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風波:美國Agribusiness學科發展及對中國農經學科的借鑒【轉】

來自專欄三農學術

摘 要:在文獻研究基礎上, 對美國Agribusiness學科發展背景、研究內容、學科發展歷程以及學科課程設置進行了全面回顧, 結閤中國農業產業發展狀況, 提出了未來中國Agribusiness學科發展方向和研究關注的重點。

一、美國Agribusiness學科發展背景

美國農業經濟學科近百年的發展歷史顯示其關注的重點正在從傳統農業經濟領域轉向Agribusiness和資源與環境經濟, 而Agribusiness在本科教育層次越來越佔據最主要的位置。Davis和Goldberg認為Agribusiness「包含農業生產資料的生產和銷售、農場生產活動、農產品儲藏、加工和配送及利用農產品進行生產的相關活動的總和。」在過去的60多年中, 美國農業經濟學界一直在不斷地討論Agribusiness和傳統農業經濟學科之間的關係以及未來發展趨勢。

Agribusiness概念的提出伴隨著美國農業產業發展而變化。Davis早就指出農業技術革命使得農業生產和農產品營銷之間的關係變得越來越緊密, 美國的農業部門大量從市場購買生產資料, 農場之外產生的價值要遠遠超過農民創造的價值。現代農業已經和商業性企業很難分開, 沒有商業企業提供的生產資料和銷售農產品, 農業生產就幾乎無法進行。農民和農產品加工者和銷售商之間的高度合作促進了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 但對於農場而言也會產生相關問題, 包括農民很難根據市場需求來調整生產, 生產過剩會帶來價格的迅速下跌、農民收入的降低等。從農業內部來解決農業問題的想法已經過時, 「農場問題」 (Farm Problem) 這個詞已經很難概括美國農業當時所面臨的問題, 農場問題將成為Agribusiness問題的一部分, 通過Agribusiness的方式將是解決農產品過剩問題的可行途徑, 這意味著將生產者、中間商、農產品加工業者、銷售者等這些利益相關者放在一起考慮並最終形成政策。農業產業的穩定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通過生產資料提供者、生產者和銷售商的縱向聯合來實現, 單一產權結構、專營和合約安排是實現縱向聯合的途徑。

相對於Davis和Goldberg從農業產業變遷的實踐角度的分析, Hoffman認為農業經濟學科發展的理論假設已經發生了變化, 早期農業經濟學的主要理論假設來自古典經濟學—完全競爭市場和原子化的經濟結構, 這些理論在理解和分析傳統農業和家庭農場可能是有用的, 但是在高度產業化農業中則面臨困難。美國農業內部結構已經發生了深刻變化:家禽行業正在從農場向工廠化企業轉變, 畜牧業同樣如此;食品和飼料企業的縱向整合;適度規模化的商業化農場快速增長。農場的資源需求已經遠遠超出了傳統家庭農場的範疇。對農業生產環節之外的研究顯然需要新的理論分析框架, 對企業、具體產業和部門層次的分析而言, 完全競爭的市場假設已經不適合。

Polopolus分析了美國農業產業變化帶來的影響, 他指出, 20世紀50—70年代, 美國農民的數量已經大大減少, 但農產品的總產量在不斷增加, 生產資料投入、金融、服務、加工、運輸和銷售已經成為食品和農業系統的主要部分, 美國食品和纖維繫統中農業生產環節以外部門創造附加值和就業機會大概是農業生產部門所創造的兩倍。農場之外的食品產業的快速發展, 伴隨著農產品產值在食品產值中比例的下降, 這成為高收入國家的重要特徵。但與農業生產部門生產率快速增長相比, 食物營銷和分銷系統中的勞動生產效率是停滯甚至是下降的, 農場生產以外農業產業部門的生產力和穩定已經顯著影響到了國家經濟的表現, 農業經濟學家必須考慮大量農業生產環節之外的經濟問題。要改進食品營銷部門生產率和降低成本的途徑, 需要從生產到消費全過程的各個環節的緊密協作, 同時也需要各級政府在產業管理上的合作。

