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覺得別人在背後議論自己,也許是社交恐懼,也許不是,還要看很多其它情況。

先來說一說社交恐懼

隨著人們生活壓力的不斷增長,人與人交往中的因素越來越複雜,也越來越不好交往,所以很多人因此滋生了社交恐懼,甚至這幾年社交恐懼的患者就診的病例也明顯增多了。

那麼一個社交恐懼的患者需要具備哪些特徵呢?

  • 當處於一個或多個社交情境時持續出現顯著和過度的恐懼或焦慮;

  • 患者擔心他或她的表現激動或顯示出焦慮癥狀,這會被他人負性評價;

  • 持續迴避相關的社交場景,或忍受強烈的恐懼或焦慮;

  • 癥狀不是短暫的,即他們會持續一段時間(如,至少數月)

  • 癥狀嚴重足以導致對體驗持續焦慮癥狀感到顯著痛苦,或導致個人、家庭、社會、教育、職業或其它方面的重要功能嚴重損害。

簡單的說,社交恐懼一定會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對正常的工作造成一定的困擾,這就叫做功能損害。

覺得別人在背後議論自己?

這樣的情況確實有可能源自於對於與人交往的恐懼,但還是有一種情況,就是無緣無故的覺得周圍人在背後議論自己,有可能是一種妄想癥狀。

尤其題主說的,總覺得別人在背後議論自己,可以被視為是關係妄想或者被害妄想,當然,只是一種可能,因為也許還有一些你沒有說明的前因後果,讓你產生這樣的想法,而也許你的隱瞞或者忽略,讓醫生沒有了解到這樣的情況,當然這都是可能。

普通人也會出現一些疑神疑鬼的情況,不能都歸結於精神障礙,所以我們還是需要充分分析你的情況。但是覺得別人在背後議論自己應該不是社交恐懼的常見癥狀之一,所以不能也不適合簡簡單單的歸類於社交恐懼問題。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有疑問可以私信留言。手打不易,謝謝關注!


十年前吧,我也是這樣的人,幹什麼事都覺得別人議論我,而且總感覺別人一定是負面議論。產生這個感覺的根源是我可能天性敏感、追求完美吧,特別在意自己在別人眼裡的評價。別人稍微說我幾句,我就會壓力比較大,非常不高興也非常難受,不會責怪別人,總是責怪自己做的不夠完美。別人還以為我自大自傲清高,其實我內心可能還真有點自卑的感覺。

隨著年齡增長和職位的提升,一方面越來越自信,另一方面也越來越不在乎別人的看法了,內心逐漸開始強大。敏感度也在下降,關鍵是自己對許多事情已經不太在意了,生活中反而增添了很多樂趣。很多人也許都有這樣的心路歷程,少年、青年和中年,對外界評價的敏感性和自尊性是不同的,因為不同年輕段的世界觀和看到的世面是不同的,一位少年為別人嘲笑自己頭型不好看而打架,中年人只會呵呵一笑。

內向的人,喜歡孤獨(獨處),並不一定是被孤立。孤獨與孤立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有一句名詩:狂歡是一羣人的孤獨,孤獨是一個人的狂歡。喜歡孤獨的人,只是一種人生態度,只是不太喜歡熱鬧,喜歡獨處安靜罷了,不一定是被孤立的。相反那些喜歡熱鬧繁華的人,內心也不一定是熱鬧的,曲終酒散之後,自己獨處的時候感到內心十分孤獨。然後喜歡孤獨的人,內心卻是豐滿充實的。

題主寫到「總感覺背後別人議論自己,是否是自卑和社交恐懼。」兩者並非因果關係。總覺的別人在背後議論自己,其實一種敏感天性,內心追求完美,害怕別人否定自己,害怕別人詆毀自己,歸根到底是害怕別人瞧不起自己。優點是自尊心,有上進心;缺點是過於敏感,影響了心境。越是害怕別人瞧不起自己,越不願意參加社交,因為擔心自己表現的不夠好,寧願自己獨處,享受那份安靜。說實話,這也沒有什麼不好。如果想改變,應該怎麼辦呢?

