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非遺文化,品悠悠匠心?

mp.weixin.qq.com

傳非遺文化,品悠悠匠心

——訪「錦繡中國,情鍾傘藝」三下鄉調研團隊

「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精巧雅緻的油紙傘,裝飾了這首膾炙人口的《雨巷》,也承載了延續千年的美好祝願,裝點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華章。歷經千年風霜的油紙傘,凝聚著無數能工巧匠的心血,然而,曾經遍布大街小巷的油紙傘,如今的普及程度已經大不如前。

瀘州分水油紙傘是我國油紙傘行業中唯一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想以分水油紙傘為切入點,重新喚起人們對油紙傘的情愫,並帶領大眾走進傳承非遺的新視野,讓傳統文化在新時代下再煥光彩。」團隊負責人楊光宇說道。

困難中追尋發展曙光

在確定「錦繡中國,鍾情傘藝」這一調研主題後,為初步了解群眾對瀘州油紙傘的知曉情況,團隊在成都、瀘州等地展開了預調查。團隊從調查結果了解到,除了瀘州分水的當地居民,很多人並不了解瀘州油紙傘,這也更讓他們堅定了這一主題,希望能通過他們的努力讓更多的人走進瀘州油紙傘。在預調查以及閱讀大量相關之後,團隊對油紙傘的基本信息有了一定的了解,於是一行人便出發前往國內僅存的一家保持傳統工藝的油紙傘廠所在地——瀘州市分水鎮開展實地調研。通過走訪政府,團隊對油紙傘行業現狀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如今油紙傘的發展面臨著產業鏈短小、銷售難行等困難。但是當地政府與文體局對其發展給予了大力支持。政府在產業經濟低谷時期降低工廠稅收、增發補貼給匠人們,並於近年建立了網站,專門宣傳當地油紙傘產業。除了政府的推動,油紙傘廠家也在努力推動油紙傘的轉型。隨著現代傘藝的發展,油紙傘的實用性相比起來要遜色不少,於是,制傘人與廠商的關注點從以前的實用價值轉向觀賞價值、文化價值。「雖然油紙傘的普及程度已經大不如前,但政府與制傘廠齊心協力,共同推動這一傳統手工藝的延續,讓我們看到了油紙傘前路的光明。」

指尖藝術彰顯匠人情懷

為了更近距離地接觸油紙傘,感受傳統手工藝的魅力,團隊拜訪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油紙傘製作技藝國家唯一法定繼承人——畢六福。踏入畢氏油紙傘廠前,便能看到「踏踏實實做人,規規矩矩做傘。」的匾額高懸大門。「這是畢氏家族世代相傳的制傘祖訓,也是分水鎮上每位制傘人心中的標尺。」楊光宇說時微微抬頭,似乎在回憶當時映入眼帘的兩行警醒之言。

號竹、制傘骨、上油紙、刷桐油、穿花線、繪彩圖……八十多道工序,十幾個日日夜夜,制傘人們腳踏實地,一雙雙質樸的雙手精雕細琢,一把把精巧的油紙傘悄然問世。「在現場觀摩的我們,看著匠人們的手靈巧地穿渡在傘骨之間,心無旁騖地盯著手頭的藝術品,內心受到深深地震撼。」在現場大致學習了製作流程後,團隊成員們都紛紛動手參與其中。「制傘工序十分複雜。我們只嘗試了幾個較為簡單的步驟,仍覺得很費勁,不愧是『十年磨一劍』的功夫。」團隊負責人感慨道。製作精良的油紙傘凝注了無數制傘人堅忍不拔、持之以恆的匠心與情懷。 除了世代以油紙傘為業的畢氏,在遊覽分水鎮時團隊發現,幾乎整個小鎮上的人都以制傘為生,「他們,早已經從骨子裡與油紙傘融為一體。」制傘人們傾注心血,傳承著精益求精的工匠魂。這種工匠精神也正契合著時代發展的需要,具有廣泛的社會意義,一部分人開始關注這些默默耕耘的制傘人,CCTV-2、CCTV-4等媒體也紛紛前來報道,瀘州油紙傘在經歷了多年沉寂後又漸漸出現在人們的視線之中。


下決心做好持續宣傳

「對於我們來說,工匠精神也值得我們遷移到自己的生活與學習中。要想把一件事做好,需要摒棄外界的喧囂與內心的浮躁,潛下心來鑽研,才能達到一定高度。」分水鎮上匠人們對傳統手工藝的堅守與執著感動了團隊的每一個人,也讓他們下定決心一定要將油紙傘的宣傳工作做好。在調研期間,團隊開通了微博與微信公眾號推送分水油紙傘相關內容,至今,微博粉絲量已經超過三千。此外,他們把匠人們製作油紙傘的過程拍成了宣傳視頻。該視頻不僅被當地油紙傘廠家用作宣傳,還在微博、優酷、美拍等平台發布後廣受好評。目前,各平台視頻總點擊量已突破15萬次。除了藉助互聯網平台進行線上宣傳,團隊還印製了油紙傘宣傳手冊,發放給群眾,以提高油紙傘的曝光度。「作為學生,可能我們力量有限,但是若真心投入,也定能收穫成效。文化宣傳應該是一個長期延續的過程,雖然這次三下鄉活動已經結束了,但是我們對油紙傘的宣傳不會止步。」目前,團隊已經和當地油紙傘廠家以及政府確立了長期夥伴關係。後續,團隊會繼續在微博和微信公眾號上更新油紙傘推文,並推送當地油紙傘活動以及銷售鏈接,幫助油紙傘廠家打開銷路,讓更多人走進油紙傘,品味這一指尖上的藝術。

千載歷史,綿綿文化;桐香竹韻,悠悠匠心。油紙傘,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蘊藏著薪火相傳的文化基因,飽含著一代代匠人的智慧與情感。畢六福老先生,希望有朝一日,油紙傘能夠真正回歸大眾視野,甚至登上世界的舞台。而作為一代新青年的我們,理應為文化傳承助力,延續中華文脈,向世界展現中國的大美。

記者 ▏雨亼 耳東 柚嶼

編輯 ▏雨亼 圖片 ▏ 受訪團隊提供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