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大文豪蘇軾(1037年——1101年)名作《水調歌頭》中的名句「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意思為:希望世上的有情人能終成眷屬,長久廝守在一起,即使天各一方,彼此也能享受到皎潔的明月,寄託思念之情。

這句話中的「嬋娟」,特指皎潔的月光,是作為詩詞中寄託情思的意象來使用的。

實質上,「嬋娟」一詞擁有豐富的寓意,本意並非月光和月色,而是在不斷演化中,確切地說,是在名詞和形容詞之間不斷轉化,涵義不斷豐富,才逐漸形成了這個約定俗成的涵義。

從「嬋娟」一詞帶「女」字旁可以看出,它最早是作為女性人名而出現。據傳是戰國時期大詩人屈原的一個女學生,跟宋玉是同學,對老師屈原非常崇拜,時刻關心著屈原。嬋娟不但聰明伶俐,冰清玉潔,並且具有一身正氣,老師屈原非常賞識這個女學生。

屈原是楚國人,為了拯救自己的祖國不被秦始皇所滅,他四處遊說,說服其它幾個國家聯合起來共同抵抗強大的秦國。然而,事情並沒有向著屈原的理想而進展,其它幾個國家人心不齊,各有心思,最終無法凝聚成一股強大力量,被秦國逐一擊破。

在屈原遊說過程中,某國國王懷疑屈原有所企圖,要加害自己國家,把本國推向火坑。於是,派人在宴會的酒中下毒,準備毒害屈原。這件事被嬋娟知道後,嬋娟自告奮勇,代替老師去赴宴,喝下毒酒不幸身亡。屈原知道真相後,萬念俱灰,懷著悲痛心情寫了一篇賦,把嬋娟比喻為「天使」。

屈原畢竟是一代文豪,他的影響力很大,他所使用的典故被後來的文人所認可。到東漢時期,「嬋娟」在文人的心目中,已經成為情操高尚的美女的代名詞。張衡在《西京賦》中,創造了一個成語「嬋娟此豸」,本意指像嬋娟一樣的美女,具有妖嬈嫵媚的姿態。後來,這個成語變成了形容詞,專門形容美女可人的姿態。

再後來,「嬋娟」一詞的涵義被不斷擴展,具有了多義性,除過形容美女的妖嬈嫵媚,輕靈飄逸,婀娜多姿的姿態以外,還形容跟女性陰柔美比較相近的自然之美,如,花草樹木的輕柔美,嬌艷美。月光的皎潔美,朦朧美,等等。

前邊已經說過,「嬋娟」一詞的發展史就是在名詞和形容詞之間不斷轉化的結果。因此,在後來的文學創作中,詩人和作家根據語境和環境,不斷賦予「嬋娟」新的涵義。到北宋蘇軾《水調歌頭》一詞中,「嬋娟」特指皎潔的月光,引申涵義可以理解為思念。

「嬋娟」一詞的涵義演變,其實跟現代的「小姐」、「農民」兩詞的涵義變化有些類似,都是在不同時代語境中對漢語辭彙意思的再開發。「小姐」一詞原指有修養的大家閨秀,而現在,可以說變味了,跟做皮肉生意的女性扯上了關係。

「農民」一詞同樣如此。原指那些以出賣體力為主的,勤勞、善良、樸實的鄉下人,而現在,卻變成了一個帶有歧視意義的形容詞,有人挖苦某人時常常會說:你怎麼跟農民一樣?農民變成了目光短淺,愚昧無知,小肚雞腸的代名詞。


這兩句話可謂是蘇軾流傳下來的千古名句,「嬋娟」這個意象,更是通過蘇軾的這首詩而被發揚光大,變得婦孺皆知。

嬋娟,也由此成為「月亮」的代名詞,象徵著男女之間純潔的戀愛關係。

我們其實誤解了蘇軾詞裏「嬋娟」本來的含義

可是,我想說,我們現在所使用的「嬋娟」含義,其實是誤解了蘇軾詩歌中「嬋娟」本來的含義。

為了向大家詳細說明這個問題,我們先把《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全文粘貼於此,對這首詞滾瓜爛熟者,可以跳過不看。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影視劇中的蘇軾

