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1995年美國《財富

》雜誌公佈了第一份世界500強排行榜以來,這份以銷售收入論英雄的榜單就成為了衡量全球大型公司實力的權威榜單,備受社會各界的矚目。

長期以來,有沒有進入世界500強榜單,往往被視為是企業能否稱得上全球大型公司的評判標準,而一個國家入選世界500強榜單的公司數量,也被視為是評判一個國家國力強弱的重要參考指標。

因為營收規模能夠進入全球前500名的公司,必定是生意做得很大的跨國公司,這樣的公司在全球經濟活動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一個世界500強公司的影響力甚至要比一個中小國家更大。

美國終於嘗到老二的滋味

2019年7月22日,美國《財富》雜誌公佈了一年一度的世界500強公司榜單,如果按照各國上榜公司的數量來排名,前十大強國位次如下。

中國以129家公司上榜位列第一

美國以121家公司上榜位列第二

日本以52家公司上榜位列第三

法國以31家公司上榜位列第四

德國以29家公司上榜位列第五

英國以16.5家公司上榜位列第六

韓國以16家公司上榜位列第七

瑞士以14家公司上榜位列第八

加拿大以13家公司上榜位列第九

荷蘭以11.5家公司上榜位列第十

今年這份榜單上最大的變化就是中國的世界500強公司數量首次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這一變化的重要意義就在於,這不僅是中國500強公司數量首次超越美國,也是人類歷史上首次有某一國家的世界500強企業數量超越美國,讓美國人第一次嘗到當老二的滋味。

另外在世界前10強公司當中,中國企業同樣以3席的數量位列第一,超過了美國的2席。除了中美兩國之外,荷蘭、沙特、英國、德國、日本也各有1家公司進去世界10強公司的榜單之上。

日本曾經差點超越美國

其實早在1995年《財富》雜誌首次公佈世界500強企業排行榜時,日本曾經以149家世界500強公司的數量,幾乎與美國的151家旗鼓相當,但是在那之後隨著日本經濟節節衰退,日本進入世界500強公司的數量也越來越少,與美國之間的差距不斷拉大。

2000年的時候日本和美國是世界500強公司數量分別為107家和179家,2005年的時候分別為81家和175家,2010年的時候分別為71家和140家,2015年的時候分別為54家和128家,2019年的時候分別為52家和121家。

美日兩國的世界500強公司數量對比變化,實質上反映了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美日兩國經濟發展的差異。日本經歷了「失去的20年」之後,從一個要跟美國爭奪第一的國家,跌落回二流經濟強國的水平。

1995年正是日本經濟的巔峯年代,那一年日本的GDP總量達到5.45萬億美元,而美國的GDP總量則為7.66萬億美元,日本的經濟體量相當於美國的71%。而在人均GDP方面,1995年日本的人均GDP高達4.34萬美元,相當於美國2.88萬美元的1.5倍。

但是在那一年之後,日本經濟陷入了持續的衰退當中,20多年來GDP總量不僅停滯不增長,甚至還出現了衰退。根據2018年的最新數據,日本的GDP總量只剩下4.97萬億美元,人均GDP只剩下3.93萬美元,分別比1995年減少8.8%和9.45%。

相比之下,美國這些年雖然沒能取得像中國這樣迅猛的發展速度,但是其經濟卻一直能夠保持一定的增長勢頭。根據2018年的最新數據,美國的GDP總量達到20.49萬億美元,人均GDP達到6.26萬美元,分別比1995年增長了167.5%和117.4%。

中國為何能夠後來居上

最近20多年來,日本在美國的吊打下經濟節節敗退,而中國的經濟卻呈現出迅猛增長的勢頭,並且全球500強公司數量最終超越了美國,位居世界第一。在這期間,美國雖然多次製造經濟摩擦試圖打壓中國,但是中國為什麼並沒有像日本一樣被打垮呢?

現在中國的全球500強公司數量雖然超越了美國,但是中國的GDP總量還沒達到美國的70%,人均GDP更是隻有美國的15.6%。從嚴格意義上來講,目前中國經濟的強勢地位,還遠遠沒有達到日本1995年那樣的水平,我們的世界500強公司數量能夠超過美國,主要還是因為我們本身是個大國。

大國有一個好處,那就是國內消費市場規模龐大,不必過度依賴對外出口。我們都知道,正常情況下企業在本土市場能夠發展得比海外市場更好,這就是所謂的「主場優勢」。像中美這樣的大國,由於國內市場規模龐大,所以只要企業能夠在國內處於行業龍頭地位,基本上放到全世界去也能算得上是頭部企業。

當年日本經濟能夠達到那樣的水平,靠的全是日貨打遍天下無敵手的競爭優勢,但是在美國對日本採取了多項打擊措施之後,日本的出口規模急劇萎縮,日本的本土市場規模又不足以養活那麼多世界500強公司,所以日本的出口一不行了,世界500強公司的數量也就急劇減少了。

這幾年來,中國的出口雖然沒有以前的增長勢頭,但是由於國內的內需消費快速增長,所以抵消掉了外貿出口的影響,讓國民經濟整體上仍然能夠保持較快的增長勢頭。從去年下半年以來,美國雖然對華製造貿易摩擦,但是一整年打下來,中國經濟也只是受到輕微的影響。

另外由於中國有著全球最多的人口,未來國內消費市場的規模可能會比美國的消費市場規模大許多,所以隨著時間的推移,世界500強公司中的中國公司數量將會繼續增加,而美國和其他國家的數量將會不斷減少,在這場「馬拉松」比賽當中,中國贏得美國乃是大勢所趨,並非人力所能逆轉。

作者:範智林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