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斷句是很簡單的事情,

其一,因為按照韻腳斷句肯定沒有錯!

你看一遍就知道了,鴉,家,馬,下,涯。

其二,天凈沙是曲牌名,它的斷句是固定的,二十八字,五句,六六六四六,也就是說,所有的天凈沙曲牌名,全是這個格式。

宋詞也是如此,詞牌的字數,斷句是固定的,可以以此為斷句。

其三,就是利用平仄規則斷句,比如這一首,前十二個字是,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通常而言,四字之內,基本上應有平有仄,也就是說在詩詞中,(平)平(仄)仄或(仄)仄(平)平(括弧內是可平可仄)是定律,四字之內全平或全仄太少了,顯然,這十二個字裏,第五到第八字就是四個平聲。所以,只能從第六個字斷一下,變成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就這OK了。當然也有可能有人說,也可以從第五字斷,或第七字斷,實際上不是這樣的,因為五字七字也有相應固定的平仄格式。巧的是,如果從第五字斷,這個五字句和七字句都符合規則,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即,孤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但明顯這樣不押韻,字義也不通,所以以平仄斷句最好結合韻腳和字韻來再好!

至於斷文言文,那就更是水平了,我這點一瓶不滿半瓶晃的俗人就沒資格顯擺了。其實斷句玩起來挺有意思的。比如杜牧的《清明》,有人很巧地斷了一下,就變成了一首清新雋永的小詞

清明時節雨

紛紛路上行人

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

有牧童

遙指杏花村

當然,最著名的還是「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這一個坑爹的神話,有七種斷句方式

1、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2、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3、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4、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5、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6、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7、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8、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好多年前混論壇的時候,陪人玩七言律詩,然後大家在重要的地方費些心思,這樣斷句就可以斷成《虞美人》,更有甚者還可以反著斷成一首《虞美人》,這樣才顯得彪悍。最後的結果就是,寫一首七言律詩,正著讀,反著讀,是兩首詩。重斷標點後,正著讀,反著讀是兩首《虞美人》。五十六個字,共計得出四首詩詞來!


首先我覺得您這個提問就缺乏水準!不管是唐詩、宋詞,元曲都是有他的基本格式的,尤其是律、絕、詞曲句子的字數、平仄及押韻都是一定的,長些的分上下闕,甚至更多。有些變格,還是有一定的規律。元曲中更寬泛,一個曲牌決定了他的句讀,有的一句可能添加很多襯字,但斷句是不變的。這些要好好學習的!


首先說,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的斷句,有確切的依據。唐詩宋詞元曲,在字數、平仄、葉韻上,均有特定的規定要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絕不是他自己拍腦袋的隨意之作,而是照譜填詞。曲牌《天凈沙》是6、6、6、4、6,五句28字。此為《天凈沙》的正格,代表作即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另外還有變體,因與主題無關恕不做贅述。

如若說將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重新斷句,那是遊戲之事;如同將杜牧的七絕詩《清明》改成長短句一樣。來看一下改後《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空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再來看看將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重新斷句:"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重新斷句,雖然語句通順,但是意境傷損,顯然與原作相差甚遠。古人評論,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為元曲第一,乃實至名歸。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不愧膾炙人口的千古佳作!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