請注意這首詞的第一句話,也就是小序所說,這首詞是蘇東坡在中秋時分,寫作懷念他的弟弟蘇轍(子由)的。

丙辰,是公元1076年,當時的蘇軾剛剛從中央朝廷被王安石排擠出來(因為蘇軾不贊成王安石的某些改革措施),來到杭州做了一個通判(相當於副市長)。

後來,蘇軾想找一個離弟弟蘇轍近的地方做官,就申請到山東的密州作知州。那個時候,蘇轍正在河南在陳州(現在睢陽)做學官。

蘇軾的願望實現了,但是由於冬天航道被封,兩兄弟又沒有見成面。此後,雙方因為公務繁忙,一直有五年沒有見面。

於是,蘇軾就寫了這首著名的《水調歌頭》。

所以,我們要知道,蘇軾寫這首詞最主要的目的是敘述兄弟之情,這裡的「嬋娟」也根本不是表達什麼愛情,而是說希望兩個兄弟能夠有朝一日,再次相見,永遠不分離。

「嬋娟」一詞的流變:嬋最早是來自於蟬

其實,蘇軾這裡所使用的「嬋娟」意涵來自於晚唐時期對它的認識,而且,「但願人長久」這句話裡面還有這一個天大的祕密。

為瞭解釋這個問題,我們還要稍微介紹一下「嬋娟」這個詞在中國詩歌裡面的流變。

在早些時候,「嬋」與「蟬」可以互換使用,曾經有一個詞叫「嬋嫣」,就是彼此相連的意思,我們現在使用的「蟬聯」就是從這個詞演化過來的。

《說文解字》中,「蟬,以旁鳴者」,這個旁是指的膀,也就是說蟬是通過震動翅膀來發出聲音。

開始的時候,人們覺得蟬叫很聒噪,比較煩人,就用「蟬」來指荒淫腐化的生活。比如《詩·大雅·盪》裡面描寫殷商貴族的腐敗墮落「如蜩如塘,如沸如羹」。這裡的蜩就是蟬的意思(當時楚國的方言)。

後來,到了《莊子·山木》裡面,蟬的意思又有了變化,變成了夏天能夠自得其樂的蟲子。「睹一蟬方得陰而忘其身」,意思就是,這麼炎熱的夏天,大家都很煩躁,但是蟬很聰明,它經常會跑到陰涼的地方,自顧自的叫著。

莊子其實是說,蟬能脫離現實的困境,自得其樂。

後來,人們還將蟬和蟾蜍通用。由於蟬經常躲到陰涼處,所以人們逐漸開始用蟬來指代女性。

從蟬到蟾:原來嫦娥最早是一隻青蛙,蜎最早指蚊子

在《初學記》引漢代《淮南子》中,最早記載了最早的嫦娥的故事:「羿請不死之葯於西王母,羿妻姮娥竊只奔月,託身於月,是為蟾蜍,而為月精」。

其實,最早嫦娥只是一隻青蛙,後來青蛙的意象逐漸變得負面,於是嫦娥就成為了美女,身邊的動物也成為了玉兔。

後來,又有了蜎這個字同樣指代女性。

蜎本來指蚊子的幼蟲,在《詩經·豳風·東山》裡面又「蜎蜎者蠋,蒸在桑野」。這裡的蜎蜎正是指蠋在樹上蠕動的形態。我們知道,蚊子喜歡在人們不注意的時候,叮咬人,因此蜎就被人們用來指代柔美、嬌嗔的女性。

逐漸的,「蟬蜎」兩個字就開始連用,後來又演化成了「嬋娟」。

那麼,嬋娟又是什麼時候變成月亮的代名詞了呢?主要是中唐的孟郊。他在《嬋娟篇》裡面描寫了四種美好的事物,分別是「花嬋娟,泛春泉;竹嬋娟,籠曉煙;妓嬋娟,不長妍蚩;月嬋娟,真可憐」。

月亮,本來是陰柔的象徵,與日相對。晚上月亮的光非常柔和,給人一種柔美的感覺。

後來,李商隱也寫有《霜月》詩:初聞徵雁已無蟬,百尺樓高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裏鬥嬋娟。這裡,嬋娟就逐漸被指代為了美女。

「但願人長久」一句非蘇軾獨創,而是化用了前人的詩句

由此,可見,蘇軾對嬋娟意象的使用,應該上承晚唐。

那麼,我為什麼說蘇軾的這句「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裡面有一個祕密呢?原因就是,其實這兩句話也並不是蘇軾的原創,而是化用了前人的詩句。

晚唐時期有一位名叫薛瑩的詩人寫了一首詩叫《中秋月》:三十六旬盈復缺,百年堪喜又堪傷。勸君莫惜登樓望,雲放嬋娟不久長。

這首詩是不是有「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月缺」和最後一句話的影子?