美國Agribusiness伴隨著農業產化 (Agrioindustrializtion) 程度的加深而不斷發展。Agribusiness企業的縱向合作戰略 (Vertical Coordination Strategies) , 特別是和農場主之間契約將對產品的質量、交易的公平和效率產生影響, 進一步影響到部門競爭力和消費者選擇, 這種演化可以看作是企業根據外部環境變化而進行的改變。Cook和Chaddad全面回顧了產業化對農業部門帶來的影響。隨著農業的產業化, 農業產業內部生產、加工、交易環節不斷增加, 農產品加工商和貿易商的影響日益強大, 不同環節之間交易的大量出現產生大量不確定性和信息不對稱問題, 農業產業中的合約關係變得日益重要, 併產生大量的交易成本, 這和傳統農業經濟學中關於零交易成本的假設存在很大差異。改進美國農業產業的效率的重任指向了Agribusiness的教育和研究。

二、Agribusiness學科的研究內容

Agribusiness的研究主要集中於兩個平行領域:Agribusiness經濟學 (Agribusiness Economics) 和Agribusiness管理 (Agribusiness Management) 。Agribusiness經濟學關注於理解制度、組織和市場如何影響食品系統內部的橫向和縱向協調關係, 用於對制度、組織和市場的設計和分析。具體包括:農業市場合作和管理理論研究;農業信貸市場制度的發展和設計;通過跨學科的視角和新的經濟學的框架診斷和理解Agribusiness組織構架和網路中的激勵和反激勵;記錄、發展和應用理論去解釋食物系統中的市場結構變化和表現;供應鏈管理和設計中的經濟問題。而Agribusiness管理則關注食品系統中組織最優化決策問題, 如何理解和支持Agribusiness企業的運轉、財務及戰略決策。具體包括:提供穩健的方法和工具以提高Agribusiness部門的運行效率;對農業部門提供財務方面的建議, 包括組合貸款、信貸分析、資本結構和公共財務信息等;對Agribusiness的外部環境進行分析, 提供經營戰略調整信息;專業人才培養以改進食物系統的生產力。Cook和Chaddad曾經對美國Agribusiness經濟學和Agribusiness管理研究內容的演化做過全面總結。

King, Boehlje等認為Agribusiness研究的重要貢獻是提供了一個從生產、加工、分銷、零售和消費者全產業鏈視角, 其對農業經濟學科的貢獻體現在9個方面, 其中對於Agribusiness經濟學部分的主要貢獻在於:將經濟學的前沿理論用於合作營銷和管理研究;農業信貸市場的制度設計和發展;利用跨學科途徑和新經濟框架來理解和分析Agribusiness的組織結構和相關網路中的激勵機制, 並進行組織設計;形成和發展出相關理論解釋食品系統中的市場結構和績效變化;關注於供應鏈管理和設計中的關鍵經濟問題。對於Agribusiness管理部分的主要貢獻在於:發展出Agribusiness部門最優化管理的穩健的方法和工具;發展出農業部門的金融工具和安排, 關於貸款組合、信貸分析和資本結構的金融制度設計, 以及針對金融管理數據的發展和分析;長期關注農業產業環境的變化為農業企業的戰略管理提供支撐;Agribusiness學科為食品系統的提供了大量的人力資源, 從而有效地促進了這個產業生產力的增長。

三、Agribusiness學科發展歷程

Agribusiness概念的產生和發展大概經歷了60多年的時間, 20世紀初期農場主希望獲得穩定的信貸來源, 建立高效的市場交易系統來增加農產品銷售額, 同時減少市場環節中的運輸及中介費用等, 這最終導致20世紀20年代大量關於農場信貸和合作銷售的研究工作, 同時也包括食物鏈系統中的縱向整合、組織及農產品銷售公司的運作以及這些過程中的培訓等。1930年代則大量關注食物配送系統和銷售過程中的商業加成。到1940—1950年代, 對農產品加工、零售企業以及食品加工企業的成本和效率分析和食品零售業的變化的關注大大增加。

