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竹清平銀杏溝四面是山,層層疊疊,山際縈繞着縷縷霧氣宛如仙境

自漢旺出發,我們沿着德阿路綿竹段朝大山腹地的清平鄉而去。汽車在蜿蜒的綿遠河河谷間獵獵奔馳,溼溼的風在耳邊掠過,帶來大山深處的氣息。這裏是沱江正源上游,山上的溪流陸續匯入,浩浩蕩蕩,沿着沱江、長江奔流入海。河谷兩邊俱是粗獷的大石山,巖層的紋理清晰可見,層層迭迭,成排山倒海之勢,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讓人歎爲觀止。

綿竹清平銀杏溝四面是山,層層疊疊,山際縈繞着縷縷霧氣宛如仙境

圖注:清平大山

偶爾可見山壁上蜿蜒着一些瘦弱的藤蘿,那斷斷續續的綠色讓人不由得慨嘆生命的頑強。河面並不開闊,河牀上星羅棋佈地散落着一些磷峋怪石,姿態萬千。離雨季還有段日子,河水化作一條瘦溪,發出汩汩或叮咚的聲音,歡快地奔流着。一些舒緩的河段河水清澈見底,泛着一種翡翠的光澤,似乎能看見魚蝦雀躍靈動的身影。

車過雲湖森林公園,天地豁然開朗。公路兩邊漸漸出現一小塊平地,清純自然的農家院落,雅緻闊綽的別墅樓羣,次第地映入眼簾。雞鳴狗吠聲不絕於耳,肩挑背馱者不絕於路。玉米清紗帳,低矮黃豆苗,枝枝蔓蔓的南瓜藤,這些農作物讓我倍感親切。我們彷彿進入了桃花源的意境中,而自己似乎成了不知魏晉的山林隱士。這就是清平鄉鹽井村的銀杏溝,山野風光的瑰麗多姿,羌漢文化的水乳交融,九頂神山的原始神祕,讓我腳下的土地成爲了遊人們心儀的風水寶地。

綿竹清平銀杏溝四面是山,層層疊疊,山際縈繞着縷縷霧氣宛如仙境

圖注:清平民居

傳說成吉思汗的鐵騎橫掃西夏時,立國一百多年的西夏頓時化爲烏有。西夏軍民且戰且退,一部分一直退到清平大山深處。他們改名換姓,與當地土著結合,按清平的民俗生活,從而得以生存下來。清平四面是山,且廣佈原始森林,是莽蒼蒼的九頂山以她博大的胸懷庇佑了西夏遺民,使他們亡國而未滅種。這當然是野史了,事實上,建立西夏的党項人本來就是羌人的支系,而羌人遠古時期就在這一帶活動,他們算是認祖歸宗了。

綿竹清平銀杏溝四面是山,層層疊疊,山際縈繞着縷縷霧氣宛如仙境

圖注:清平人

至今清平鄉尚流傳着許多羌人的山歌,西夏後裔的軼事。有個叫孟開金的鹽井村人,千辛萬苦地收集這些民間文學,已達三十萬字,主要作品有《九頂山傳奇》。他還與張揚惠等人組建了“大壩山歌隊”,使瀕臨失傳的山歌和梆子舞又復活了。“大壩”就是清平別稱,1949年前清平屬於茂縣管轄,茂州土司衙門曾經設在清平。解放後,省政府調整行政區劃,也爲了管理方便,將羌鄉清平劃給了綿竹縣,至今清平人還有許多親戚生活在山那邊的茂縣。孟開金,這位羌族後裔,用自己的文化自覺,做了一件功德無量的大事。雖然清平的羌人已經漢化了,但是留下了他們的文化,就留下了他們的根本。而羌族山歌,則是最能反映羌族人民族特性的文化元素。

