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亞里士多德的實體哲學

亞里士多德是柏拉圖的學生,也是一個百科全書式的古代思想家,他是古希臘哲學的集大成者,猶如黑格爾對應於德國古典哲學。

正如一開始所說,哲學這個詞的含義在古代泛指一切求知的學問,就如如今所謂的科學就是包含在古代哲學這個詞的含義之中的,在亞里士多德死後,後人在整理他的著作之時,進行了分門別類,有物理學、政治學、詩學、邏輯學等等,但有一部分著作無法歸類,就是那部分研究存在本身即作為他的哲學基礎和根基的學問,即所謂的「第一哲學」,由於他們把這部書排在研究具體事物即自然科學的《物理學》之後,所以這部分著作就取名為了《物理學之後諸卷》,而物理學之後在後來的拉丁文中是metaphysica,由於「meta」這個前綴在拉丁文中有超越、基礎的意思,於是原本在希臘文中的「物理學之後」,就有了「超越物理學」的含義,這就逐步形成了形而上學這個概念,當然,形而上學這個概念是就「超越物理學」中的「超越」含義所作的中文翻譯。

而形而上學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和其他學問區分開來而獲得了一種獨特和超越的地位,進而成為了古代哲學的代名詞,並取代了哲學這個詞在古希臘語境中的含義。除去實踐領域的倫理學,可以說,理論哲學在古代就是形而上學。西方的哲學史可以說就是一部形而上學和反形而上學史,所以正確地理解形而上學,對理解與我們相對的一種不同的文明,是至關重要也無法繞開的。在這裡,先來說說,亞里士多德的《物理學之後》即所謂的形而上學這個詞的由來,究竟講的是什麼。

在一副著名的壁畫《雅典學院》中,居於正中的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前者手指天空,而後者手撫大地,這正從一個側面形象地說明兩者所關注的東西的不同。相比於柏拉圖,亞里士多德更關注具體的可感的世界,他是個博物學家、也是個自然科學家,他對於具體的可感世界的興趣是他的老師柏拉圖所不具備的,在柏拉圖的世界裡,這些都是生滅無常的「影子」,只能產生意見,根本就沒有什麼確定的知識可言。但是,亞里士多德關注這些可感的經驗世界,不代表他不關注這些經驗世界背後的「本質世界」,否則就不會有「物理學之後」了,在這個意義上,亞里士多德在根本上仍然是一個柏拉圖主義者,而不是一個現代的「自然科學家」。與柏拉圖不同的是,柏拉圖是割裂了理型世界和可感世界,並把前者凌駕於後者之上,進而否定了後者。而亞里士多德則是試圖從具體的可感的經驗世界中出發,去把握那個背後的「本質世界」,似乎看上去,亞里士多德確實更合我們的「口味」。

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的核心概念就是實體。在這先不討論什麼是實體,先說亞里士多德為什麼要提出實體這個概念,在前面曾提及過,古希臘的哲學家在探究世界的本原或者說本質問題時,曾提出過各種各樣的概念,比如巴門尼德的存在、柏拉圖的理念等等,而亞里士多德所謂的實體,就是要說明所謂的本原或者本質究竟是什麼問題的,存在或者理念都是一些非常抽象的概念,而實體這個概念就是要具體說明存在究竟是什麼的問題,這就比較符合上文所說的,亞里士多德比起柏拉圖這些人來,更加註重具體的、實在的東西的形象。

什麼是實體?實體在亞里士多德這裡,首先是一種獨立存在的東西,是一切屬性的承擔者。按《範疇篇》中的定義是:既不述說一個主體、也不依存於一個主體的東西。這有點抽象,下面舉例說明就很清楚了。比如蘇格拉底是一個哲學家,在這個句子中,哲學家這個概念是用來述說蘇格拉底的,但我們不能反過來說,哲學家是一個蘇格拉底,也就是說,蘇格拉底這個東西不能用來述說別的東西,而只能被其他東西所述說,所以蘇格拉底在這裡是一個實體。第二,在這個句子中,哲學家是用來述說蘇格拉底這個實體的,也就是說,哲學家在這裡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作為一種屬性依附於蘇格拉底這個實體之下的,而蘇格拉底他可以是哲學家,也可以是一個相貌怪異的人,這就是說蘇格拉底他不依存於這些概念,這就是第二層含義,即所謂不依存於一個主體,所以實體是一個獨立存在的東西。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的是,這個實體它作為一切屬性的承擔者,就是自然哲學那裡「變中不變」的東西,一個人從出生到衰老,經歷了各種變化,但張三他今天是張三,明天仍然是張三。可見與柏拉圖不同的是,柏拉圖的理念是一種抽象的精神實體,是獨立於具體的個別事物之外的,而亞里士多德的實體是個別事物,比如一個具體的人——蘇格拉底,柏拉圖的理念在亞里士多德這裡被稱為形式,而形式是寓於具體的個別事物即實體之中的。