在Davis系統闡述Agribusiness的概念和及其未來發展趨勢之後, Agribusiness開始被大量學術文章所使用。最重要觀點是整個食物系統應該被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管理策略和公共政策應該從整個系統的角度來制定, 如果僅僅關注其中的一部分, 則註定會失敗。從而食物系統中的不同部分之間的關係成為重要關注內容, 特別對整個供應鏈系統的橫向和縱向的協作關係成為Agribusiness經濟學的主要內容, 而針對食物供應鏈中優化決策及管理則成為Agribusiness理中的主要內容

到1960年代, 美國國家食品銷售委員會 (National Commission on Food Marketing) 建立起來, 主要研究和評估食品產業銷售結構的變化、食品產業整個市場效率、為消費者服務、提供市場信息、相關管理活動以及評估農產品進口的影響等。大量關於合作理論和農業金融的研究出現了, 有學者開始討論Agribusiness和農業經濟學科之間的關係。

1970年代, 對於農業經濟學家開始討論相關農業經濟學科的教學計劃如何適應食品產業非農業部分快速增加的變化。大量關於食物系統結構和運行效率的研究持續到1980年代, 併產生了重要的法案———「對美國食品生產和銷售系統的組織和管理」 (Organization and Control of the U.S.Food 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System) 。在這個時期, 美國農業部門相對規模出現下降, 並導致這個部門就業機會的下降, 也使得農業和農業經濟教育的需求出現下降, 農業經濟研究者開始關注如何開拓農業經濟研究的新領域, 而Agribusiness則是討論的重點

1980年代是討論是否應該設立Agribusiness學位和相關教職員工的時期。1985年出版了Agribusiness的刊物《Journal of Agribusiness》。在1990年成立國際Agribusiness管理學會。Agribusiness的學科建設相對緩慢一些, 到1983年, 只有4個被確認的專業研究生課程。但眾多農業經濟學家已經意識到Agribusiness將成為農業經濟學科未來發展中的主要領域。在1984年, 對農業經濟系主任的調查顯示, 54%的人認為Agribusiness將是增長最快的領域, 而20%的人認為Agribusiness將是增長第二快的學科領域。到1989年, 成立了國家Agribusiness教育委員會。

進入20世紀90年代, Agribusiness本科層次教育得到大發展, 並成為各個大學農業經濟系最重要的專業方向。傳統農業經濟學本科生的入學人數在20世紀80年代降低了30%, 這個比例在90年代進一步下降了17%。1990—1999年期間, 農業經濟學本科入學人數從4 693人下降到3 518人, 而Agribusiness本科的人數則從8 238人增加到10 053人[1]。1998—1999年度, 全美國大學選擇Agribusiness專業的學生佔農業經濟系學生數量的69%, 70%的農業經濟系主任表示未來Agribusiness專業的本科生人數會進一步增加[12]。對美國58個提供農業經濟學位學校的統計顯示, 只有31%的學校保留了原來的「農業經濟系」 (Agricultural Economics) 的名字, 22%在名字中增加了「資源」這個詞, 9個學校的農業經濟系改名為「應用經濟」 (applied economics) , 15個系在名字中增加了Agribusiness或將Agribusiness作為農業經濟專業的第二學位名稱, 36個系提供至少1個與Agribusiness相關的專業。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甚至單獨成了一個Agribusiness系, 提供一般Agribusiness專業和食品營銷或管理等專業供學生選擇。

