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這個問題,木叔不談太多歷史,只是簡單回顧一下,主要談觀點。

撤出加沙的當時,是著名的沙龍擔任以色列總理。正是這位被阿拉伯人稱為「屠夫」的以色列右翼領導人,卻親自下令以色列軍隊撤離加沙地區,將其全部轉交給巴勒斯坦人。

所以很多分析人士認為,巴以關係的緩和本質上有賴於右翼人士,他們既然能猛烈的打仗,也能迅速的調整政策,而且知道戰爭的殘酷性與和平的真實性。他們通常都是實用主義者,而非像左翼一樣是理想主義者,甚至有些極端主義傾向。比如與阿拉法特簽署土地換和平協議的以色列前總理拉賓,也是身經百戰的軍人,但最後卻是他和副手佩雷斯,為巴以和平貢獻了力量。

沙龍撤出加沙的情況,與拉賓對局勢的判斷有類似。因為早在2005年撤離計劃實施的兩年前,以色列就接受了美國主導的中東和平路線圖,願意承認巴勒斯坦建國。

而巴勒斯坦人所言的國家範圍就包括加沙地帶和約旦河西岸的土地,要求按照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之前的邊界來確定國界。加沙是巴勒斯坦明確聲稱的領土一部分,沙龍選擇以軍退出加沙,對巴勒斯坦是個明確的示好。

當然除了推進巴以和平之外,沙龍政府的做法也有現實考慮。因為加沙在以色列統治的數十年裏,其實一直比較動蕩,巴勒斯坦武裝分子的襲擊從未中斷,加沙定居點的猶太人生活質量並不高,以軍卻派出了1萬多人來保護他們,無論從政治、經濟還是社會層面而言,都有些得不償失。

所以無論是從外交還是從內部的角度著眼,沙龍命令軍隊撤離加沙,拆除了所有猶太人定居點,對巴以和平以及以色列安全在初期,都具有重要價值。但這一事件已經過去12年,加沙在巴勒斯坦人的統治下卻沒有變得更進步,相反,哈馬斯等恐怖主義勢力在以軍撤出後佔領加沙,使之成為對以色列平民襲擊的巢穴。因此以色列高層有一種聲音希望再次佔領加沙,驅逐哈馬斯到海外。

最近的消息是巴勒斯坦兩派——法塔赫與哈馬斯達成了民族和解協議,雙方可能會在對以色列的態度上採取共同政策,至於能否讓哈馬斯承認以色列,進而使得加沙地帶變成一個比如今和平安寧的地區,還有待觀察。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