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呂世明

  有人說,和平年代的消防員,是距離犧牲最近的英雄。

  中國消防部隊組建以來,已有超千名消防戰士犧牲,平均每個月便有三名戰士離開我們,涼山犧牲的三十名消防員和當地幹部,讓這份沉重的名單變得更長。

  從1982年成立,到2018年10月9日公安消防部隊移交應急管理部,中國消防也逐步走上了職業化之路,但目前仍然沒能完全擺脫相關部門非職業化的管理。

  中國內地極少有展現消防官兵題材的影視作品,大家對於時常可以看見的消防員既熟悉又陌生,當需要他們的時候,消防員往往猶如神兵天降來到我們身邊。

  2017年,內地上映了美國電影《勇往直前》,這是一部根據真實事件改編,催人淚下的美國職業消防員影片。

  2019年兩會上,著名導演馮小剛在談到未來中國電影創作上,提到了“小正大”三個字,暨小人物、正能量、大情懷,這恰好是中國電影長久以來所缺少、但觀衆急迫所想看到的。

  從一定的角度來說,中國並不真的需要那麼多喜劇片,也不需要再出現爆款愛情片,但我們真的需要有勇氣去拍攝一部影片來祭奠涼山的英雄,需要更多社會現實題材電影,他們所能夠帶來的社會意義甚至要比《我不是藥神》更大。

  電影人勇敢一點,觀衆會更勇敢。

  900萬票房《勇往直前》

  被大家重寫熱議,

  我們自然也要拍攝自己的英雄

  涼山消防員犧牲之後,當年國內票房僅900萬的《勇往直前》再次被熱評,很多網友和觀衆在豆瓣更新評論,並在視頻網站發彈幕祭奠涼山犧牲的官兵。

  優酷《勇往直前》視頻彈幕截圖

  《勇往直前》改編於美國的“格拉尼特山高手”消防隊英勇事蹟,拍攝影片目的在於紀念在災難中犧牲的消防員,他的故事其實和我們的涼山英雄有很多類似之處。

  那麼涼山戰士同樣值得我們銘記,也是值得拍攝一部影片讓全國人民永遠記住他們。

  《勇往直前》2017年10月20日在北美公映,兩個月後國內上映,影片在爛番茄的新鮮指數高達87%,爆米花指數也達到91%,國內豆瓣的評分也達到8.4分,是一部不折不扣的佳作。

  儘管影片票房表現得不夠理想,但在和平年代,所有人更希望過着安穩舒適的生活,這也使得近些年在內地銀幕上“犧牲”變得那麼的罕見。

  更早之前,在2004年,美國影片《烈火雄心》在內地上映,仔細看來這兩部影片有很多異曲同工之處,都是以小人物爲出發點,表現的他們的成長和最終的涅槃或犧牲。

  不過國內想拍攝該題材,不能完全照搬美式的主旋律和英雄主義,我們應該加入對事件本身更深層次的討論,畢竟事件本身和他引發的爭議足夠多。

  那麼中國版的《勇往直前》,他所能夠引發的社會討論意義,勢必要好於甚至大於《我不是藥神》,畢竟我們正處於社會變革期,也處於各個部位開始實行管辦分離,逐步走向職業化的階段。