除了本科層次教育的發展, Agribusiness碩士 (Master of Agribusiness Degree) 人數也呈現快速上升的趨勢, 但博士生的變化趨勢並不明顯, 農業經濟學科的博士生的研究方向集中在傳統農業經濟和資源經濟領域。對於農業經濟系是否應該提供Agribusiness碩士生教育, Akridge, Dobson等認為Agribusiness研究生學位必將面臨已經大量存在的MBA學位教育的激烈競爭, MBA的課程主要集中在市場營銷、金融、會計、戰略管理、人力資源、生產和運營管理等管理學課程, 而傳統農業經濟學系的教員對管理學的課程瞭解很少, MBA的學生在商業管理工作市場上比其它專業的學生具有更多優勢, Agribusiness研究生層次的教育必須和一般MBA區別開來才必須具有競爭力。儘管在管理學課程上, 農業經濟系和商學院缺乏優勢, 但Robbins指出農業經濟學家的優勢在於他們長期在Agribusiness部門工作, 他們對這個行業及其存在的問題很瞭解, 而農業部門的經營業務和其它部門存在顯著的區別, 農業部門的經營者的規模通常很小, 彼此之間差異很大, 農產品本身及其市場結構和其它產品也存在很大區別, 農業經濟系所在的學校有大量農業科學方面課程支撐, 開設Agribusiness研究生教育有著天然的優勢。Heiman, Miranowski等指出, 一般農業經濟系主要提供生產經濟學、市場營銷、金融、政策分析和發展經濟學, 學院或學校的其它專業可以提供其它課程, 例如:經濟學系可以提供微觀和宏觀經濟學;商學院可以提供金融、會計和市場營銷;統計或數學系可以提供數理統計方面的課程等。一個可行的方案是農業經濟系和商學院建立一個聯合培養計劃, 培養Agribusiness方面的MBA學生, 但可能面臨管理方面的問題。但也有學者指出, 經過20多年的發展, 美國Agribusiness研究生教育提供的過多, 學生並沒有從中獲得足夠的回報。

從長期來看, 隨著農業部門相對規模和就業的減少, 食品、Agribusiness和資源環境部門的機會在增減, 這種變化使得學生的興趣正在遠離傳統農業經濟學, 農業經濟學的教學和研究需要從傳統的領域如生產、需求、金融、貿易和發展研究向更加多樣的教學計劃發展, 其中主要集中在Agribusiness、資源經濟學和管理學, 除了強化經濟學的教育, 也需要更多商業方面的教育。Litzenberg和Schneider針對543個農業企業的調查反映, Agribusiness產業僱主傾向於僱傭那些同時受過經濟學和商業管理正規教育的人, 並特別注重僱員的人際交往能力。Hurley和Cai對Agribusiness領域的僱主的訪談顯示, 員工的溝通能力和商業能力最受關注, 但在Agribusiness的課程設置中並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未來可能調整是增加溝通能力的課程, 加強在農業商業的學分。與此同時, 創業能力和企業家精神的培養對於農業學科的人才培養變得越來越重要。

四、Agribusiness學科課程設置

從20世紀70年代美國Agribusiness學科的誕生開始, 這門學科處於不斷演化過程中, 針對其教學內容和課程設置也進行了諸多討論。對於Agribusiness專業技能領域的課程, Franklin曾經對37所學校進行了調查, 美國Agribusiness管理學位的課程包括:理論概述、統計學概論、農牧管理概論、計算機、農業生產、農業金融、農業政策、高級農牧管理、農業市場營銷、中級宏觀經濟學、中級微觀經濟、農業價格分析、微積分、定量分析方法、農業法規、農業商業管理、資源經濟學。不同學校對不同學科的重視不同, 其中統計學概論、計算機、農業金融、農業市場營銷、中級宏微觀經濟學、微積分和農業商業管理在大部分學校中都有開設, 但高級農牧管理、農業生產、資源經濟學、農業價格分析等課程開設比例較低。

Larson曾經對20世紀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中期美國大學的Agribusiness學科課程進行全面的總結, 他將43個大學中Agribusiness的學位課程分成6類:數學, 統計和計算機;寫作和口語交流;人文學科;社會科學和國際理解;農業經濟學, 經濟學和商業;農業技術和自然資源;科學。其中農業經濟學、經濟學和商業是必修課, 一些農業經濟學系的必修課還包括:經濟學理論、會計、金融、市場營銷、管理學、法律、倫理學、經營學、後勤管理、勞動力管理、定量分析、計算機和微積分等。不同學校對不同類別學分的要求差異很大, 其中對於農業經濟學、經濟學和商業管理學分要求的比例在35.3%~60.5%。1990年代與1980年代相比, 農業經濟學、經濟學和商業學分的比例增加了, 而農業技術和科學的學分顯著降低了;必修課的數量要求有所降低, 高級農牧業管理、農業生產、農業政策、農業價格分析等課程逐步被農業商業管理和其它商業課程所取代;對商業技能的重視程度加深, 但對農業技能上的要求降低了。