綿竹清平銀杏溝四面是山,層層疊疊,山際縈繞着縷縷霧氣宛如仙境

圖注:孟開金

“哎嗨哎嗨哎嗨哎兒/哎嗨哎兒/太陽呀出來喲/照白的喲巖哎兒/照白喲巖喲/照得那白巖喲花喲開喲/那白花就是呀就是喲鴿子喲花兒/鴿子喲花兒/那紅花就是羊角的花喲/鴿子的花來喲羊角的花喲愛喲/愛阿妹喲好人喲才喲……”像這首土得掉渣的羌漢山歌《太陽出來照白巖》,就是一首流傳在清平地區的典型山歌。它們是當地山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的一種陶冶性情、傳達祖先寄託和未來期盼的歌謠。

清平山歌起源於隔山隔河喊話,後發展到以山水、動植物等編唱、對唱、合唱、獨唱,也可以一個或二人對唱時衆人幫腔唱瓢子長調,以嚇走猛獸、驅邪壯膽、解憂除乏、談情說愛、打情罵俏等;山歌內容五花八門,如勸酒歌、打獵歌、採藥歌、刺繡歌、打夯、伐木漂木、嫁娶歌、喪葬歌等,後來逐步成爲清平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綿竹清平銀杏溝四面是山,層層疊疊,山際縈繞着縷縷霧氣宛如仙境

圖注:清平場鎮

來時路上,鹽井村前面一戶人家正在辦喪事,這是最能體現一個民族的文化淵源的,可惜時間緊迫,一晃就過去了。走在鹽井村的村道上,突然發現自己置身於一個山間盆地之中。四周都是霧靄靄的青山,層巒疊障,連綿起伏,顏色從墨綠到淺藍,依此淡下去。這就是九頂山的前坡,國家地質公園的一部分。

仰望一座山的高度,是件很爽心的事。在大山面前,才覺得自己是多麼渺小。我真想化作一隻蒼鷹,盤旋於大山之顛,累了就歇在山崖上。即使打盹,也要全力守候自己的營地。仰望大山,你會覺得自己的心靈也得到了淨化,塵世的紛繁喧囂蕩然無存。

綿竹清平銀杏溝四面是山,層層疊疊,山際縈繞着縷縷霧氣宛如仙境

圖注:清平大山

那些銀杏樹,隨意地散落在田邊地頭,房前屋後,公路兩邊。有的須兩人合抱,有的僅手臂粗細,栽種時間差別很大。銀杏樹是一種高貴的樹種,又叫白果樹,公孫樹,就是說:爺爺栽樹,孫子收穫。可見樹齡很長,幾十年才能掛果。綿竹武都鎮白果庵前有一棵千年樹齡的銀杏樹,樹冠遮天蔽日,四個大人手拉手怕也圍不過來。裸露的樹根頑強地抓住腳下的土地,猶如一隻只青筋畢露的巨手。那溝壑縱橫的樹幹,那旁逸斜出的遒枝,那生意盎然的綠葉,那矗立根部的嫩莖,無不給人以心靈的震撼。像這樣大的銀杏樹,我在鹽井村還沒發現,也許我們來得匆忙,僅是跑馬觀花吧!

綿竹清平銀杏溝四面是山,層層疊疊,山際縈繞着縷縷霧氣宛如仙境

圖注:清平人家

銀杏樹雌雄異株,雄樹是不結果的。山民們就成片地栽種,幾十年下來,成就了銀杏溝現在的規模。他們並不知道,自己無意中就給後人留下了一筆巨大的財富。這財富用金錢是買不走的,而且隨着時間的推移,隨着人們對休閒旅遊的重視,隨着德阿公路的即將全線通車,隨着九頂山風景區的逐漸開發,銀杏溝的錢途不可估量。

銀杏樹是一種喜歡羣居的樹種。往往八九株挨在一起,高低參差,團結如兄弟一般。在一處農家院落前,有兩株緊緊地挨在一起,大概30多米高。他們的枝條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縱橫交錯,樹冠在空中形成一個整體,遠看就是一棵樹了。樹幹一棵粗壯雄偉,一棵纖細柔弱,真成了夫妻樹,讓我們也羨慕不已。