一是增強自信與強化脫敏並重。內心強大了,管他人議論?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釋。強化脫敏,就是不再敏感,別人說什麼自己根本不在意,不敏感,不在意,不理會。

二是加快成長成熟。少年強說愁滋味。感覺別人議論你,其實,你也太在乎自己了。這個社會,各人忙各人的事纔是王道,只有閑人才會關注別人議論別人,聰明的人都忙乎自己的事業。比如,你上臺發言,總感覺自己出糗了,別人都在背後嘲笑你。其實,你這麼想,你算老幾?兩天之後,誰還關注你?

三是反向設想。比如上個例子。你上臺發言後,總感覺別人議論你。如果三天感覺還在議論你,你應該反向思考,說明你是個人物啊,別人還在關注你啊。別人議論你,都是在羨慕嫉妒恨你呀。不要覺的自卑,而是要覺得自豪。

四是自然成長。你是什麼樣的人就是什麼樣的人,等你逐步成熟了,甚至走向了中高層,心思放在事業上,就會覺得別人是否議論都是浮雲。內心自然強大了。還有就是自然成長,經歷多了,也就看淡了,別人議論關你何事?不被別人評價所影響,不會在別人眼裡刷存在感,你會發現你的幸福感逐步提升。你還是你,過好自己的日子,比什麼都強。


不用擔心,你只是性格內向不是社交恐懼。社交恐懼和內向不同,前者是無法也不敢與外界接觸,而內向只是不喜歡或者不想與外界接觸。從題主的描述來看只是喜歡獨處而已,這是性格內向的正常情況,不用刻意做出改變,只要找到合適自己的生活方式就可以了。

另外如果總是覺得別人在背後議論自己,可能是陷入了認同危機。

自我認同感差,所以非常依賴外界的肯定,在意外界的評價,久而久之就會感到焦慮、自卑。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他人和社會的評估會影響到自我評估,尤其是那些內向敏感的人,他的自我認識幾乎建立在別人的看法上。這些人自我認同感差,總是依賴、尋求別人的認同,如果別人不認同就覺得自己沒有價值。在他們看來,命運不是掌握在自己手中,因此他們總感到迷茫、焦慮、不安。

題主可能沒有這麼嚴重,就是太過在意別人的看法,缺乏一些自信。

有個畫家想畫出一幅人人都喜歡的畫,畫完後他拿去集市展出。畫旁放一支筆,並附上說明:每位觀賞者,如果覺得此畫有欠佳之筆,均可在畫中標記。晚上,畫家取回了畫,發現整幅畫都標滿了記號,畫家對此非常不快。

第二天,他依舊拿出同樣的畫去集市展出。並附上說明:每位觀賞者,如果覺得此畫有值得欣賞的地方,均可在畫中標記。晚上,畫家取回了畫,同樣整幅畫都標滿了記號。那些曾被指責的筆畫卻換上了讚美的標記。

其實不管我們這麼做,總會有人喜歡有人討厭。發現自身問題很重要,更重要的是要敢於堅持做自己,妥善地處理自己與外界的聯繫,才能維護內在心靈的平衡。

筆者覺得題主要改善這種情況可以從以下方面做起:

多想想自己的優點、表達自己的觀點:一個人不可能沒有優點,每天告訴自己是最棒的!很多時候要勇敢的參與到社會團體當中,大膽的表達自己的看法,明確的說出自己的觀點,增強自己的自信。

多參加社團活動、拓展自己的朋友圈:多參加一些社羣活動,感受他人的喜怒哀樂,豐富自己的生活體驗。只有多結交朋友,宣洩被壓抑的情感,增強生活的勇氣,才能更好地走出自卑的泥潭,自信心得意恢復。

回答完畢,希望能夠幫到你!