在晚唐時期,由於戰亂頻仍,很多人的生命成了不定之數,說不定自己哪天就死了。於是,很多人開始感慨宇宙的永恆和人生的無常。

應該說,蘇軾後來受到佛教的影響,又接受了晚唐時期詩歌意象的影響,最後才成為了一代文豪。


拋開水調歌頭中的詞句,先來說說這「嬋娟」之意。

嬋娟,漢語詞語,一般常用於三種情況,第一是形容姿態曼妙優雅,美女,美人;第二是形容月色明媚或指明月;第三是代表郭沫若創作的話劇《屈原》中的文學人物的姓名。

指代「美女、美人」:

唐 方幹贈趙崇侍御詩:卻教鸚鵡呼桃葉,便遣嬋娟唱竹枝。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齣: 一帶妝樓臨水蓋,家家分影照嬋娟。 或稱為婢娟 。

屈原有兩個學生——男為宋玉,女為嬋娟:

《屈原》中嬋娟的形象:嬋娟是屈原的侍女,是一個純潔可愛、天真稚氣的少女。浮生縈雲,她深明大義,愛憎分明,她熱愛屈原,敬仰屈原的品德,遵照屈原的教導做人;她蔑視世俗的榮華富貴,具有不畏權貴的骨氣和敢於鬥爭的勇氣。在屈原遭到陷害的關鍵時刻,她始終和屈原站在一起,同黑暗勢力作鬥爭,她與宋玉形成鮮明的對照。她不幸誤服了南後陰謀殺害屈原的毒酒,但她卻感到莫大的安慰,因為她把為救屈原而死看作是為祖國獻出生命,看作自己畢生最高的理想。

嬋娟是作者虛構的理想人物。作者創造她是把她當作「詩的魂」、「光明的使者」、「道義美的象徵」來寫的。在藝術構思中,作者把嬋娟作為屈原形象的補充和烘托,力求以嬋娟的詩魂來展現屈原辭賦的精神,嬋娟的思想品德,是屈原精神的繼承,屈原精神的活化。

圓月寄託——「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嬋娟」是美好的樣子,這裡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

「共嬋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謝莊的《月賦》:「隔千里兮共明月。」既然人間的離別是難免的,那麼只要親人長久健在,即使遠隔千里也還可以通過普照世界的明月把兩地聯繫起來,把彼此的心溝通在一起。「但願人長久」,是要突破時間的侷限;「千里共嬋娟」,是要打通空間的阻隔。讓對於明月的共同的愛把彼此分離的人結合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說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見面,卻能以精神相通。「千里共嬋娟」也可以說是一種神交。

除了《水調歌頭》,王勃有兩句詩:「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意味深長,傳為佳句,「千里共嬋娟」有異曲同工之妙。

張九齡的《望月懷遠》說:「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許渾的《秋霽寄遠》說:「唯應待明月,千里與君同。」都可以互相參看。這首詞表達了對弟弟蘇轍(字子由)的懷念之情,但並不限於此。可以說這首詞是蘇軾在中秋之夜,對一切經受著離別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願。


這句詩出自蘇軾的《水調歌頭》。

《水調歌頭》

蘇軾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意思是:

明月什麼時候出現的?(我)端著酒杯問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宮闕裏,今夜是哪一年哪一日。 我想乘御著清風回到天上(好像自己本來就是從天上下到人間來的,所以說"歸去") 我又恐怕來到玉石砌成的美麗月宮,自己在高空中經受不住寒冷(傳說月中宮殿叫廣寒宮)。 在浮想聯翩中,對月起舞,清影隨人,彷彿乘雲御風,置身天上,哪裡比得上在人間!