Litzenberg and Parks認為Agribusiness的教學計劃中的課程大部分已經突破了傳統農業學的範疇, Heiman, Miranowski等則認為Agribusiness可以認為是強化的應用農業經濟學。事實上, Agribusiness關注的重點和早期農業經濟學關注的農場和市場營銷管理內容基本相同, 在強調微觀經濟和數量方法的同時增加了金融和市場營銷, 包括營銷管理、價格分析、貿易、銷售和Agribusiness管理。相關教學計劃的重要特徵是從農業經濟學和經濟學領域轉向Agribusiness的應用, 具體包括:對戰略決策和市場行為的分析, 將產業組織理論和博弈論應用於Agribusiness環境下的案例研究;市場供需分析課程轉向市場營銷課程, 在教授最基本的供需理論的基礎上, 還包括家庭生產函數、廣告營銷等;對遠期市場和期貨合約的學習依然得到保留;在生產經濟領域, Agribusiness不僅僅是針對農場內部的研究, 而是擴展到Agribusiness企業, 包括契約理論、產業組織理論等;對國際貿易的關注, 包括合約安排、海運和資金流動等。

Hurley and Cai指出, 隨著全球競爭加劇, Agribusiness學科調整需要更加靈活以適應快速變化的外部環境。加利福尼亞州立理工大學的Agribusiness系正從一個相對僵硬的結構向一個更加靈活和動態的轉變, 給予學生更多課程的選擇。該校早期的核心課程設置更多關注於農產品市場營銷、農業金融、Agribusiness管理, 農業政策, 國際Agribusiness管理, 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少。未來該學科的改革方向是:能驅動學生建立自己的責任感和對未來職業及興趣的方向;提供更加靈活的課程選擇;教職員工能夠自由設計新的課程以適應外部環境和產業的變化;系內的資源能更加靈活有效地配置;舊教學計劃中的核心課程在新教學計劃中得以保留;同產業同僚建立合作關係並為學生就業提供建議。改革也帶來了一些問題, 例如學生選擇的增加也導致選擇的煩惱, 對於更加靈活的學科設置結構, 學生對未來發展方向更加模糊, 對專業特色更難理解。

五、對中國農業經濟學科發展的借鑒

發展中國家, 由於絕大部分家庭食物消費來自本地沒有經過加工的農產品, 農產品加工、儲藏和運輸並不是農業部門關注的問題, Agribusiness的研究正處在初步發展階段。對於中國而言, 由於小農經營佔主導, 針對農場管理的研究在很長時間缺乏實際意義, 國內對農業經濟的研究更多側重於宏觀政策的研究, 農業政策主要集中在農業生產環節, 從全產業鏈角度對農業的研究不夠深入。隨著中國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的建立, 針對具體農產品全產業鏈的研究已經開始, 但也僅僅是處於初步發展階段。

隨著中國社會經濟轉型, 城市化和工業化導致農村勞動力大量遷移到城市, 城市人口聚集導致對跨區農產品需求增加, 城市工資的提高使得農村勞動力機會成本上漲, 自給自足的小規模農業正在失去吸引力, 逐步取而代之的是適度規模集約化經營的農業。需求導向引導了中國農業未來的走向, 農業的產業化進程已經加快。在當前小規模生產和大規模消費背景下, 中國農業已經呈現出大量和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全然不同的問題。農民收入和農民負擔問題已經逐步退出農業經濟學界的研究視野, 而農業經營效率和農產品、食品質量安全問題則成為農業經濟學研究的主流。在當前情況下, 中國農業產業結構不再僅僅由無數小規模的生產者組成, 而是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眾多中間商和農產品加工企業, 還有掌握最終銷售渠道的大型超市, 掌握農產品進口和加工的大型國有企業和跨國公司, 完全競爭市場的結構逐步打破, 基於原子化市場結構假設下的農業宏觀政策在解決中國現實農業問題的時候已經面臨巨大困境。另外, 農產品的跨區銷售使得農產品的包裝加工環節變得更有必要, 小規模生產和大規模銷售與消費帶來農產品質量信息的不對稱性, 從而帶來大量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可見, 不同生產環節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關係已經影響到整個產業的生產效率和可持續發展, 這一點在中國奶粉產業近10年的發展中已經顯得淋漓盡致。中國有必要了解和學習美國曾經走過的道路, 從全產業鏈研究不同生產環節中利益相關者的關係, 制訂惠及全產業鏈的政策, 這些都是Agribusiness最主要的研究領域。