性格內向,並不值得擔心與恐懼,恐懼的只是你沒有打算改變和調節的狀態和心裡,性格內向的問題在於自己缺乏語言表達能力和與人溝通與交流的對象和目的。喜歡獨立與自處,這個道理你也清楚。如果你想改變這種狀況與環境,就得改變自己狀態和目的,積極地參與一些組織活動和義務勞動,改變一下氣氛和環境,雖然缺乏與人溝通和交流的相關技術和經驗,你可以把自己的所學,所觀和所感編寫成學習經驗或者精神體會在手機網上與人進行分享和交流,以便於擴大你的交友對象,學習的目的和內容與交流的範圍和方向,相信你的語言表達能力,交流範圍,思維方式,和生活的態度和能力一定會有大的改善和突變。積極的參與生活和工作,才能改變你的狀態和目的,實現你的人生和目的,人是情感動物和性感生物,人一旦脫離了社會和生活,從我的感覺來看,和死人沒有多大區別。孤獨,寂寞,冷落,恐慌,畏懼,自卑,自悲,自暴自棄成了自己的地獄,整日看守圍攻著自己,填補著內心的恐懼,委屈和空虛。語言不僅是人們常用的信息交流工具,而且,它還是一個人的精神動力與思想,文化基礎與精神靈魂。最後再次提醒你,用語言,擴充,放大你的思想和靈魂就是你的職責和你的本分。希望你珍惜自己,保護好你的貴身和天恩。


據我所瞭解,我身邊的朋友就有很多這種,尤其是感覺別人在背後議論自己,這個概率更大。我也曾有過這種階段。

後來我總結以前的我,可能還是自信不夠。比如家裡經濟情況不好。雖然我學習成績很好,基本沒出過前三名,也自認為自己有自信,常想著別人不如自己。但回頭再想,其實那時就是在騙自己。年少的時候,就是有虛榮心的時候,你喫穿用處處不如別人,說破天也會有一些負面的情緒影響的,雖然程度因人而異,但一定會產生影響。我想,我那時的內心是存在潛在的自卑傾向的。所以也曾經常覺得有人在背後議論自己,並且感覺強烈時會封閉自己,盡量少與人去溝通,或者少暴露在公眾視野。

進入大學後,我基本就變了,那可以說是一個分水嶺。大學裡時間較多,我讀了很多正能量的書,或許跟這個關係很大。以前中學也讀,但限於小說,範圍很窄。這些書籍對我應該是有幫助的。具體名目記不太清了,傳記類居多,還有那會流行的李開複寫給中國大學生的N封信系列等。

雖然一直到現在,我總體上還屬於內向性格,但與中學階段已是千差萬別了。我現在還不太愛參加社交活動,但一旦沒法逃避了,去了也是應付自如,甚至成為中心人物。只是有那個時間我更喜歡窩在家裡看書或陪家人或看電影或寫點東西。

現在偶爾我還覺得有人在觀望議論自己。所不同是我覺得他們滿眼羨慕。

我想,這應該是自信的力量吧。

所以建議題主不要給自己過早定性,往什麼社恐上靠。你要知道,人是可以給自己心理暗示的,你說的多了,假的也變真,會惡性循環的。內向不可怕,隨著年齡變大,我反而覺得內向是一種優勢。在成熟上穩重上總會有些優越感,因為行動總會比思考慢一些。有自卑的時間,不如多想想自己性格上的優勢,避害趨利。也不用擔心大家會孤立你,當你自身會發光了,周圍想聚起一幫朋友是非常容易的事情,水到渠成。

祝你早日走出自卑,心態積極,建立自信。

另,別覺得我老氣橫秋,我30出頭。


從小就很難融入班集體,每次集體活動,涉及比賽的,就是那個最先被淘汰的人呢;有時候還會成為別人嘲笑的對象;和別人交往的過程中,很怕自己出醜,別人一說悄悄話,就覺得是在議論自己;有一兩個朋友,但是還是會很自卑。

時常會分析為什麼自己不能像其他人一樣,做到一個正常的交流過程,為什麼在和別人交往的過程中,容易彆扭和尷尬?