  雖然影片勢必會表現讓很多人難以接受的犧牲場面,但我們已經在《紅海行動》和《芳華》中,屢次經歷了更震撼的犧牲,和平年代的犧牲則對於普通人警醒的意義更大。

  想拍好中國的《勇往直前》,

  我們要做得事情更多

  去年大熱的社會性話題影片《我不是藥神》上映後,不僅僅是有人支持劇中的“盜版藥”,也有“冷漠”的觀點去支持藥廠,畢竟醫藥的研發費用非常之高。

  想拍好中國的《勇往直前》,我們同樣要面臨這樣的問題,好萊塢和日韓的模式我們拿來直接用是沒問題的,但這樣是非常片面的,不容易引起口味日益刁鑽國內影迷的需要。

  一部優秀的反映現實主義消防題材的影片,僅從以往消防隊員來描寫是不夠的。他應該是多角度和多層面的。

  其實《我不是藥神》就做了很好的示範,有患者、有警察、有賣藥的、也有賣假藥等等,這些人都有自己對“仿製藥”的態度和訴求,最終展現給大家的一幅完美的羣像。

  中國的《勇往直前》則更多要在劇情中展示出噩耗襲來,他展現事件對社會的影響不同羣體對事件的態度。

  肯定會有“專家”指責救助的不專業,我們和國外的差距實在太大了。人家的設備和培訓都要比我們好。

  也會有普通網民呼籲“人命大於天”,“樹木能重生,但人命無法挽回”。

  也會有消防官員語重心長和想爆料的記者說,“我們的設備已經和德美基本同步,無論是之前的武警還是現在的職業消防人員,都要經過長久刻苦的訓練才能上崗”。

  記者在明訪和暗訪的過程中,也要從不同人物那裏獲取到不同的聲音,他會去逐步挖掘這個事件,用類似“羅生門”的筆觸,讓各色人等都有他們自己的立場和角度,最終的是是非非都留給觀衆做評判。

  最終我們所要看到的是,所有人都在一場火災中,看到自己,瞭解自己,讀懂自己。不同的是,有人會通過烈火得到救贖和昇華,有人則會被“真實或虛幻”的火焰所吞噬,這纔是一部完整昇華的電影,他勢必值得更多人去討論。

  面對殘酷,揭開傷疤,

  中國現實主義電影要更勇敢

  很多人都會說:“讓逝者安息,不要再去打擾他們,不要再讓他們的親人難過。”

  但中國電影應該在勇敢一些,去面對殘酷和敢於揭開傷疤,這也是電影人必須要完成的工作,也是電影人的社會擔當。

  婁燁明明知道《風中有的朵雨做的雲》過審艱難,徐崢、甯浩和文牧野在拍攝《我不是藥神》時,所頂住的壓力和困難也是常人難以想象的,但他們都沒有退縮。

  我們肯定要留下婁燁,他會警醒和鞭策我們的社會向更好的一面去發展;也要通過下一部《我不是藥神》展示中國當下的變革中,個人對社會進步的推動力以及改變;但更多時候,也要留意弱勢羣體在在社會、家庭中所遭遇到的侵害。

  這一切,既需要電影人的勇敢,也需要觀衆的寬容。

  正像《我不是藥神》中,最能打動和扎心窩子的臺詞是“誰家能不遇上個病人。”這在之前長久中國影視作品中是罕有被提及的,殘酷的表現出“窮病沒法治”的社會現狀。

  文革後,電影中大部分的犧牲會向社會矛盾轉變,就好像《高山下的花環》,包括《芳華》一樣。

  但當下社會,我們再提犧牲,再表現犧牲,則會讓更多的人去珍惜自己,珍惜親人和朋友。

  在涼山之前,中國也發生過一些多名消防員犧牲的事件,也同樣讓人惋惜,讓人落淚,畢竟犧牲的消防員也是我們自己的骨肉同胞。

  拍sir自己的親人曾是一線消防員,他和拍sir說,“火場如戰場是很客氣的說法,火場簡直就是無間地獄,讓人無力和窒息。”

  其實韓國、中國香港也拍攝過不少部消防題材的影片,種類的多樣性相當豐富,可供我們學習和借鑑的方面很多,結合我們自己的國情和消防行業狀況,拍攝一部讓人動容的影片並不是難事。

  通過《流浪地球》我們已經更多依靠自己的能力,展現了緊急救援的動作場面,技術的瓶頸和動作設計難度目前並不最大的制約因素。

  涼山犧牲的30名消防員讓大家惋惜,但對於他們犧牲的爭議一直都不絕於耳,能夠用更專業的角度拍攝一部以正視聽的影片是很有必要的,也是讓中國觀衆熟悉瞭解消防事業和消防員最好的機會。

  網上大量對中國消防員、消防官員和消防能力的質疑恰好也是目前中國大量行業本身不夠透明,不夠公開,電影恰好是最便捷的方式方法,能夠讓民衆以科學和正確的態度來看待中國消防。

  消防職業化之後,勢必對消防員的人員數量提出更多的要求,一部好的消防電影,可能會像《戰狼2》和帶動一批孩子未來想當兵,會像《流浪地球》一樣讓很多孩子未來的夢想是當宇航員。

  即便不是拍攝消防題材的影片,中國的現實主義題材影片,仍然要強調題材多樣,社會羣體事件、熱門話題都應該去觸及。創作也要從事件中心的人物出發,現實主義題材可能都看起來不賺錢,沒有好的態度是不可能拍好的。

  最後,讓我們爲涼山撲火犧牲的30名英雄烈士默哀,並牢記他們的名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