但從國內農業經濟學科的教學角度來看, 本科層次的大多數課程依然以基礎經濟學理論為主, 管理學方面課程較少, 多以原理性課程為主, 缺乏針對當前農業企業的管理類課程, 另外涉及農產品流通和加工環節的教學內容並不深入。從全國層次來看, 還沒有學校在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下設立Agribusiness方向或專業。農業經濟管理專業研究生的培育來看, 國家教育部確立大力發展專業碩士的方向, 其中包括農村區域發展方向, 但並沒有涉及Agribusiness, 科學碩士和博士生的研究領域依然集中在傳統農業經濟的研究領域。可見, 儘管Agribusiness已經產生, 但對Agribusiness的系統研究還較少, 可以考慮在未來設立Agribusiness本科專業和結合MBA培養模式培養Agribusiness管理碩士

從美國的發展經驗來看, 未來中國農業Agribusiness的研究可能集中在如下方面: (1) 從生產環節來看, 勞動力成本的增加和農村勞動力遷移到城市, 農業的經營規模將不斷擴大, 農場管理將是中國未來農業迫切需要的理論和知識, 而這是西方發達國家半個多世紀以前關注的主要內容; (2) 農場規模的擴大, 生產效率的提高將帶來農產品銷售問題, 農產品市場營銷也是農場生產者和農產品銷售者關注的重點; (3) 從消費環節來看, 由於普遍的時間成本上升, 銷售農產品中經過加工的半成品和成品的比例將不斷增加, 農產品加工企業將會不斷增加, 農業從業者不僅僅需要經濟學的知識, 企業管理知識也將變得越來越重要; (4) 當越來越多農產品進行跨區遠距離銷售時, 農產品供應鏈將是農業產後環節的重點關注領域, 通過將供應鏈的理論和知識應用到農產品的運輸和銷售中, 將能極大減少在產後環節的損耗率, 提高農產品配送效率; (5) 當農產品生產和消費者間隔的環節越多, 距離越遠, 彼此之間傳遞的信息就會衰減, 信息不對稱性就會增加, 農產品質量問題開始大量出現, 農產品標準化和可追索性就顯得非常有必要, 生態農業和有機農業也就有了市場, 相關的理論和知識需要引進和進行本土化; (6) 在當前家庭承包責任制下, 依賴土地的種植業的超大規模經營者難以出現, 但商業化和適度規模化的生產會快速出現, 但在農業生產資料、農產品的加工和銷售環節, 由於工商業資本容易進入, 這可能會形成區域性市場壟斷或獨佔, 如何處理小規模生產者和強大的生產資料提供者和農產品中間商之間的關係, 產業組織結構理論、契約理論和博弈論等知識將是未來農業經濟學關注的重點。

——END

編者後註:

  • 本文內容轉自:陳風波.美國Agribusiness學科發展及對中國農經學科的借鑒[J].農林經濟管理學報,2014,13(04):454-460.
  • 注釋、參考文獻略,格式稍有調整。
  • 如有不妥,請聯繫刪除。

相關閱讀:

  1. 仇煥廣(2017):關注時代需求開拓農業經濟研究新領域
  2. 唐忠(2017):做問題導向的學院派研究
  3. 郭沛(2017):農業經濟學科發展與青年學者成長
  4. 張艦(2017):青年海歸如何與國內「接軌」
  5. 熊春文(2017) | 農業社會學論綱:理論、框架及前景
  6. 葉敬忠(2015):人文與發展學院未來發展的有關思考與設想

關注公眾號「三農學術」獲取更多推文:

weixin.qq.com/r/tUWSiiP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