在柏拉圖這裡,不先存在於理型世界中的事物就不可能出現於感官世界之中,求知的過程就是向靈魂返回的過程,因為那個理型世界存在於人的靈魂之中,向靈魂的返回就是向完美和永恆的理型世界的返回,因此知識在柏拉圖這裡是一種對靈魂世界的回憶,感官世界模糊的影子起到的作用只不過是引發人們對原本就存在於人的靈魂中的、因靈魂墜入肉體而被遺忘的理型世界的回憶。而在亞里士多德的觀念中,沒有天生的概念,事物的形式即理念是從具體的經驗事物中抽象而來的,在具體的經驗事物之外,並不存在一個獨立的理型世界。

可以這樣說,實體這個概念在柏拉圖這裡是事物的共相即事物的抽象本質,並且這個共相是獨立於具體的個別事物之上的一個精神實體,而在亞里士多德這裡,實體則是具體的個別事物即殊相,而共相是寓於實體之中,通過對經驗事物的抽象而來的一種概念,它不是一種獨立存在的實體。由此,他還發明了一種屬加種差的對事物的定義的方法,比如人是一種有理性的動物,這種定義方法在今天我們可以說非常熟悉了,但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中,可以說是一種了不起的創造。人這個種類,他的共相就是所謂的「有理性的動物」,而這個共相是從經驗世界中抽象而來的一個概念,即人的屬。

通過這些敘述,亞里士多德一個近似於我們熟悉的「唯物論者」的形象似乎呼之欲出了,但不著急,亞里士多德在這些基本觀念之上,似乎又對他的老師柏拉圖做了妥協,比如他把屬和種即事物的共相又稱為第二實體,把個別事物則稱為第一實體。結合他的屬和種、形式和質料這些概念,我們可以看到的是,人是蘇格拉底的屬,而在更高的屬——動物這裡,人又是種。同樣,通過他的形式和質料這兩個概念進行對比,人是蘇格拉底的形式,蘇格拉底則是構成這種形式的質料。動物是人的形式,而作為蘇格拉底形式的人在動物這裡,則是構成動物的質料。而亞里士多德的世界所呈現的就是由這樣的形式和質料所環環相扣而構成的一個通向最高形式的階梯狀的世界圖景,在最下的是純質料,而最高的就是純形式

形式和質料並不是一種單純機械和物理的關係,通過他的「四因說」和「潛能說」,他給我們呈現的是一種包含著目的論的世界圖景。在上的形式是在下的質料的目的,形式因同時也是事物的目的因,正如人是一種有理性的動物,有理性的動物作為人的形式包含著人存在的目的,同時這種形式作為一種潛能,人的存在就是為了實現這種人的這種形式,也可以說是他的本質規定和他的潛能的實現就是他的目的。正如一顆種子,它包含著成長為一顆大樹的潛能,大樹作為它的形式同時也是它存在的目的,那麼那個最高的純形式則作為一種最終的目的,同時也是推動這個世界運動的第一動力,這就完成形式、目的和動力的統一,沒錯,這是一個擬人化的世界或者說人格化的世界,同時也是一種決定論的世界觀,這樣的哲學觀其實也就已經包含了他的倫理觀念。

在這裡,似乎他又回到了一個柏拉圖主義者,這就是為什麼一開始就說,亞里士多德是一個百科全書式的思想家,他是一個綜合者,所以也是一個集大成者,他的哲學可以說,是古希臘哲學最後的總結和綜合。亞里士多德在他的哲學基礎上,還創造了形式邏輯這樣思維工具,包括他的倫理學和政治學都具有巨大的影響力。