綿竹清平銀杏溝四面是山,層層疊疊,山際縈繞着縷縷霧氣宛如仙境

圖注:清平河畔公路

走上曲曲彎彎的山間小路,碩大的岩石隨意地躺在路邊,像水牛,又像駱駝。也沒有人去刻意地去擺放它們,一切都是那麼自然。石頭上長滿了苔蘚,細細的,絨絨的,若干年後,這些石頭在苔蘚的作用下就會被瓦解掉。路邊有澗,順着山勢跌蕩起伏,石頭雜陳其間。可是無水,無緣看飛流直下,聽淙淙泉鳴。然而我們的耳際也沒閒着,鳥叫聲此起彼伏。“娃兒,撿糞去!娃兒,撿糞去!”這種鳥鳴特別入耳,壩區也有。小時候,它們每天早晨都會準時在家門口的核桃樹上叫。母親就會來叫我起牀上學,猶如鬧鐘一般。

銀杏溝四面是山,層層疊疊,由墨綠漸趨淺灰,山際縈繞着縷縷霧氣,宛如仙境。那些山連綿起伏,高低錯落,線條十分圓潤流暢。人們常說男兒如山,可是你看那些山的輪廓,分明就是一個個體態婀娜的少婦。她們慵懶地躺在那裏千年萬年,全然不顧遊人的指指點點。惟其這樣,銀杏溝的羣山才更有親和力,讓天南海北的遊人趨之若鶩。山上植被繁茂,大片大片的綠色十分養眼。山腳下的河道兩邊,順着山勢點綴着上百幢樓房,粉紅色的屋頂,雪白的牆壁,在大片的綠色之中分外惹眼。這些樓房都是山民自己修建的,既自己住,也對外營業,屋內設施一點也不亞於城裏的賓館。

綿竹清平銀杏溝四面是山,層層疊疊,山際縈繞着縷縷霧氣宛如仙境

圖注:清平人

銀杏樹自然隨處可見,有的需兩三人才能合抱,有的僅手臂粗細。白果林是遊客最多的地方,特別是夏日午後,樹下的竹椅上,涼亭裏坐滿了休閒納涼的紅男綠女,這可是天然的氧吧。沿白果林山路上去不遠,有東漢光武帝劉秀御筆親書敕封的東宮寺。

傳說公元九年,王莽纂漢,派兵四處追趕劉秀。劉秀逃至今清平鄉境內,見一村姑文香兒正在茶園採茶,大呼救命。村姑見劉秀儀表非凡,知其不是俗人,連忙將背篼倒扣在地上,讓劉秀躲在背篼下面。等莽軍來時,村姑攤開羅裙坐在背篼底上休息,巧妙地讓劉秀躲過了殺身之禍。劉秀許諾:將來如果登上皇位,一定封村姑爲東宮娘娘。待到劉秀稱帝,早已將此事忘到九霄雲外。直到大臣們請他冊封東宮娘娘,劉秀才記起文香兒,趕緊讓人去請。可是村姑受不了鄉親們的閒言碎語,已經離開了人世,劉秀十分悲痛,從此不再冊封東宮娘娘。同時撥皇銀命地方官在當地修建東宮寺,紀念這位機智善良的村姑。

綿竹清平銀杏溝四面是山,層層疊疊,山際縈繞着縷縷霧氣宛如仙境

圖注:清平羌族年

這自然是野史了,可是我寧願相信這是真的。因爲劉秀的確與綿竹有深厚的淵源,綿竹聖母泉的傳說與上面如出一轍,主角仍然是劉秀,只不過地點在泉凼邊,村姑變成了浣衣女。村姑將被面泡在泉水裏,劉秀躲在被面下逃過一劫。背篼也好,被面也罷,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因爲劉秀的參與,銀杏溝或聖母泉陡然提升了自己的人文價值,這就行了。

