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母不喜歡我說家裡的問題,即便是比較合理,教科書式的方法,只會說小孩子別議論大人的事情,我也不小了,也快成年了,有沒有知友解釋一下這個問題。這個事情是這樣的,我和我媽希望我爸出去工作,但是我爸不同意,他在老家這邊經常和他的朋友喫喝玩樂,而且每次都是他付錢,我家也不算太富裕,家裡負擔大,但是我爸不同意,說在家這邊方便照顧我們,我和我媽希望我爸換個地方能收收心,多攢點錢,我還要上學,我弟長大後還要娶媳婦,他這個樣子,對我們一家人都不好。而且他天天酗酒,對身體也不好,我們的出發點都是好的。後來我爸媽因為這件事天天吵架,我有因為沒開學,只能在家聽他們吵,我弟弟還小,每次他們吵,就去我的房間哭,我也很為難,這會不會給孩子造成心理陰影。


遙想高二下半年,我前腳把壓歲錢上交,存夠了5000塊,後腳我媽就告訴我找到了一個賺錢的項目。

說是一個公司準備上市美國之前的乾股還是優先股(這個詞我忘了,領會精神)。說是自己的朋友偷偷告訴自己的,現在買多少,上市以後價格賣10翻。讓她別告訴別人,所以只和我說。

然後把她攢的錢連帶我的壓歲錢一共2w都投進去了。

我當時就這樣了:

我語氣柔和地提醒她:媽你確定沒問題麼,不會是騙人吧。

她翻出一個網站來說:你看網站都在這,也是英文的,肯定沒問題。

看見網站的時候我就覺得完了。但忍住了。

在這個歲數的時候,我就深知家長沒那麼容易信我的話。這要擱以前我就不管她了。隨她買教訓去(反正說了也不聽,我還挨頓訓)

但這次不行,特孃的裡面有我的牛啊!

我先沒回話。謹慎的想了一天多。我媽興奮地來告訴我說:原來的2w現在已經漲到14w了。朋友說等上市還能翻一番!

我…就這麼明顯你都信的嗎…

我謹慎地措辭一番,跟她說:

「這樣媽,那你先賣2w,這樣咱穩賺不賠。等上市以後,也就少賺2w。這將近30w的買賣,咱花2w買個穩賺不賠,是不是不喫虧?」

我謙卑的語氣加上嚴絲合縫的邏輯,讓我媽深受啟發直呼有理。於是點了點頭。

我長籲一口氣,心想總算是保住了我的壓歲錢。

不料一個周以後,我媽找到我說:兒啊,當時我真該聽你的話。

真該聽你的話。

聽你的話。

你的話。

的話。

wtf???

那踏馬是我8年的壓歲錢啊啊啊啊啊我準備留著上大學喫喝玩樂泡小姐姐的全部資金啊啊啊啊啊我的小姐姐啊我的青春要沒有了啊啊啊啊

經過這最後一次失算,我從此沒有把任何一次關乎我利益的決定權放給父母。

而就算經歷了一手之數的因為不聽我的導致上當受騙,我媽依然在我給她提意見的時候,自己毅然決然上鉤之前,自信滿滿眼神溫柔地告訴我,

媽知道。

我TM…


如果我們把生活看成學習的過程,父母就是多上了20多年學的學長學姐。

經歷的越多,懂得就越多,越傾向於相信自己的答案,這很自然,也有利於生存。生活不是做題,沒有標準答案。於是更容易出現大家都覺得自己有道理的情況。

結果面對不同的答案,經驗多的人更容易偏執,或者不願承認地位不如自己的人做的比自己對。

豐富的經驗反而成了一把雙刃劍。

何況社交裏把「不如後來人」看成是一件丟臉、無能的事。

這又是因為人的一個劣根性:喜歡看別人出醜。

所以做一個能做出正確判斷的人,不是懂道理就可以,還要能不被情緒、外因、「羞恥心」、劣根性操縱,需要堅定的心智。

其實不只是家長需要上培訓課,我們每個人都有很長的路要有。


更,感謝大家喜歡~再講一個。

大學一次放寒假,我跑到我表哥家玩,我倆就天天葛優癱玩手機。

一次我們在那玩,看手機的餘光裏出現了姨夫的身影。他拿著手機過來一臉不屑地跟我們說:

「你們看看科學研究,玩手機有多少輻射,你們還天天玩,小心把腦子輻射壞了。」

當時他拿的圖是一個人在玩手機,然後手機產生如下輻射把人包在中間。

別說水印還挺應景

用這個圖提醒我們手機輻射的可怕。

我一個電氣本科生就這樣了

電磁波還能環繞人體丫是黑洞嗎?騙誰呢!