要如何知道自己是否患了社交恐懼症呢?醫師指出以下三點來做自我檢測:

一:會因為害怕在別人面前覺得害羞或不好意思而不和他人說話或不願意做某些事情嗎?

二:不願意成為別人注意的焦點嗎?

三:你害怕別人覺得你愚笨或擔心看起來很害羞嗎?

如果以上三點中你有其中兩點的情形的話,就有可能是患了社交恐懼症;如果這些情形已經讓你想躲在家裡,不願意和任何陌生人接觸,你可能就需要接受諮詢或治療了。

如果說,抑鬱是一條黑狗,那麼社交恐懼,則是一把扼住社交的手,想要掙脫卻無能為力。面對這種明知不對,但是卻無能為力的情況或許你需要做的是這樣:

一、接納自己:很多人認為外向的人在羣體中更受歡迎,但是自己卻是內向的,所以希望做點什麼能夠改變自己的內向,但是實際上,內向並不是什麼壞事,外向也不見得比內向好那麼多,重要的是要接納自己,從內而外的認可自己,重塑自信;

二、放輕鬆,然後按照恐懼程度,列一個清單,按照從輕到重的情境想像置身其中,找出恐懼的根源,然後有針對的進行訓練,雖然過程會比較容易讓人退縮,但是,只有這樣成長才會越來越快;

三、有時候社交恐懼的出現源自於一次失敗的社交情況,所以呢,是時候加強自己的社交技能,提高社交水平了!

祝好!


以上內容為瀚思心理原創,轉載請聯繫!

文:高晶

主編:劉瀅

【瀚思心理】:瀚思十三年,專註心理學


總是認為別人在背後議論你,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過於看重別人對你的看法與評價,還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你對自己沒有自信。

其實大多數人都會經歷這個階段,還記得學生時代,上個廁所還要組個團嗎?如果你看到一個女生去廁所,心裡可能還會想,她是不是人緣不太好,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怕孤獨,對獨自一人者也有很大的誤解,但其實作為一個人,一個獨立的個體,其實孤獨纔是常態,你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人生,沒有必要去委屈自己只為了找一個同伴,讓自己看起來不那麼各色,其實這都沒有必要。

沒有必要太在乎別人眼中你是什麼樣子,因為你就是你,一個有個性、有思想的人,你的所作所為輪不到他人去認可或是否定,過分在乎他人的看法,會讓你失去自我,做自己就好。


有一句非常有哲理的話:誰人背後不說人,誰人不被別人說!

正確理解人間百態

人間本身就有百態,我們沒有必要去逃避,更沒有必要去糾結。就像描述的那樣,你總覺得背後有人說,那麼你不也是背後說別人嗎?說來說去都說了個360度。

只要自己做的正,就像主席說的那樣:打鐵還要自身硬。你要是為別人而活那麼就會在意別人對你的評價,如果為自己而活,又為何要在意別人的說法呢?只要自己捫心自問:我對不起了誰?

何為內向?

很多人由於自己不願意與他人相處或者看不慣別人的行為就用內向的理由來逃避。很多科技界的大佬年輕的時候都是抱著技術不放,等他們的年齡上來了你看看他們是不是到處演講,到處參加各種會議,按照他們的財富,難道不社交就沒飯喫了嗎?

社交是一種生存活動

喜不喜歡社交與要不要社交是兩回事,李彥宏也說過自己與他人相處也是自己的弱項,但是他也要參加野外生存的活動,也要參加大學演講,還要面對網友的質疑。

再看看今日頭條的張一鳴一個注重技術與演算法的人,其實演講或社交看起來應該與他無關了,因為很多事都是機器再完成,他一樣要在發布會上演講,一樣要接待各類參觀企業的人。


