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運聯傳媒(ID:tucmedia)

演講 | 網易考拉高級專家 褚建新

從結構化調整深化分工,到運用技術手段引起產業革新,拉動行業發展,行業的滲透始終都遵循着發展的基本邏輯。網易考拉高級專家褚建新從零售的基本邏輯出發,又有怎樣的思考?

此前,在運聯2019趨勢與預測年會上,網易考拉高級專家褚建新進行了以《互聯網+物流的邏輯與方向》爲題的演講。

以下內容根據其現場演講整理,未經本人審閱。

“互聯網+物流”的發展邏輯和方向

網易考拉高級專家 褚建新

非常榮幸有這個機會參加運聯每年這樣的年會,給大家分享一下我對互聯網的思考。因爲我做電商物流的時間比較長,所以今天向大家彙報一下,我對整個電商物流的思考。

經濟發展的邏輯

首先,我還是想從經濟發展的基本邏輯來講。大家都知道或者看過,現代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的《國富論》,開篇第一句話說的是:「所有的財富增進都是勞動的結果。」我認爲,我們現代所有的經濟發展都是爲這一句話做解釋,就是說,只有分工纔能夠帶來勞動財富的增進。

爲什麼勞動可以帶來國民財富的增進?亞當斯密講了三點:第一個,通過分工熟能生巧,可以提升一個人的勞動效率;第二個,通過分工可以減少勞工轉換的培訓成本;第三個,分工可以讓操作簡單化,讓機器的發明以及使用成爲可能。

一個農民是種地,一萬個農民還是自己種地,只有當一萬個農民組織起來,大家分工負責播種、打農藥等等,才能變成一個現代農場,改善整個經濟體系。這就是說,我們所有的經濟發展質的改善、結構的調整,一定是分工的。

“互聯網+物流”的發展邏輯和方向

深化分工又受幾個因素的影響,第一個影響因素是交易效率。

分工之後交易鏈條變得更多,分工越細需要協調的事情就越多,交易成本就會越多。而這個協調成本、交易成本,又或者是交易效率,主要受兩個方面的影響。第一個方面,是信息效率。我們講商業的本質是信息不對稱,因爲分工的前提是大家生產不同的產品,交換的話你就要知道你需要交換的人什麼地方。市場在哪兒、需要什麼樣的(產品)、生產商在哪兒等等,由此帶來的信息搜尋的成本、信任的成本等等,都是一個信息溝通的問題。

第二個方面,是組織效率。我能夠保障這個交換是公平的,大家都可以守信用,有一個大的宏觀制度成本,這就是整個生產資料的組織效率的問題。

深化分工的影響因素還有一個,是市場容量。分工的細化,需要用市場容量做保證;只有足夠的規模才能產生足夠的分工,規模太小不可能有分工深化。目前,嚴格意義上來講,市場容量受市場半徑的影響,半徑越大,市場越大。這個就是爲什麼經濟走向全球化,只有全球化纔有足夠大的市場容量。

而擴大市場半徑的核心,就是提升物流效率。

現代經濟樞紐爲什麼都集中於港口城市,就是因爲海運的成本較低。《集裝箱改變世界》說的就是集裝箱提升了物流效率,讓市場半徑擴大,海運和集裝箱使外貿經濟發展成爲可能。

要提升信息效率,我們就需要有信息傳遞、信息交互的途徑或者技術,這個技術的突破就是互聯網。由於互聯網的突破,我們在信息效率上有了巨大的改善。

組織效率的提升,就是我們的市場化組織,包括新的企業理論,由於一些新的企業管理形式,出現了新的生態。

這些就是基本邏輯。我們既要有物流效率的提升,也要信息效率的提升,也要有組織效率的提升,經濟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針對這些方面,接下來,我來講一下互聯網。

互聯網滲透邏輯&路徑

互聯網是一種可以提升信息效率的信息技術。互聯網誕生之後,其對經濟的滲透是一個逐步的過程。

“互聯網+物流”的發展邏輯和方向

從工商業來講,互聯網的滲透過程與線下的過程相比是逆序的。一個正常的商業路徑是製造——經銷批發商——零售商——個人,給個人之前還有廣告宣傳等,而互聯網首先從最容易影響的個人滲透。所以,第一代互聯網很多都是從門戶網站、社交開始的。隨着互聯網的發展,過去集中化的媒體逐步被替代,通過網絡營銷和傳播,網上流量逐步對線下流量形成了一種壓倒性的優勢。

第二步是滲透交易環節,也就是電商。不管是阿里、京東,還是亞馬遜,基本邏輯是從零售環節滲透,接着往前走到批發環節,或者經銷環節,最終滲透到製造業,也就是對整個產業鏈做全面的滲透。

互聯網對零售的滲透,目前正是我們整個互聯網經濟的核心。而且,遵循一個基本的滲透邏輯,即從非標品開始向標品滲透,從低頻商品向高頻商品滲透,從低值商品到高值商品滲透。