(?—皿—)?彡┻━┻

我當時怒火攻心pia的一拍桌子,蹭的一下就起來了:

「姨夫說的對,我這就關。」

雖然他說的不對,但我也不傻。姨夫是真的怕我們被輻射泡嗎?

不是的,他就是看不慣我們閑著玩手機就是了。


有時候家長不聽你的「合理意見」——比如「手機輻射是無害的」——也可能是你沒有領會他的話外之音。

成年人說話做事往往不直接,很多時候我們聽到的實際是暗示和臺階。

因此也會存在表面上牛脣對牛嘴,實際領會錯誤的情況。

所以想要萬事順意,根本上還是得做到行路讀書,情理通達、武德充沛(?)吧。


如果你喜歡這種風格,還可以康康:

帶水晶手鏈真的有用嗎??

www.zhihu.com圖標

前幾天正好在網上看到一段話,很感動:

我的父親雖然只讀到高中,但他是那種,即使是從孩子那兒聽到、他不知道的事情,也能坦率說出「我不知道」「我會去查查」 的人。然後隔天,他真的會去圖書館之類的地方查詢,將他查到的東西告訴我,並說「多虧你我學到了」。所以我開始覺得大人就該是這樣子,並謹記著這件事生活下去。

我把這段話複製到我微信的收藏裏,為了提醒自己,一個人真正的了不起,不在於他無所不能、無所不知。

而在於他有勇氣,心平氣和地承認自己的無知和侷限,並且願意勤奮去學習和探索一切未知。

這件事看似很簡單。但是有多少大人能夠真正做到呢?

家長們放下你的自大和驕傲吧,學會謙虛地向你的孩子學習,這樣你的孩子纔能夠從你身上學會,謙虛地向別人學習。而不是為了所謂的自尊,頑固地捍衛自己的無知。

畢竟擁有強大學習力、良好學習的態度,遠比一個人目前知道什麼,重要太多。


因為權力,權力是有誘惑力的。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會刻意把孩子當小孩兒來看待,有意無意低估孩子的理解能力和判斷能力,這麼做本質上是在抬高自己的地位,固化自己手中的權力。

現代的教育,並不是要把孩子排除在成年人的話語體系之外,而是要引導孩子去接觸和思考複雜的問題。這裡的問題既包括與孩子切身利益相關的問題,也包括家裡家外的大小事宜。

如果孩子什麼地方說的不對或者不成熟,身為教育者應當引導他用更加正確的方法去看待這些問題,而不是拿一句「小孩子別議論大人的事」搪塞和敷衍過去。

我們不能指望孩子不經過訓練就能變成一個成熟的人,更不能指望一到18歲或者結了婚立刻就變成了一個成熟的人。成熟是慢慢訓練出來的,雖然不需要拔苗助長,但是也不能與複雜問題隔絕開來。

當然了,這些理論,在一個有著極強控制慾和權力欲的家長看來,可能不值一提,因為他最在乎的並不是孩子的教育和未來,而是自己手中的那點兒權力。

如果遇到這樣的父母,我只能說孩子你需要更加努力的學習和工作,因為只有你早日依靠自己的力量強大起來,你纔有可能在家庭裡面獲得你想要的話語權。否則,你所做的一切其它努力都會是徒勞。

面對這樣的壓迫和挑戰,我希望你們能夠化困難為動力,通過自身的意志力和努力早日讓你們的父母看到你們自己的真正實力。

記住,心急喫不了熱豆腐,實力的積累不是一朝一夕的,翅膀要硬靠的不是動動嘴、吵吵架,而是靠自己的學習和工作成績。

到時候,無言勝有言。

韓東燃:測父母:原生家庭教養方式測評?

zhuanlan.zhihu.com圖標

想像一下,我們在工作、學習中的時候,什麼情況下才會採納別人的意見?

一般有下面三種情況:

  1. 有理有據:你的道理,不僅能證明我的方案是錯的,而且可行;
  2. 來自專家或權威的觀點:受封建思想的影響,讓我們很多人崇拜權威,按照權威的思想行事,而且不思考。
  3. 在支持少數服從多數的集體裏:不得不採納多數人的意見。

三綱五常源於中國儒家思想,是封建禮教所提倡的人與人之間的道德標準。「父為子綱」,要求孩子必須絕對服從於父親,同時也要求父親為孩子能夠作出表率。現在很多家長樹立了「一切聽命於一家之長」的權威,但卻忘記了還要為孩子們作出好的榜樣。

在父母眼裡,自己纔是家裡的權威,而不是孩子;在家裡「一言堂」的方式,很顯然不會「少數服從於多數」;孩子的閱歷、人生經驗,也不足以說服父母讓他們接受自己的合理建議。

孩子建議如果是合理的,父母會不會採納?以上三條都不佔,還想讓父母聽?門兒都沒有!在父母眼裡,家庭尊嚴比合理建議要更重要!

