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一些苦惱的父母對孩子行為的不解,也看過些因父母而受到傷害無處申訴的孩子。

在相對幸福的家庭關係中,這些都可以通過溝通來解決,但是那些糟糕的原生家庭裏,糟糕的親子關係中的雙方里——

這中間究竟夾雜了多少的猜忌和不信任,這些猜忌和不信任究竟從何而來?


謝邀

我公眾號的一篇原創文章,可以間接回答這個問題。關鍵在於父母怎樣做,做一個智慧的父母,猜忌和不信任都不會產生。

高考前,什麼樣的父母是孩子想要的?

又是一年高考季,作為一個經歷過高考的媽媽,說一說我的切身體會。

情緒是需要撫慰的

面臨高考,家長和孩子都可能會有焦慮情緒。焦慮是什麼?焦慮是人在面臨應激事件時所出現的一系列生理、心理反應。焦慮來自於哪裡?焦慮來自於壓力。壓力與效率的關係是個倒U型。首先大家要認識到在面臨應激事件時,出現焦慮情緒是正常的,而且適度的焦慮有利於效率的提高,因為人處於緊張狀態時,腎上腺素分泌增加,血壓升高、脈搏加快,從而提高了應對能力。但焦慮過度是有害的。怎樣保持適度的焦慮而不過度?

女兒高考那年,我除了高考的兩天陪同之外,之前一直在工作。我對女兒說的一段話是:「我實在沒有為你做什麼,如果你考得不夠理想,也不要覺得欠了我什麼。」女兒在這樣一種沒有額外壓力以及一系列的心理疏導和調適之下,最終超常發揮。

有些家長高三期間租房不工作陪讀,讓孩子壓力山大。人性向善,當孩子感覺到父母為他付出很多,他內心極想要回報父母,怎麼回報?只能以好的成績回報,擔憂不能如期回報,日不思食、夜不能寐。

很多家長和孩子對話的句式是:「我為你如何如何,你卻怎樣怎樣。」讓孩子小小年紀過早地背負情感的和經濟的債務,無形中給孩子很大的壓力。

睡眠是最重要的

《黃帝內經》中有子午流注的說法,意思是每個時辰都有一條經脈在值班。比如子時是夜晚十一點到一點,子時膽經當令,子時是一天當中陰氣最盛、陽氣初升的時辰,此時最需要的是養陽,而最好的養陽方法是睡覺

《黃帝內經》中還有一句話:凡十一臟取決於膽。因為膽主決斷。我們看,當一個人拿不定主意時、回答不出問題時、猶豫不決時,他總是下意識地撓頭。這是為什麼呢?因為膽經走身體的兩側,從外眼角經頭部兩側、身體的側面直到第四腳趾。撓頭的動作就是刺激膽經做出決斷。那高考是不是需要果敢的決斷之心呢?既然如此,高考的孩子最好在十一點鐘要睡覺。

午時是白天十一點到一點,午時心經當令,古人是非常重視午間小睡的,哪怕是二十分鐘的睡眠保養了心經也會讓人神清氣爽。

在女兒高三期間,我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苗苗,早點睡覺啊,身體纔是第一位的。」當你只關注孩子的身體是否健康、心情是否愉悅時,孩子感覺到父母愛護的是她這個生命的本身,而不是這個生命具有的功能,也就是不管她怎樣,父母都愛護她,這種愛護是無條件的。那麼,孩子能感覺到她的背後有來自於父母堅實的支撐力量,怎麼可能會不熱愛學習呢?求知慾是人的一種基本慾望。

寬鬆的家庭氣氛讓人舒暢

有一個考生說,她媽媽在她高考的那段時間,為了不影響她複習,凡是帶響聲的電器都停止了使用,甚至在大熱的六月天穿了一雙軟底的棉拖鞋。這位家長無形中製造了緊張氣氛,給孩子造成很大的精神壓力。