我們都知道,互聯網電商的鼻祖是亞馬遜。亞馬遜最早以非標品圖書作爲滲透的切入點,因爲市場是需要一個容量的。線下一個大型的商場覆蓋範圍大概是三五十公里,中型的商場大概三五公里,小超市便利店三五百米;這種範圍下,低頻的商品基本上沒有辦法做大,基礎市場容量太小。但是互聯網可以讓覆蓋半徑變得無限大,因爲在網上可以全球覆蓋,原來不能成爲生意的產品,也可以成爲一個生意。所以,對所有的非標品,對所有的長尾商品來說,互聯網對線下零售絕對是一種優勢。互聯網的優勢就是無限選擇。

而對電商平臺的GMV來講,雖然非標很有優勢,但是它的市場容量裏高頻和快消還是比較小的。所以互聯網在零售方面完成長尾商品的滲透之後,接下來就會往標品滲透,比如3C、數碼等。那麼,怎麼切入?

“互聯網+物流”的發展邏輯和方向

大家看這張PPT。對於長尾商品來說,這樣的商品屬於低頻銷售。爲了滿足低頻的長尾商品的銷售,它的推拉點往往靠近生產者,採取前店後倉的生產方式。這樣的商品一般來說不容易買到,所以消費者更關注的是商品本身和商品的可得性,而對購買該商品的便利性不會很在意。

但是對標品就不一樣了。由於這個商品隨處可得,消費者關注商品的同時還關注服務,追求購物體驗;所以,標品的推拉轉換點開始從製造商慢慢向消費者轉變,把轉換點離消費者更近一些。這個就是京東的分佈式倉庫,可以說比淘寶、亞馬遜的物流大大提升一步。

現在,基本上做標品都採取分佈式倉庫,把推拉轉換點拉得界於製造商和消費者之間。對高頻來講,消費者對服務的重視會遠遠大於產品的重視;所以去超市買東西的時候,很多人不會一定要買什麼品牌的、什麼樣的礦泉水或麪包。所以說,現在要把快消品拿到離消費者更近的位置,給消費者線下最近的推拉轉換點,比如門店、大小超市。

那麼,線上的推拉轉換點能否轉到離客戶只有三五百米的距離?也就是說爲什麼現在提新零售,就是在說追求客戶體驗上,高頻商品線上線下都是一樣的,差異就是怎麼樣把整個交易鏈條全部數據化。

目前,整個商業因爲技術帶來了兩次大的改變。第一次,是條形碼在商業上的應用。將商品數字化,把一個個商品變成對應的條碼,通過對商品條碼的管理實現了商品的數字化。第二次,是場地監控技術。過去,商場都是有櫃檯的,消費者不能直接接觸到商品,因爲商家擔心會給商品帶來各式各樣的影響,還會僱很多營業員看管。隨着監控技術的進步,櫃檯沒那麼必要了,也有了開放式貨架的超市,商家可以清楚地看到消費者怎麼接觸商品,也通過監控隨時查貨和補貨。或許原來一個商場需要幾十幾百個營業員,而現在節約了人力成本,整個銷售效率也大大提升。

所以對商業來講,我們的商品可以數據化、信息化,現在唯一沒有數據化的是人,是消費者。所以互聯網的出現,讓我們能夠把人也數據化和信息化,這樣我們的傳統零售就是線上線下打通了,到了零售的互聯網。接下來,我們會走向2B的互聯網和產業互聯網,製造業的互聯網一直是隨着互聯網的滲透技術逐步滲透過去的。

互聯網+物流的發展路徑

“互聯網+物流”的發展邏輯和方向

互聯網1.0時代,做門戶和社交其實對物流影響不大。唯一一個有影響的地方就是我們物流行業的廣告銷售,除了線下媒體,也可以有線上媒體做宣傳營銷。但是當互聯網滲透到零售行業的時候,對物流的拉動作用就出來了。

前面說了,互聯網零售領域的第一個滲透就是長尾,長尾商品的推拉轉換點靠近製造商,所以它是一倉發全國的。第二個,長尾商品的銷售半徑巨大,就需要物流業實現一個包裹商品的低成本、高效率、長時間、長距離的運輸,以及妥投,這樣才能支撐整個非標電商的落地。

有種說法是中國有「新四大發明」,有高鐵、共享單車,還有網購,其實我覺得,最應該列入「新四大發明」的就是「通達系」。「通達系」快遞企業讓低成本、長距離的包裹配送成爲可能,才使得中國電商的發展駛在前列。

「通達系」使長尾銷售成爲可能,也就帶動了中國快遞行業的快速發展。緊接着,互聯網滲透到標品,大家可以看到對快運的需求,對快運網絡發展的拉昇作用。

接下來,互聯網將越來越往製造業滲透,也就是說我們會越來越靠近貨主,也就是董中浪老師所說的「碰貨爲王」。如果說前期的更多研究是HOW,是如何把一個箱子從A搬到B,那麼,我們下一步的演進到WHY,爲什麼把一個箱子從A搬到B,爲什麼搬這個數量,到底什麼時候搬,搬在什麼地方,搬多少。

而這個過程,將會在下一步體現在我們的2B互聯網和產業互聯網發展對整個物流的拉動。

*運聯傳媒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繫授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