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沒有人口占絕對優勢的主體民族,宗教問題又嚴重,更沒有長期統一的本土文化,要是在印度各地搞個公投,一個民族一塊地,把印度多分成幾塊不是更符合英國的利益嗎?


-

英屬印度(British Raj)原本分爲直屬英人治理的二十一個省(Province)和由當地王公統治、高度自治的土邦(Princely State)。

尼赫魯與甘地的獨立運動主要在二十一省內活動,並得到各地王公的暗地支持。末代副王芒巴頓勳爵(Lord Louis Mountbatten)的主要政績之一便是說服了許多土邦君主放棄獨立,加入新建的印度共和國。但也有許多土邦不加入印度或者巴基斯坦,而選擇獨立。其中以最富裕強盛的海德拉巴和文化上更靠近西藏的錫金爲例,兩國分別在一九四八年及一九七五年被印度以軍事手段或操控民主選舉的手法來吞併。

-


提問者認為碎片化易於控制,但其實在歷史上的大多數時期並非如此。

只要一小隻探險隊就能輕易征服的阿茲特克和印加帝國纔是西班牙帝國在美洲如此龐大的真正原因。而類似這樣的帝國纔是侵略者夢寐以求的完美獵物。這也是為什麼北美洲部落文明盛行的地區征服直到1860年代才最後成功的根源所在。一個幅員遼闊因而行政體系建設非常強大和完整但是軍事上虛弱的大帝國才符合入侵者的要求。因為殖民者可以直接在金字塔最頂層利用舊有的力量快速方便的壓榨獲取財富,獲得廣大的資源。相比之下誰願意辛苦的建立居民點,花費巨資投入基礎建設引進黑奴自己尋找財源建立行政系統?

這也是為什麼儘管法國本土直到大革命前都長期人口過剩輸出到伊比利亞但是北美殖民地殖民者反而少於被海域阻隔週邊沒有好的移民地英國。而建立英國殖民地的又是些什麼人呢?我們所熟知的五月花號上的是一些異教徒(相對於英國本土公教來說),其他殖民據點的則是罪犯和流放者。澳大利亞在美國獨立後接過楽接納罪犯的指責,而法屬蓋亞那則在二戰前都還是法國流放罪犯的地方。

因此一個大一統而又衰落的,與自己關係緊密的龐然大物更對殖民者的胃口。因為強者可以通過自身的優勢來威脅恐嚇這樣的病夫來獲取豐厚的利益而不必讓自己去得罪當地居民和捲入沒完沒了的地方紛爭去重新費心費力的打造一個屬於自己的所謂「帝國」。就拿印度和拉美做例子,西班牙人在25年內依靠征服美洲兩大帝國所得到的資源和優勢無疑比英國人在印度近兩百年內取得成果都還要大,直到1840年西班牙洋元還是與天朝交易中最重要的兩大貨幣之一(另一個是獨立的墨西哥所鑄造的洋元),至今西班牙語仍然是聯合國工作語言之一。

另外西藏和印度的茶馬貿易和鴉片貿易利潤已經非常豐厚了。即使在清朝滅亡之後獨立的西藏打到了康定英國仍然支持中國對西藏的主權要求(儘管這種支持是十分猶豫的)。

而自己征服一片土地在這個是絕大多數時間來說都是成本巨大的。只有當技術優勢強大到足以以微乎其微的代價征服土著時才會勉強有人願意這麼做。其中最明顯的例子就是1870年以後的非洲刮分狂潮,為什麼歐洲列強突然加快了建立殖民地的腳步?最大的原因正是速射武器的廣泛運用,一小羣人幾乎不費什麼傷亡就可以輕鬆的在亞非各地散步獲得巨大的軍事榮譽,特別是在非洲,這更像是一場舊時代皇家園林裏的狩獵。

而回到英屬印度這個問題上來說,英國在印度的統治模式本身就說明瞭英國對印度的態度,一個虛弱而統一的印度無疑和類似的羅達柴明地主階級一樣更符合英國的利益。

當然英國對甘地的承諾和英國人出於自己的利益考量不願意舊殖民地陷入大規模動亂也是一大原因。畢竟之前中國內戰幾十年帶來的混亂和倒退已經顯而易見。


印度文化上是統一的,甚至周邊的孟加拉,斯里蘭卡,尼泊爾,巴基斯坦或多或少屬於印度文明。

民族的基礎是語言,印度是根據語言劃邦,這樣避免了很多麻煩。而且北印度各個民族類似於客家人,粵人,吳人。互相之間存在一定的認同。這些人加起來佔總人口75%。印地人貌似佔總人口一半左右,唯一能夠影響其老大地位的孟加拉人因為孟加拉獨立喪失大量人口。南印度有點類似中國和越南的關係,有不同之處,也有很多相似之處。

政治上當時不少土邦有自己想法的,結果讓尼赫魯軍事解決了。

建國後南印度和錫克人有分裂傾向,現在差不多解決了。現在只有一些沒有自己邦的族羣有分離傾向,主要是在東北部和西孟加拉。

其實題主或者其他類似的人如果看不慣印度統一的話可以拿出來印度一級行政區地圖,自己意淫印度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畢竟各邦權利不小,而且是一族一邦,可以看成是無主權國家。


我求求你稍微看看歷史書吧……實在不行你看看電視劇也行......為了當初這個領土 他們內部撕了多久.....那兩個不接壤的巴基斯坦又怎麼算......真的是怎麼這麼多文盲....


我們換個思維

美國要瓦解英國的殖民體系,同時又要坑一把天朝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