劉秀的傳說與東宮寺前的銀杏一樣古老,也許那幾株仍然生機勃勃的銀杏樹就是當年歷史的見證。我撫摸着銀杏樹溝壑縱橫的樹皮,輕輕地叩擊樹幹,想問問它們經歷了怎樣的滄海桑田。微風許來,銀杏樹葉發出沙沙的聲響,似乎在迴應我的提問。除了茁壯挺拔的銀杏樹,田地裏還分佈着成片的獼猴桃樹,已經開始掛果了。這是清平的特產,可惜沒有成熟,無緣品嚐果實的酸甜多汁了。在鹽井村人開的農家飯店,我們喫了一頓原滋原味的山村風味。肥而不膩的山臘肉,甜滋滋的山玉米,清香可口的核桃花,加上一些不知名的山野菜,配上啤酒,真是回味無窮。

綿竹清平銀杏溝四面是山,層層疊疊,山際縈繞着縷縷霧氣宛如仙境

圖注:清平羌族年

第二次上銀杏溝,已經是汶川大地震後的去年深秋。作協主席李姐是市政協委員,羌族人,她準備寫一個提案,就是關於“恢復清平鄉羌族自治鄉”的定位。我和詩人藍幽陪李姐進山去調研,我們找到清平政府的文化專幹,又輾轉找到了孟開金,就是致力於整理羌漢山歌的那個清平民俗文化的堅守者。在電視節目上,多次見過孟開金的羌漢山歌隊,一羣婆婆大娘,穿着羌族服飾,在無伴奏的情況下,唱着原生態的羌漢山歌。羌漢山歌隊越唱越紅,已經成爲了清平鄉文化軟實力的一個象徵。

綿竹清平銀杏溝四面是山,層層疊疊,山際縈繞着縷縷霧氣宛如仙境

圖注:祝酒歌

“一把菜薹兒撒過溝,你不唱來我要逗。莫得啥子相送你喲,耍起猴兒搬疙兜。”這就是流傳在清平地區的羌漢山歌,當從孟開金那嘶啞的喉嚨裏鑽出來時,竟然有了些特殊的韻味。孟開金早年做過村幹部,現在負責管理清平鄉敬老院。可惜他的嗓子先天條件不好,更沒有經過專業聲樂訓練,其他的羌漢山歌隊隊員情況也差不多。因此山歌隊要想走得更遠,是時候引入專業歌手了。

孟開金和敬老院的老人們,給我們講了許多關於1950年代及以前清平鄉的事情,絕大多數都和羌族有關。可惜綿延不絕的龍門山脈,隔斷了清平和茂縣的聯繫,清平鄉可是羌漢文化走廊上的第一鄉,德(陽)阿(壩)公路遲遲不能通車,阻礙了清平鄉的發展。如今,鄰縣什邡正在組織人力踏勘與茂縣之間建立旅遊通道的可行性,德阿公路算是有了另一種可能。不過,這卻會對未來綿茂路的發展形成競爭態勢。

綿竹清平銀杏溝四面是山,層層疊疊,山際縈繞着縷縷霧氣宛如仙境

圖注:祝酒歌

震後的清平比震前規劃更加合理,打造得也更加美麗。中午我們在清平場鎮喫飯,我再次嚐到了久違的清平山臘肉、白果燉雞等山鄉特色菜。山臘肉爲什麼好喫?一位在山上待過多年的朋友告訴我,每年山民會下山來採購豬仔,帶上山去用玉米、土豆、紅苕等雜糧餵養。這種肥豬,因爲長期喫糧食,肉質細嫩,晾成臘肉特別好喫。煮熟後切成薄片擺在盤子裏,亮錚錚的,肥而不膩還化渣,香醇可口。至於白果燉雞,更有它的絕妙之處。白果都是來自於銀杏溝裏的老白果樹,樹齡少說也在百年以上,這樣的白果用來燉雞,更有營養價值,口感也更加舒適。(彭忠富/圖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