月兒轉過硃紅色的閣樓,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著沒有睡意的人。 明月不該對人有什麼怨恨,卻為何偏偏要在親人離別之時又圓又亮? 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也有陰晴圓缺的轉換,這種事自古來難以周全。 只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健康長壽,雖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亮。

嬋娟一詞,常用的意象有三種:

1.形容姿態曼妙優雅。

唐˙孟郊˙嬋娟篇: 花嬋娟,泛春泉;竹嬋娟,籠曉煙。 元˙沉禧˙一枝花˙天生瑚璉套˙梁州曲: 腰肢裊娜,體態嬋娟。 亦作 嬋媛 。

2.指美女、美人。

唐˙方幹˙贈趙崇侍御詩: 卻教鸚鵡呼桃葉,便遣嬋娟唱竹枝。 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齣: 一帶妝樓臨水蓋,家家分影照嬋娟。 或稱為 婢娟 。

3.形容月色明媚或指明月。

唐˙劉長卿˙湘妃詩: 嬋娟湘江月,千載空蛾眉。 宋˙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詞: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所以呢,在這句詩中,娟"是美好的樣子,這裡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

"共嬋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謝莊的《月賦》:"隔千里兮共明月。"既然人間的離別是難免的,那麼只要親人長久健在,即使遠隔千里也還可以通過普照世界的明月把兩地聯繫起來,把彼此的心溝通在一起。"但願人長久",是要突破時間的侷限;"千里共嬋娟",是要打通空間的阻隔。讓對於明月的共同的愛把彼此分離的人結合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說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見面,卻能以精神相通。"千里共嬋娟"也可以說是一種神交了!王勃有兩句詩:"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意味深長,傳為佳句。"千里共嬋娟"則有異曲同工之妙。另外,張九齡的《望月懷遠》說:"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杜牧的《秋霽寄遠》說:"唯應待明月,千里與君同。"都可以互相參看。

而這首詞表達了對弟弟蘇轍(字子由)的懷念之情,但並不限於此。可以說這首詞是蘇軾在中秋之夜,對一切經受著離別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願,也表達了千古的離人之願。


古代的網紅高頻詞

嬋娟是古代詩人和詞人很喜歡用的詞語,最為人所知的就是: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這裡的嬋娟是啥意思呢?

這首詞是蘇軾中秋節寫給他老弟的。

闔家團圓的時節,他們天各一方,但頭頂上是同一個明月,照著大蘇,也照著小蘇。

「月亮走,我也走,我送阿哥到村口」。

所以,嬋娟者,月亮也。

當然,打開古詩文,你會看到一大堆的嬋娟,比如:

長天凈,絳河清淺,皓月嬋娟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裏鬥嬋娟。

莫使匆匆雲雨散,今夜裡,月嬋娟。

這裡的「嬋娟」和月亮同時出現,很顯然,就不是月亮的意思了。

月亮光潔美好,嬋娟又有美好的意思。

其實,不光墨客騷人喜歡用嬋娟,「三俗」相聲大師,郭德綱也用嬋娟。

他唱的《探清水河》裏唱到:

提起了宋老三,兩口子賣大煙,一輩子無有兒啊,生了個女嬋娟……

啥是女嬋娟呢?

就是美女啊,比如下圖這幾位:

這樣的用法也很多,比如:

後宮嬋娟多花顏,乘鸞飛煙亦不還。

浮生共憔悴,壯歲失嬋娟。

前一句說紅宮美女多漂亮,後一句說壯年死了老婆。

總結一句,嬋娟雖然有三個意思,但是,詞根是一樣的,那就是美!

美好的樣子,美貌的女子,還有美不勝收的月亮。


北宋文豪蘇東坡的一首《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讓「嬋娟」這個詞家喻戶曉,「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成了中秋節最美好的祝福。而對於「嬋娟」這個詞的含義,後人往往存在望文生義的錯訛理解。實際上,「嬋娟」這個詞語蘊含的意義,經歷了從漢代到宋代上千年的發展演化過程。並且「嬋娟」入詩,蘇軾也並非首次,在蘇軾之前,「嬋娟」也早已經成了古詩詞中出現頻率很高的詞語。東漢張衡的《西京賦》、西晉成公綏的《嘯賦》,唐代李商隱的《霜月》,晚唐詩人薛瑩《中秋月》,唐代詩人孟郊的《嬋娟篇》等很多詩歌中,均多次用過「嬋娟」一詞。

那麼「嬋娟」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按照專家的研究考證結果,總結如下:

【「嬋娟」作為形容詞使用,表示「姿態美好」】

《文選?張衡<西京賦>》:【嚼清商而卻轉,增嬋娟以此豸】。嬋娟此豸,指的是「姿態妖蠱」也。唐代李商隱的《霜月》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裏鬥嬋娟】,元代沈禧《一枝花·贈人》套曲:【腰肢嫋娜,體態嬋娟】美。

