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杨力

  4月4日,阳光温润。四川成都到河南新安,相距一千多公里。在今年清明到来前,成都人民公园外,及新安象山纪念园外,不少人都在做同样的事——献花、哀思、祭奠,眼里噙满泪水。

  “他们都是打鬼子牺牲的,我们当然要记住”、“他们是我的父辈、祖辈,我是代表川人来看望他们的。”曾经,埋在这里的人,在青春年华时,遇上民族危亡,他们一腔热血,挺身而出。用最差的装备,却打出川人抗战的决心与骨气。

  清明节到来之际,著名抗日英烈李家钰将军长孙——李兴志,代川军后人及万千川人,远赴新安当地,寻访英烈埋骨地,祭奠抗日牺牲英魂。

  重访抗日战场 祭奠牺牲英烈

  河南新安象山,这处昔日的抗日战场上,一个双象石雕守门的纪念园十分醒目。这处由热心人士孙保旭推动,纪念抗战修建的园区,也成为当地缅怀抗日川军英魂的重要场所。

  4日上午,作为抗日英烈李家钰之孙的李兴志,此时第一次到新安。“爷爷钰当年牺牲在陕县旗杆岭,之前跟家人去祭拜过。”他说,但新安这里,爷爷当年部队作战过的地方,是第一次来。

  “当年为掩护友军,川军36集团军战士在云梦山、象山、金斗山等地阻击日军,牺牲人数上千人。”孙保旭说,但却成功掩护大量友军撤退,为后来的抗战保存大量有生力量,功不可没,“如今这些埋在此处的将士,值得被我们所有人记住。”

  献花、默哀,在完成祭奠仪式后,一行人继续赶往发现不久的彭仕复烈士的埋骨地,带去川人问候。

  异乡埋骨70年 今年清明川人来祭

  彭仕复,何许人?成都蒲江人,川军47军178师532团团长。1988年,获政部颁发彭仕复烈士证书。

  1944年5月,日军追击中国军队至新安境。彼时,36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奉命掩护友军撤退。同年5月12日,他命彭仕复所属的532团,占据新安铁门附近的山地,掩护友军穿过陇海铁路。

  这场九死一生的战斗里,彭仕复为让友军能够撤离,放弃了自己撤退机会,最终倒在弹雨中。

  “彭团长牺牲后,当地村民将他们埋在村西的两口枯井中。”孙保旭说,在2017年4月,他走访至当地南李村镇马沟村,遇上马存良老人,才确定彭仕复等人的埋骨地。

  4日上午,在川军后人感到后,马存良也来到新立不久的彭仕复墓碑前,“小时候就见过村人埋葬川军,当时父亲和哥哥参与了。记得当中有个长官,身上有怀表,还有照片,背后就写着‘彭仕复’。”

  千里祭英魂 也盼更多人记住他们

  除了李兴志外,当天前去祭奠的另外一行人——杨胜雄一家,同样是百感交集。虽然打小生长在四川,但他知道,自己的根在河南。1942年,被很多人知晓的这一年,天灾、战乱,河南百姓苦不堪言。

  在那时,彭仕复团部1营营长杨克昌,用三斗米从一个苦难家庭领养了杨胜雄,并将其送往四川生活。直到去年,用了70余年,杨胜雄终于找到河南亲人。

  “这次回来既是家人团聚,也是祭奠父辈的抗战英烈。”这次,杨胜雄带着家人从成都蒲江出发,作为川军后代一同祭奠昔日在此抗战的四川男儿。

  “很感谢当年川军在河南抵抗日军。”孙保旭说,作为河南人会永远记住抗日川军,也希望更多的年轻一代,能了解、学习抗日历史,铭记那些为国家、为民族牺牲的英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