亞里士多德的哲學包含著後世的兩種主要的哲學爭論:唯名論和實在論的、經驗論和唯理論的矛盾的理論源頭,直到德國古典哲學的康德那裡才獲得了初步解決。這樣的矛盾是顯而易見的,比如他把個別事物認為是實體,事物的形式(共相)是抽象而來的一種哲學概念,但他又把這種概念稱為「第二實體」,這就包含著明顯的矛盾,即唯名論和實在論的矛盾。再者,共相是從經驗中的事物抽象而來的,沒有天生的概念,這顯然是經驗論的觀念,但他的目的論的世界圖景,通過邏輯所必然導向的那個最高的純形式,似乎又暗含著唯理論通過理性去獲取最終知識的理論精神,所以後期的基督教哲學以亞里士多德哲學為依據,這也不是偶然的,比如他的「第一推動者」這個最高的動力因。

8 唯物主義是不是一種哲學

原本是不準備寫這個東西,第一,是因為在哲學的歷史上,很難找到一個叫做唯物主義的這樣的哲學觀念;第二,如果是參照我們對唯物主義的定義,很難想像,這樣的東西可以稱得上是哲學。所以說明唯物主義為什麼不是哲學,可能有助於我們理解什麼是哲學這樣一個主旨。由於在前面講亞里士多德的時候提到了這個概念,而它又是我們如今最熟悉的哲學觀念,所以在這裡,有必要說下這個東西。

我不知道究竟什麼才算唯物主義,這裡只參照主流和官方的定義。據說唯物主義有兩個核心的概念:物質和意識,並且設定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在人腦中的反映,並以物質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來確定物質作為世界的本原,最終使世界統一於物質的一種一元論的思想。

首先,我們從近代經驗論說起,很多人也拿它作為類比,因為乍看起來,唯物主義和經驗論似乎有幾分相似,比如洛克的「白板說」,洛克為了針對唯理論的天賦觀念說,提出了心靈是一塊白板,人的所有的觀念都是經驗在人的心靈中畫下的印記,寫到這裡,有人肯定就會說,這不就是物質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在人腦中的反映嗎?

其實稍有哲學常識的人都知道,經驗論和唯物主義是有著本質的區別的。經驗論的本質是一種懷疑主義,它以休謨和貝克萊這些人為代表,在經驗論這裡,實在的東西是人的觀念,而不是外在的物質,如喬治貝克萊所說,存在就是被感知,我們所知道的只是經驗在人的心中形成的觀念,至於外在的物質本身是什麼,這是不可知或者說存疑的。而在所謂的唯物主義這裡,物質是一種獨立於人的意識而存在的、超越於人的經驗之上的形而上學的設定,它不同於科學中所使用的物質這個概念,在這個意義上,它恰恰是經驗論的反面。好,到這裡出現了一個關鍵的概念——形而上學,唯物主義首先是一種形而上學。

回到前面對形而上學的定義,形而上學是一種對只能顯示於人的理智當中而不能顯示於感官世界中的東西的研究,而唯物主義的核心概念:物質,恰恰就是這樣一種東西。我們在經驗中所經驗到的東西,都是在人的意識中的東西,我們不可能經驗一種獨立於人的意識之外的東西,述說一種獨立於人的意識之外的東西,就如一個活著的人講述死後的世界是什麼樣的,宗教可以這樣,藝術可以這樣,但哲學不能這樣,同樣科學也不能這樣,這就我為什麼一開始就說,如果參照我們對唯物主義的定義,很難想像,這樣的東西可以稱得上是哲學。這種所謂的「唯物主義」的錯誤不在於某種具體的錯誤,而在於它在根本的邏輯起點上是荒謬的,而這種荒謬對於哲學來說,是不可理解的原則性的錯誤。

那麼什麼才稱得上是哲學?還是以經驗論為例,經驗論的一個主要觀點是,人的一切知識都來源於經驗,至於在經驗之外或者說獨立於人的意識之外的是什麼?我們不知道,存疑。這就是一種很好的哲學態度:知道什麼說什麼,不妄言。第二,人的一切知識都來源於經驗,它首先是人的一種觀念,也就是說,在這裡,我知道我是主觀的,這就是第二種很好的哲學態度:自知之明。所以,我們不知道究竟什麼才是哲學,或者說經驗論哲學可能比不上德國古典哲學那種理論上的深度,但經驗論的哲學態度,可以說是一種十分接近於哲學本質(如果有的話)的態度。

到這裡,有人肯定會說,如果是這樣,唯物主義是一種形而上學,那你怎麼說它不是一種哲學?難道形而上學不是哲學嗎?可見這個問題還涉及到非常多的東西,下一節具體講。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