《道德經》:治大國若烹小鮮。意思是治理一個國家就像煎小魚一樣不要老是去翻動它。我們家長卻專幹這樣的事,其實孩子不需要管制,需要的只是引導而已(請閱讀我的另一篇文章:不被幹預,對於一個人自我功能的完整有多重要?)。

孔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莊子:己所甚欲,亦勿施於人自我實現是生而為人的一個基本的心理動機,因為每一個人的內心都是渴望被認可被欣賞的,以此來求證他的存在感和價值感。最理想的家庭環境是讓孩子成為他自己,一個獨一無二的生命個體,也是生而為人的個人使命。

配合飲食與其他

在這段時間,家長不要一反常規地給孩子補充營養,以免不適應。中醫理論認為:萬物類象。核桃與人的大腦結構十分相似,有健腦益智之功效;柚子的果肉與人體的肺泡相似,有潤肺止咳之功效;鼻炎可以用驅風油塗抹迎香穴和鼻川穴(鼻翼外側);肚子不舒服,可以用驅風油塗抹神闕穴(肚臍眼);尿路感染、小便不暢,下午五點到七點用開水泡枸杞喝,此時腎經當令。高考的時候是六月份,夏季在五行當中屬火,西瓜是最好的飲料,西瓜有清熱消暑利尿之功效。


原生家庭的影響會對家庭中的每個角色都產生巨大的影響。一開始是父母病態的影響導致子女畸形的三觀形成,隨後子女又會把那些負面的情緒反饋給父母,最後就是在反反覆復的糾結中惡性循環!父母對子女的期待,子女對父母的信任都將在一次次的反覆嘗試哦中求而不得而徹底失望。真正能改變的,還是隻能從子女身上入手,因為往往父母的改變成本和可能性是導致改變幾率很低的決定性因素。子女有了獨立自主的人格和生活,盡量避免在雙方有衝突的價值觀體系中產生矛盾,也許是能維持關係最大的可能性!當然,也不排除父母或子女對彼此有其他的需求。
父母感情不好,孩子害怕自己被拋棄,於是產生不安全感。這種感受成為性格的一部分,伴隨終生,影響他未來的擇偶和家庭生活。

家庭環境對一個人的成長說是決定性的都不為過,而父母又是孩子的啟蒙老師,每個人的教育方法不一,但要知道為什麼自己孩子會變成這樣,在剛開始1~10歲的時候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家庭成長環境。如果是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是不會出現那種猜忌和不信任的,在此想更正下猜忌這個詞,父母是擔心害怕,孩子是害怕受罰,為什麼產生這樣的效果呢,一方面是缺少溝通,另一方面是缺少關愛。


沒有養成良性溝通的習慣,溝通方法不對。
缺乏溝通
和猜忌無關,代溝和誤解

大部分誤解都是由於每個人都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場看事情想事情而造成的。實際上日常生活只要跟人打交道都存在這個問題,以及由此產生的猜疑誤解。之所以在家庭關係裏好像誤解特別深、不好緩解、對彼此的傷害好像更大,恰恰是因為家庭成員間關係連結比其它人際關係更緊密,這裡面情感成分更多,導致每個人成員都可能難以採用理性視角去看待對方的言行,並且我們會理所當然地認為家庭成員"應該"理解我們,身為家庭成員"怎麼會不明白"我們的想法呢?同時我們又會認為自己非常瞭解其他家庭成員的想法。實際上家庭成員也真的不是彼此肚子裏的蛔蟲,其實只要能接受這一點,家庭成員之間就可能會至少退到普通人際交往的層面去重新看待彼此言行,矛盾衝突就會好一點。再簡單點說,我們跟家人發的脾氣通常不會那麼容易跟同學、同事、朋友、陌生人發,我們對家人的包容度更小。


我感覺,孩子和家長的情感無處定位的,但是有一點對自己孩子的當下情緒情感要有所理解和合理的情緒管理,不是孩子都是命運一樣的,都是有不同的發展軌跡的,讓孩子得認清自己需要什麼樣的品質生活,什麼樣的工作發展前程的,得讓孩子努力的活好當下最快樂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