【「嬋娟」作為形容詞,指花木秀美動人】

西晉阮籍《詠懷》之二六:【庭木誰能近?射干復嬋娟】;《文遺·成公綏·嘯賦》:【藉皋藺之琦靡,蔭脩竹之嬋娟】,這裡的「嬋娟」,指的是竹子搖曳婀娜之美;宋梅堯臣《邵郎中姑蘇園亭》詩:【薄城萬竿嬋娟竹,藤纜系橋青板船。】,依舊形容竹子的亭亭玉立的美貌。

【「嬋娟」作名詞,指的是花木】

宋晏殊《採桑子·石竹》詞:【試摘嬋娟,貼向眉心學翠鈿】;宋王安石《與微之同賦梅花得香字》詩:【嬋娟一種如冰雪,依倚春風笑野棠】

【「嬋娟」作名詞,直接指代美人】

唐方幹《贈趙崇侍御》詩:【卻教鸚鵡呼桃葉,便遣嬋娟唱《竹枝》】;元李致遠《新水令·離別》曲:【青鎖畔,綉幃前,少個嬋娟,酬不了少年願】。;清洪昇《長生殿?夜怨》:【君王見錯,把一個罪廢殘妝,認是金屋嬋娟。】

【「嬋娟」作為形容詞,指月色明媚】

唐劉長卿《琴曲歌辭·湘妃》:【嬋娟湘江月,千載空蛾眉。】;宋張孝祥《虞美人》詞:【滿庭芳草月嬋娟。】

【「嬋娟」作為名詞,直接指代月亮或者月光】

宋蘇軾《水調歌頭》詞:【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金瓶梅詞話》第七回:【風吹列子歸何處?夜夜嬋娟在柳梢。】;清孔尚任《桃花扇?草檄》:【長空萬裏,見嬋娟可愛,全無一點纖凝。】

【「嬋娟」作形容詞,指輕盈飄舞之美 】

南朝梁沈約《詠雪應令》:【夜雪合且離,曉風驚復息,嬋娟入綺窗,徘徊騖情極。】

【「嬋娟」作形容詞,指情絲牽縈之狀】

南朝梁江淹《去故鄉賦》:【情嬋娟而未罷,愁爛漫而方滋。】;唐李白《古風》之五一:【虎口何婉孌,女嬃空嬋娟。】

需要補充的是,「嬋娟」在唐代中期及以前,還沒有指代月亮或者月光的意思,到了晚唐及以後,「嬋娟」與月亮才聯繫在了一起。蘇軾在他的那首著名的《水調歌頭》中最後兩句的意思就是「但願人長久,千里共賞月」。


問題的核心就是「嬋娟」到底是人還是個物。

嬋娟作為人的形象出現在影視劇中

不過,也有把嬋娟化成人的,這就是郭沫若先生的話劇《屈原》和1975年香港影片《屈原》。郭沫若先生的話劇,完成於1942年,帶有當時全面抗戰的時代背景,被公認為是郭沫若話劇中最有代表性、最有力量的作品。劇中嬋娟是屈原的一名女弟子,1954年演出的時候,尹桂芳飾屈原、戴忠桂飾嬋娟。

1975年的香港電影《屈原》,是一部屈原的傳記電影,由鮑方飾演屈原,鮑方女兒鮑起靜飾演嬋娟。鮑方是香港著名演員,《屈原》是他自編自導自演,好評如潮。晚年他多再香港武俠劇中客串隱居一方的高手,比如1996年TVB版《笑傲江湖》中的風清揚,1997年TVB版《天龍八部》中的掃地僧。鮑起靜是也是一位資深演員,2008年憑藉許鞍華電影《天水圍的日與夜》中「單親媽媽」一角,獲得28屆香港金像獎最佳女演員。這部《屈原》表現了屈原奮死抗爭、忠於理想的一生。其他影視、戲曲也有嬋娟的藝術形象,在此不做贅述。

嬋娟的本意是一種美好的意象

從古至今,帶有「嬋娟」的詩詞歌賦不勝枚舉,最為有名的莫過於蘇東坡先生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裡面那句「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還有曹勛的《浣溪沙》那句「夜涼人與月嬋娟」。

嬋娟,肯定是個寄託著人類美好想像的辭彙,蘇東坡的詞裡面可以理解為是皎潔美好的月光,成為人們美好願望的寄託。但是嬋娟同時又在名詞、形容詞之間來迴轉換,不斷增加著詞義。漢朝的張衡在名篇《西京賦》中,造出了個成語「嬋娟此豸」,後來被形容女子有氣度、並且非常漂亮。

