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慎之

知名親子關係專家

向日葵心理創始人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胡慎之家庭教育課》《情緒課》在頭條專欄熱銷中


台灣女星狄鶯,我想很多人都知道。

她曾經是台灣歌仔戲界的當紅花旦,被人以「大姐大」相稱,而且電視劇《包青天》中楚楚可憐的形象,讓她獲得眾多觀眾的喜愛。

原本已經淡出公眾視線的她,在上一年卻因為兩件事,再度出現在媒體報道中。

第一件是香港演員藍潔瑛去世後,網友們挖出,狄鶯在某檔節目中,自曝曾因不滿對方「耍大牌」而猛踹對方肚子,還覺得自己做得很正確。

第二件則是她獨子孫安佐在美國揚言要「炸學校」,被警方控制拘捕,即將面臨5年的牢獄生活。但經過狄鶯多方周旋,同年11月20日孫安佐「刑滿釋放」。

相比她對藍潔瑛的暴力對待,狄鶯獨有的「育兒經」更加讓人無法接受。

狄鶯在1998年嫁給了演員孫鵬,婚後兩人育有一子,就是孫安佐。

狄鶯對兒子是非常溺愛,通常都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從沒有半句責罵。狄鶯對兒子的好,有時還會引起丈夫的不適。丈夫孫鵬曾抱怨過,家裡最好的食物都是給兒子吃的,自己吃的話,還要提前跟妻子申請。

最令人不可思議的是,一般孩子在1-2歲之間就會斷奶,但孫安佐是到了12歲才斷奶。甚至狄鶯和兒子同床睡了15年,還讓兒子撫摸著自己的胸部睡覺,直到某次看到兒子出現了生理反應後,她才意識到,原來兒子長大了,要分床睡了。

極度溺愛兒子的同時,狄鶯對兒子也有著很強的掌控感。

例如:

嚴格掌控兒子每餐的攝取量,必須吃成人量的飯;

睡覺時間一到必須睡覺;成績低於80分體罰,打到屁股開花;18歲前不能有手機,不能單獨出門;...

這些規定也會進一步加深兒子對她的依賴感,母子二人就這樣慢慢融為一體,不分你我。但這其實只是把對方看成是我們的附屬品,或者說是要求對方為我們負責,彼此之間是沒有邊界可言的。

一、愛需要注意分寸

一個有邊界感的人,對於規則和秩序是很尊重的。因為他明白想要獲得別人的尊重,首先他需要尊重別人,也就是要遵守這個世界的運行規則。但從孫安佐要揚言炸學校這一點可以看出,他本身就是個沒有邊界感的人。

而孩子邊界感的建立,很大一部分是跟父母的選擇有關。

我經常說,哪怕是再親近的家人,也是需要保持距離。所以,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作為家長應該要注意維護孩子三方面的邊界,分別是空間、身體和心理。

我們先來說說空間的邊界。空間邊界就是指孩子是擁有一個只屬於他的地方,別人不會隨意侵入。一般來說,當孩子7歲時,他就應該擁有自己的空間,哪怕是一個抽屜也可以。

身體邊界則是跟異性父母是否有跟孩子保持一定的接觸距離有關。孫安佐在15歲之前都是跟媽媽一起睡的,甚至還會撫摸媽媽的胸部。這是很典型沒有保持接觸距離的例子,它會影響孩子對自身性別角色的確定,和對同性父母的認同。

還有一個就是心理邊界。心理上的邊界更多是用來維護一個人的獨立和完整。很多人都會苦惱,為什麼自己這麼在意別人的看法和評論,這都是因為心理邊界沒有建立好,無法形成對自己客觀的認識。

沒有距離的愛,是一種侵入,更是一種剝奪。

二、過度負責是一種剝奪

擁有一個過度負責的媽媽並不是一件好事。

因為她會向孩子索取價值,還剝奪孩子自我成長的機會,讓孩子成為一個無能的人。

什麼是索取價值?就是讓別人來滿足我們自己。就像狄鶯她為孩子設定的規則,都是由於自己小時候沒有得到很好的教育,她不希望兒子也跟自己一樣留有遺憾。但她沒有考慮過,自己的兒子到底想不想這麼做。

她只是陷入了一段自我想像的關係中,以為自己給的,就是兒子想要的,沒有真正地看到對方的需求和感受。

我的一個案,他已經30多歲了,早已是個成年人了。但在媽媽眼裡,他卻彷彿沒有長大過。怕他不會做飯,每天都提前替他做好;怕他下雨沒帶傘,專門拿傘去公司接他。

他知道這是媽媽愛他的表現,但媽媽所做的這一切,都會讓他有種自己很無能的感覺。

很顯然,這位媽媽的行為剝奪了孩子獨立自主的權力,還把他看成是一個需要依附她才能生存的孩子,而不是一個獨立的成年人。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盡責的父母都會有一個頹廢無能的孩子,因為他們從小到大都沒有自己可以做決定的機會,也沒有能力去獨自解決問題,只能聽從父母的安排。

三、失控的孩子和無能的父母

孫安佐會變成這個樣子的原因,還有一個,就是他沒有對世界產生一個客觀的認知,這跟他的媽媽狄鶯有關。

在狄鶯很小的時候,媽媽因為過於老實,經常受到其他演員的欺負,所有從小她就替媽媽出頭,教訓欺負媽媽的人。長大後的她,也保持著這種「大姐大」作風,從她猛踹藍潔瑛肚子這件事就可以看出。

我曾經在喜馬拉雅的課程中提到過,一個無能的父母,是會帶給孩子不安和危險的感覺,以至於孩子經常用本能的方式去表達和保護自己。所謂本能的方式,就是孩子會以攻擊的狀態來對待這個世界。

狄鶯沒有在跟父母的相處中形成一個穩定的自我,自然也無法很好地去幫助兒子學會如何跟這個世界相處。

  • 父母都是具有各自的功能,比如養育功能,勝利功能等。如果這些功能沒有被很好地去運用,那麼就很容易導致孩子缺乏一個客觀的認知。所謂客觀的認知就是世界運行的客觀規律。
  • 缺乏客觀認知的孩子,其實就是沒有規則的孩子。他會認為這個世界是圍繞著他一個人轉的,所有人都應該讓著自己。一旦當他發現這個世界運行的規則跟自己的不一樣,他就會開始責怪這個世界,或責怪自己,從而會憤怒失控。

四、孩子在成長,父母也在成長

有這麼一句話,「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每一對失敗的父母,都一定跟孩子有著很緊密的鏈接,沒有允許孩子去成為自己。

我們說,每一個巨嬰的背後,都有一個過度代替的媽媽。

如果在媽媽的心裡,孩子被一直當做是個虛弱的人,那麼很多時候媽媽就會代替孩子去完成屬於孩子的事,看不得孩子犯錯,也捨不得懲罰孩子。

但是犯錯和懲罰都是有必要的。

如果你沒有給予孩子試錯的機會,他日後一定會再犯錯;如果你對他沒有懲罰, 總有一天他會被別人懲罰。就像狄鶯和她的兒子孫安佐一樣,小時候對兒子百般寵溺,結果卻「親手」送兒子坐牢。

但孩子是需要被真正地理解和看見的,因為在不同時期,孩子所需要的東西都是不一樣的,父母不能一直按照自己小時候被對待的方式去對待孩子,或者自己想像中的方式去養育孩子。

孩子在成長,父母一定要跟著成長。

作者簡介:胡慎之,最懂關係的心理學家。著有《胡慎之家庭教育課》《胡慎之家庭課:重建親密關係》《高情商人際關係溝通術》。看清真相,是為了更好地選擇。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