就像我經常跟我爸說喝酒的危害,不聽,說「喝酒對身體有哪些危害,如傷肝、腎、腸胃等等」、「XXX因為喝酒住院了」等等,依然一副「事不關己」的態度,偶爾回我一句「你看那個XXX,喝的酒比我還多,都沒事!」嘴皮子都說破了,我爸都不聽啊。

這段時間,告訴他們出門戴口罩、勤洗手,仍然不放在心上,根本就不重視,總覺得「這些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

既然說了也不聽,就稍微改變一下策略:改發一些家喻戶曉的著名專家們的講話或者新聞,比如「張文宏醫生建議出門戴口罩勤洗手」等。現在他們反倒是跟我提過幾次「那個終南山院士說了......」或者「電視上說......」。

綜上,題主遇到的父母不採納孩子合理建議的問題,很普遍,但是對於題主現階段來說,很難,但不能說完全無解,可以嘗試找到題主爸爸非常崇拜或者相信的一個人,或者專家來給與非常正面的勸說。

祝好運!


最近非常流行的一個段子,我感覺用來回答這個問題剛好合適。

上聯:60後讓90後別熬夜

下聯:90後讓60後戴口罩橫批:誰都不聽

所以並不只是父母不採納孩子的合理建議,這是各個年齡階段的人類的通病。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矛盾的局面呢?

1 人都容易沉醉於眼下的快樂

大家都知道,學習比嗑瓜子更有意義。但為什麼磕一個小時的瓜子,卻要比學習一個小時容易很多?

這是因為嗑瓜子,磕一粒就能喫到一粒,磕一個小時,你就能得到持續一個小時的不停反饋。這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而且容易重複的事情。

但學習,解出一道題纔有一次結果反饋,要拿到最終結果,可能需要持續半年、一年甚至更久。學習這種「延遲滿足」的事情難以讓絕大部分人感到享受和快樂。

同樣的,喝酒這件事立馬就能享受到喝酒的快樂,但是對於不酗酒對身體的正反饋,人幾乎感受不到。

只有有一天患病了,才能勉強意識到酗酒傷身,而這種負面的影響也不是一喝酒就有的。

這也是大多數人儘管知道酗酒傷身卻還是會選擇喝酒的原因之一。

2 人只有在真正事情惡化那一刻會稍作改變,沒有繼續惡化之後又會變成原來一樣

研究表明,人遭遇壞事情不是一直沉浸在痛苦之中,只要事態沒有再惡化,心情會恢復如初,行為也會變成原來一樣。

就像此次新冠狀病毒的疫情,疫情嚴重的時候,不用勸自己就戴上口罩,一旦聽說疫情稍微穩定一點,就又跟沒這回事兒一樣。

3 長期形成的行為習慣很難用隻言片語就改變

慣用右手的人,他的右手力量會比左手大,於是出於方便和力量的原因,他繼續更多地使用右手。

改變他的這種習慣和培養這種習慣所花的時間幾乎相當。

人培養了自己的習慣,又逐漸被這種習慣所改變,這就是習慣的力量,好的和不好的都是如此。

那此問題就無解了麼?

倒是有解,但是可能需要費點心思和時間。

我們應該都聽過這樣一句話:當遇上一扇被鎖著的門時,不能只盯著鎖眼看,因為鑰匙在別處。

意思就是,出現問題,不能只盯著問題本身看,解決方案可能是圍魏救趙。

就像森林防火,之前我們都以為重點在如何快速撲滅大火,但其實森林防火的關鍵在預防——對已經發生的森林火災,要認真梳理火災原因,及時堵塞管理漏洞,在火災預防上下功夫。

同樣的,勸導父親不喝酒,不要總和朋友們出去喫喝玩樂的辦法不是乾巴巴的勸說,可以分析父親這麼做的深層次的個人原因有哪些?

比如有可能是太閑了,也有可能是認為親人的陪伴沒有滿足他情感上的需求。

如果是以上原因,那就可以分出一些時間,陪他聊天,或者去一起做些你們都喜歡的事情。

如果不知道如何去交流,非常推薦看看《非暴力溝通》這本書。

【包郵】非暴力溝通京東¥ 29.40去購買?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