更多的朋友估計十有八九是想把「嬋娟」固定在某一個歷史人物身上。這一點情有可原,畢竟形象思維是最省事的,免去了很多煩惱。


嬋娟一詞的解釋 除了話劇《屈原》裏的文學人物姓名之外,它通常指姿態曼妙優雅的美人,以及月色明媚以及指代明月。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句話出自北宋詩人蘇軾《水調歌頭》裏的千古名句。大致的意思是,雖然相隔分離,只要親人平安,依舊可以跨越青天,共享美麗的月光。這裡的「嬋娟」是美好的樣子,指嫦娥,也就是代指天上的明月。

蘇軾對月是有特殊情感,他在很多詩文中也出現了描寫了月光,例如《洞仙歌》「綉簾開, 一點明月窺人。」《卜運算元》「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飄緲孤鴻影。」

這裡的「共嬋娟」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謝莊的《月賦》:「隔千里兮共明月。」寓意為,既然人間的離別是在所難免的,那麼只要親人平安,即便遠隔千里,還是可以通過普照大地的明月,將兩人聯繫起來,聯通彼此思念的心。

在古代,文人十分重視精神層面的交流,尤其是在物質文明極大豐富的唐宋時期,除此之外古時候的人們還受到「神交」說法的影響,所以月亮常常會作為詩人寄情的一種意象,為彼此分離的人架起溝通的橋。

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以及張九齡在《望月懷遠》寫道的那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與蘇軾的這句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有著異曲同工之處,都在試圖打破時間和空間的侷限。

這首抒發作者月下心事的《水調歌頭》創作於蘇軾在政治失意,與弟弟蘇轍的別離後的中秋對月中之時,可以聯想到當時詩人心中的落寞孤寥,但在這首詩中,我們卻看到現實的處境並沒有使蘇軾陷入悲觀消極的情緒中,反而是一位智者以達觀的人生態度來努力排解心中的遺憾,詩詞中的浪漫與瀟灑,無一不對照著詩人的複雜矛盾的思想感情。它表面上是與明月的對話,卻在這樣的在對話中不斷探討著人生的意義。

既有給人以哲理,又不忘添情趣,意境豪放卻不失溫婉,對明月獨有的嚮往之情,也體現了他對世間的眷戀。

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句話:「如果沒有月亮,可能就沒有李白,蘇軾也就不再是蘇軾;如果真沒有月亮,甚至連詩都不存在了呢。這話聽上去有些誇張,但足以見證它在人們心中地位,或許我們誰也無法瞭解它究竟承載了多少人的思念與心願。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


此乃蘇軾的水調歌頭,蘇軾為才子,一生的情懷也異於常人。蘇軾出生於四川眉山市,宋神宗時,中進士,時年29歲,春風得意。

蘇軾是北宋著名文豪,集琴棋書畫於一體,金榜題名以後的蘇軾,一路遊山玩水,在五指山遇到當時的天下第一美女雲蟬,雲蟬乃趙匡胤第七代孫趙簡的私生女。才子佳人,一見鍾情,兩個人在五指山相聚三八二十六天,雲蟬以身相許,把自己的初夜一直到一百夜,全部給了蘇軾。兩個人揮淚告別。後來成了永別,蘇軾與媒妁之言的老婆結婚了。雲蟬苦盼蘇軾,情悲意冷,於嘉佑三年,無奈嫁名士黃庭堅。十年後,蘇黃為友,終於雲蟬得見蘇軾,雲蟬哭死17次。

中年以後的蘇軾,仕途並不順利,起起伏伏,顛沛流離,其子蘇然,娶妻娥娟。娥娟出身名門,喜蘇軾多才,故嫁與蘇然,蘇然才貌平平,怎能與其父相比?娥娟是蘇軾的粉,因愛慕蘇軾而嫁其子。婚後的娥娟,看著老公頭腦遲鈍,懦弱無能,終日以淚洗面,每讀蘇軾詩詞,痛不欲生。蘇軾眼看一朵鮮花插在牛糞上,如果自己不上手,就會枯萎。出於善良,蘇軾第一次約兒媳相會於牡丹花下,娥娟滿腹委屈,此刻見到朝思暮想的人,哭倒後花園的牆,被鄰居發現,蘇軾扒灰之名傳於坊間。