單純就題目給出的信息來看,還尚不能界定為社交恐懼。

「總覺得別人在背後議論自己」這個想法,是經常無緣故地出現,還是說最近有一個誘發事件。所謂誘發事件,就是類似最近領導批評了自己,讓自己覺得非常沒有面子之類的事件。通常,在自己身上發生一些自己覺得丟臉的事情後,就會覺得別人看自己的目光都會發生變換,或是隻要別人在「咬耳朵」就會覺得是在說自己。

這種感覺就好像,小時候讀書害怕被老師點名提問,問到自己不會的問題,覺得在同學面前「抬不起頭來」一樣。這時非常正常的反應。雖然,我們都知道,當自己作為旁觀者看別人遇到類似的「窘境」時,我們並不會因這件事就改變自己對一個人的評價,也不會放很多的注意力在那件事情上。但當尷尬的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時候,還是免不了覺得自己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這是因為我們,一旦發生這類事件,威脅到了我們的自尊心、影響了別人對我們的評價,而在自我意識中,這些信息或事件對自我產生了一定的「威脅」。而且,敏感度高、自尊心低的人,受到影響就會更大。

人都是社會性的人,社會評價對我們就會非常重要。有些人對自我的評價非常依賴別人,也就是非常不穩定,外界評價趨向於積極的時候,自己的評價就會正向。外界評價趨向於消極的時候,自己的評價就會是負向的。但對另一些人而言,雖然自我評價不依賴於外界,但是外界的評價依舊會對個體造成影響。因為對一個人的評價,影響著這個人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

但是,如果說,這種想法經常出現(持續半年),並且嚴重幹擾了自己的生活,覺得非常痛苦,甚至不想出門,或者已經主動減少社會活動,就需要特別注意一下。


首先,每個人都會有或多或少的擔心被別人在背後議論,在某些時刻和場合有自卑、社交恐懼,但只有很少人是屬於社交恐懼症的。就像每個人都會有抑鬱情緒,但只有很少人會嚴重到患上抑鬱症一樣。人的心理健康狀態,是一個不間斷、有位移的連續譜,沒有人絕對的病態或者絕對的健康的。就像我們說一個身體健康的人,他可能也會有牙疼、近視的小毛病,一年中也會感冒發燒一兩次一樣,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對他身體健康的認可,因為他確實沒有什麼殘疾。同理,一個心理健康的人,也是會有一些心理上的小毛病,會有短暫的不舒服、矛盾焦慮等各種心理生理反應的,這不影響我們對此人心理健康水平的質疑。也就是說,是人就會有生老病死、七情六慾,這是這是正常的;沒有不開心,整天開心,這纔不正常。只有當我們身體上的、心理上的小毛病,變大了,變得超出了我們可以消化、克服、控制的範圍了,才需要引起警惕。不知道了解到這一點,會不會讓題主心裡微微鬆一口氣:哦,原來人們都會這樣,會有失落、有悲傷、有矛盾、有孤獨……但是,這就是有苦有甜、有笑有淚的百味人生。

其次,題主的痛苦嚴重程度、情緒強烈程度、「小毛病」的持續時間以及「小毛病」有無對題主的諸如人際交往、工作學習等社會功能造成影響呢?這些也是需要重點考慮的。比如說,並不痛苦,只是有些難受而已。小小的情緒波動,靠自我跑步、聽音樂、買買買等方式可以很快平復。持續的時間很短,也不會影響到正常的生活。那就不用很擔心,多給自己減減壓就好了。但是,如果覺得很痛苦,有時候都不想活了。情緒特別激動,難以遏制,有時候掉進情緒的坑裡出不來。持續時間也比較久,嚴重影響到了自己的正常生活。這種就需要引起注意了,最好是去相關的心理諮詢機構、精神衛生機構找專業人士,做一個評估。現在心理諮詢機構和精神衛生機構都會互相轉介,情況比較輕的會建議去心理諮詢機構,情況比較嚴重的會建議去精神衛生機構。

答者:暖心理諮詢師趙咪咪

快來關注暖心理頭條號,溫暖你的世界 讓我們一起溫暖世界 ~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