士

  他說有人問他你回來,你就不會有科研成就了,他講我根本不在乎這個,我只想給國家做點事。他還告訴你,你們好好幹吧,你們也出不了成果,出不了大成果。你們搞好了,也許你們後面一代兩代能出成果。

  在中科院力學所,所長錢學森與副所長郭永懷的辦公室,是兩個相鄰的房間。兩人彼此瞭解很深,研究問題心領神會、十分默契。因爲他們都是力學大師馮 卡門的學生,科技界將他們戲稱爲“馮 卡門兄弟”。然而,細心的人們逐漸發現,這對 “馮 卡門兄弟”在力學所同時出現的機會越來越少了。

  1956年,中國首個導彈研製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錢學森任院長。隨着導彈研製的深入,錢學森不得不離開了自己心愛的力學事業,他將這份沉甸甸的重擔,交給了自己最信任的師弟郭永懷。

  然而,連郭永懷自己也沒有想到,不久之後,他也參與到一項祕密而重大的國家任務中,工作頓時變得異常繁重。可是,從師兄錢學森手中接過的力學所的重任,他始終沒有丟下。

  就在郭永懷的工作強度已經飽和的時候,他迎來了一生中又一重要的身份。1956年,中科院力學所招收了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批研究生。1957年,清華、北大由郭永懷主持開辦了力學研修班。1958年,爲了培養尖端國防科技人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成立,郭永懷是主要創始人之一,也是首屆化學物理系的系主任。一時間,力學所、清華、北大、中科大乃至國防工業各科研機構,都出現了郭永懷教學的身影。課堂上有本科生,有研究生,還有很多是郭永懷的同事,大家無一例外都稱郭永懷爲“先生”。

  起初,大家對郭永懷有些懼怕,因爲他走在路上從不與人打招呼,而他的嚴格和嚴厲更是遠近馳名。在美國康奈爾大學教書時,他就曾把美國研究生罵哭,他對所裏的研究人員更是很少表揚,而多是直言不諱的批評。

  爲了避免被郭先生批評,學生們都格外用功,一篇論文在交給郭先生之前都進行了反反覆覆的修改。可是,等再次拿到的時候,結果大大出乎他們的預料。

  徐書軒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

  在稿子上用紅筆寫,密密麻麻地一張紙都是紅字。

  經郭永懷修改過的論文,往往紅字比藍字還要多。更令學生們驚訝的是,郭永懷提出的參考文獻,很少只寫書名,而是精確到某本書的某頁某段。

  到了論文發表的時候,學生們會不約而同地將郭永懷列爲第一作者,但郭永懷每次都把自己的名字劃掉。

  胡文瑞

  中國科學院院士

  他說我回來就是爲了培養人,他就做鋪路石子,所以所有的文章郭先生都不署名。

  在郭永懷看來,這些在艱苦的條件下投身科研的年輕人,正是國家的未來。他們的事業需要幾代人投入青春,投入生命。他們也許不會看到成功的一天,但工作需要從他們開始。

  2018年12月5日,郭永懷曾經的學生從全國各地會聚於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這一天,是郭永懷犧牲50週年。

  曾經的青蔥少年,如今都已滿頭白髮。他們不僅爲祖國的科學事業奉獻了青春,更在爲未來培養一代又一代的人才。

  時光回到1956年的那個冬天,剛剛回到祖國的郭永懷受到了周恩來總理的接見。周總理知道國內的生活條件與國外相去甚遠,希望郭永懷能夠多多提些要求。郭永懷聽後顯得非常靦腆,他說:“唯一的要求就是儘快投入工作,與錢學森他們相比,我已經算回來晚的了。”

  多年後,錢學森聽到這番話後動情地撰文寫道:“郭永懷同志歸國後,奮力工作。他做的比我要多得多。”

  敬請收看今晚(4月4日)20:00

  CCTV-4《國家記憶》之

  《“兩彈一星”元勳郭永懷——奠基國防》

  文字:王依依

  編輯:曉龍

  主編:姜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