蘇軾官場失利,被貶在外,兒媳終日寢食難安,鬱鬱寡歡,五年後香消玉殞,蘇軾聽到消息,悲痛欲絕,寫下【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這首詞,世人一直認為是蘇軾為追憶自己老婆寫的,完全錯誤。雲蟬與娥娟,是蘇軾生命中最重要的兩個女人,也是蘇軾一生情感的痛苦,蘇軾傷心之中,寫下水調歌頭【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表達對兩個女人的思念,蘇軾因想念蟬娟而死,死得其所,蘇軾乃風流才子,為情所困,為才所困,一生不得志。若得嬋,娟二人相伴,蘇軾可謂人生盡美,嗚呼哀哉,蘇軾雖有才,兩個心儀的女人都早早離他而去,雲蟬38歲,娥娟34歲,兩個美麗的女人帶著永遠的痛苦,離開這個傷心的塵世。才子空斷雲雨意,佳人已成蘭香土。


中秋最應景的一句詩。

出自蘇軾《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 ,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 ,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 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 千里共嬋娟。

這是一首膾炙人口,流傳千古的詠月懷人詩。詞人寫給遠在異地的弟弟蘇澈,對明月的追問,對兄弟的摯情,詞人完成了一次關於宇宙,時空和情懷的激情宣洩與心靈超越。「但願人長久 ,千里共嬋娟」,什麼意思呢?

1 「嬋娟」的出處:

最早出自《文選》收錄的張衡《西京賦》:「嚼清商而卻轉,增嬋娟以此豸。」

清商:古代清商樂的宮調名,指音樂,樂曲。

豸:無腳的蟲子。

哼唱著音樂而宛轉,美女曼妙的舞姿就像無腳的蠕蟲般柔軟。

於是,嬋娟此豸(zhi四聲):成語,常用來形容美女姿態嫵媚妖嬈。

由此可知,嬋娟:從女字,最初形容美女之妙姿。

2 除此之外,還有許多與嬋娟有關的詩詞,比如,

孟郊《嬋娟篇》「花嬋娟,泛春泉;竹嬋娟,籠曉煙。」

形容婀娜美好的樣子。

王安石《與微之同賦梅花得香字》:「嬋娟一種如冰雪,依倚春風笑野棠。」

形容梅花嬌艷的狀態。

唐 劉長卿 《琴曲歌辭·湘妃》:「嬋娟 湘江 月,千載空蛾眉。」

形容月光明媚的樣子。

嬋娟也用來形容事物美好,美妙之意,由最初之意引申而來。

3 「但願人長久 千里共嬋娟」,化用了前人的詩句。

南北朝 謝莊《月賦》「美人邁兮音塵絕,隔千里兮共明月。」(遠方的美人,音訊隔絕。雖千里之隔,而明月共享。)

唐 許渾《懷江南同志》「唯應洞庭月,萬裏共嬋娟。」(只有洞庭一輪明月,萬裏之遙也可共享美好的月光。)

前後結合,這裡的嬋娟形容月光的美好明媚了。

蘇軾巧為借鑒,耳目一新,別有深意。

「但願人長久」,道出處於逆境之中的詞人,人事無常,前途難測的最樸素最簡單的願望,只願人平安長久。

「千里共嬋娟」,道出相隔兩地的親人只能託明月寄相思,重逢團圓的期待與憧憬。

4 蘇軾鐘意「嬋娟」,而不用「月光」,是有用意的。

嬋娟,美女,是對月光女神的美稱,指的是嫦娥,詞人是羨慕嫦娥的,做不到遺世獨立的灑脫。

相對於人間的污濁,月亮的純潔與寧靜,是詞人所嚮往的,「欲乘風歸去」,超然物外,羽化登仙,怎奈做不到全身而退,唯嫦娥「高處勝寒」,遺世獨立,而詞人只能空想而已。

嬋娟,不只是月光,而是美好的月光,明朗皎潔清澈,寄託團圓之願,寄寓相思之情。

嬋娟指的是月光,毋庸置疑,但一定是美好的月光,相隔兩地,唯一輪明月可照耀你我,寄託相思,那明月一定是花好月圓,透亮皎潔,是人長在,團圓可待的美好憧憬。

蘇東坡將自己的無奈化作了兩句祝福,就算千百年過去,這兩句詩仍惹得人們情思蕩漾,傳唱心間!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