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2日,一篇名爲《頭條|他用生命捍衛公共利益的時候,誰來挽救他的生命?》的文章在朋友圈刷屏,南方都市報記者徐文閣自去年感染李斯特菌後,一年來不斷在跟病魔抗爭,經歷了兩次氣管切開手術後,目前仍在廣州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治療。

李斯特菌究竟是怎樣一種病菌?

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菌(以下簡稱“單增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是革蘭氏陽性短桿菌,兼性厭氧、無芽孢,在營養豐富的環境中可形成莢膜,生長溫度範圍爲2℃-42℃(0℃亦能緩慢生長),最適溫度爲35℃-37℃,在pH中性至弱鹼性(pH9.6)條件下生長良好,pH3.8-4.4酸性條件下能緩慢生長,加熱至60-70℃經5-20分鐘可殺死,70%酒精5分鐘可殺死。

與其他食源性致病菌相比,單增李斯特菌感染的潛伏期長,一般爲4~21天,最長可達3個月。成人出現輕微類似流感症狀,如發熱、頭痛,偶爾有胃腸道症狀;新生兒和成人可患腦膜炎敗血癥等。單增李斯特菌屬於細胞內寄生致病菌,它自身不產生內毒素,而產生一種具有溶血性質的外毒素——單增李斯特菌溶血素O(LLO)。

宣武醫院檢驗科醫師陳典典介紹,單增李斯特菌是一種人畜共患病的病原菌,並廣泛存在於自然界中,食品中存在的單增李斯特菌對人類的安全具有威脅,該菌在4℃的環境中仍可生長繁殖,是冷藏食品威脅人類健康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因爲大多是細菌4℃是不生長或者生長緩慢的,而單增李斯特菌恰恰可以適應這個溫度,汲取別的細菌得不到的營養迅速生長繁殖,而我們食用這樣的食物後被感染的機率將大大提升。”它甚至還被稱爲“冰箱裏的殺手”!

這個“殺手”很厲害,看看這些例子

2017年1月,南非暴發李斯特菌病疫情,造成了180人喪生,948人染病。南非衛生部經確認,此輪疫情暴發的源頭始於林波波省波羅克瓦尼市的一家食品生產企業。

2018年10月,香港一名35歲孕婦因出現胎動減少而前往醫院進行緊急剖腹,隨後該孕婦產下一子,但男嬰出生後出現呼吸困難,被轉送至NICU。據檢測發現,該產婦和她的男嬰均感染李斯特菌,初步調查顯示,該孕婦曾食用芝士。醫生表示,李斯特菌對抵抗力較弱的嬰兒有嚴重影響,若經血液進入腦部,併發腦膜炎,危及生命。

這些食品最容易被李斯特菌污染

綜合以上例子我們發現,感染李斯特菌的病例多與進食感染病菌的食物有關,那麼,有哪些食物最容易被它污染呢?

單增李斯特菌爲食源性致病菌,該菌主要污染生乳、奶酪、肉及肉製品、雞蛋、蔬菜沙拉、海產品及即食食品。世界衛生組織(WHO)和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於2004年發佈的《即食食品中單增李斯特菌的風險評估》報告中對4類即食食品案例進行風險分析,發現單增李斯特菌對巴氏消毒奶的污染率和污染水平較低,但在儲藏期內,少量單增李斯特菌會快速生長繁殖;冰激凌含牛奶成分,但由於是冷凍食品,單增李斯特菌不會在儲藏期生長;發酵肉製品常被污染,但終產品的成分不利於單增菌的生長;冷藏薰魚常受到污染,加工過程無消毒滅菌程序,單增菌在過長的儲藏期內會生長繁殖。評估結果提示,單增李斯特菌的風險與食品基質、儲藏溫度和時間密切相關。

另外,蔬菜、沙拉、冰淇淋、奶酪,這些在我們生活中再常見不過的食品,一旦被李斯特菌污染,人食用感染後,可能出現敗血癥、腦膜炎,孕媽媽不小心感染它,很可能出現流產甚至死胎。

原國家食藥監總局發佈的《解讀單增李斯特菌食物中毒》中提醒,新生兒、孕婦以及免疫缺陷者是單增李斯特菌病易感人羣。攝入食品類別、致病菌株毒力以及消費者個體差異是患單增李斯特菌病概率的重要因素。

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單增李斯特菌這麼厲害,可這些食物都是咱平時最常見的,總不能因噎廢食吧,有什麼辦法能遠離病菌呢?這裏有幾點建議給大家:

注意即食預包裝食品的保質期;

注意冷凍、冷藏(0℃~5℃)的溫度控制和儲藏時間。

冰箱保存食品,包括冷飲食品的冷凍儲藏時間不要過長,包裝開封后,應徹底加熱後食用。

夏季臨近,老人、幼兒、孕婦及慢性病患者均應控制生冷食品的攝入,少喫或不喫冷凍飲品,降低感染單增李斯特菌的風險。

單增李斯特菌可通過加熱方式滅活,建議消費者食用即食食品前加熱處理。

另外,陳典典建議,生活中我們還應提倡喫多少做多少,避免剩菜剩飯進冰箱,因爲除了單增李斯特菌之外,許多的食源性的細菌(如:沙門氏菌)也會危害我們的健康。使用冰箱存放剩飯剩菜時,把要儲存的剩飯用保鮮膜封好,避免食物間的交叉污染。其次,剩飯食用之前一定要用微波爐加熱至完全熱透的狀態(大部分細菌不耐熱,包括單增李斯特菌)。第三,放置時間過長的剩飯還是儘快扔掉,健康纔是排在第一位。還有一點,一定要定期清理冰箱,別讓冰箱成爲單增李斯特菌的“天堂”。

採寫 / 新京報記者 王鹿

圖片來源 / 資料圖片

“菊花殘滿地傷”,專家誠意相送《菊花寶典》

《都挺好》並不都挺好 認識阿爾茨海默病 關愛“蘇大強”

午睡時間長竟會增加患病風險?“充電”半小時最健康!

本文爲趣健康(ID:xjbjiangkang)原創內容

未經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和使用

歡迎朋友圈分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