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朝以前,隆回爲古荊州之地,春秋戰國時爲楚地。

到了公元前219年以後的秦朝,此地爲長沙郡管轄,公元前206年以後的漢朝,爲零陵郡昭陵管轄;到公元220年後的三國及至晉朝,爲昭陵郡昭陵縣所轄,直至公元581年(邵州——唐從潭州分出邵陽置南梁州,旋改邵州。南宋寶慶元年(1225年)升寶慶府。)

以後歷經隨、唐、宋、元、明、清等六朝,均爲寶慶府邵陽縣所轄,其中於明朝洪武五年即公元1372年,在此建立了“隆回巡檢司”,簡稱“隆回司”,司下設都,都下面設團,如一都中的趙、劉、龍、魏稱四團,現羊古坳的中團即沿用古名。所謂“隆回八都”,就此應運而生。

由於司衙門立於此地,所以以“司門前”爲地名。有這樣幾句民謠:一都管根線,二都管把扇,三都管條壠,四都管個片,五都管個圍圍轉……

不知道隆回八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隆回人!

“八都”的管轄範圍是:

一都所轄司門前、金潭、石橋鋪、孫家龍及小沙江等地;

二都轄黃金井、土橋、高洲、胃溪龍等地;

三都轄羊古坳、韓家鋪、匡家鋪、田家壠、蔡家壠、江家壠等地;

四都轄鳥樹下、水打鋪、千古坳、十里山等地;

五都蘇家洞、大水田、桐木溪、西山、大東山、馬坪、桐木橋南部、碧山、曾家坳東南部、澄水、銅盆江等地;

六都轄六都寨、丁山、荷田、梅塘、九龍山、長鄄、茅鋪北部等地;

七都轄巖口、蘇塘、馬頭山、添壁大部、茅鋪東部、塘市、灘頭、周旺西北部等地;

八都雨山北部、長扶、高田北部、雙江橋、石門中部和北部、桃花坪中部和北部等地。

按經濟特點,有這樣一段口頭禪:“一都咯屋,二都咯谷,三都咯雜糧,四都咯豬,五都咯排樹,六都咯布,七都八都壇灌出”。清代道光十二年開始,司門前就有“隆中鎮”之稱。

公元1911年民國創建後,縣以下設區,司門前先後爲“邵陽縣第三十一區”和“邵陽縣第九區”的行政體制,到民國中後期建立鄉保甲體制,隆回司分割爲“八鄉一鎮”,即隆回鄉駐地司門前,所轄十三個保,包括小沙江、茅坳、龍坪、麻塘山等四個保;隆中鄉駐地土橋,轄十二個保;隆治鄉駐地水打鋪,轄十二個保;中和鄉駐地朝陽鋪,轄二十個保;西勝地鄉駐地荷香橋,轄十三個保;果勝鄉駐地灘頭,轄十九個保;禮數鄉駐地周旺鋪,轄十二個保;保和鄉駐地雨山鋪,轄十二個保;桃洪鎮轄八個保。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隆回八鄉一鎮組織請願建縣,於1947年1月31日,國民黨中央行政院批准設置隆回縣。縣治設六都寨劉氏宗祠、李萼爲第一任縣長。從此,隆回鄉改爲興隆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