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下飲酒,一場莊生蝶夢。

古今通覽,多少國風異聞。

我是龍小伊,歡迎走進小伊國風館。


最近,小伊突然發現一個很奇怪的問題。

西漢漢武帝時期,抗擊匈奴的衛青將軍受封黃金20萬斤。但在東漢,為光武帝東徵西戰的大將朱祐卻只得賞黃金30斤。

同樣是將軍打勝仗受封,為什麼有人受封黃金20萬斤,有人卻只收到30斤?真不是史官記錄的時候少寫了4個0嗎?

這種感覺,就像別人的年終獎有20萬,而小伊卻只收到了30元,喫一頓飯就沒了……

難怪東漢士兵們都無心打仗……

為什麼西漢皇帝封賞黃金如此大方,而到東漢時卻少得可憐呢?

巨量黃金突然失蹤

作為一個小財迷,小伊翻閱了許多資料,發現西漢時期的黃金儲存量驚人之大。

據史書記載,西漢的黃金儲存量為歷朝之最,多達500餘噸。王莽執政時期,僅內廷藏金多達140噸,大婚時光彩禮就耗費了7噸黃金。

來看看這些令人瞠目結舌的記錄:

高祖劉邦賜金4.2萬斤,高後賜金11萬斤,文帝賜金1.2萬斤,武帝賜金80萬斤……以漢代一斤約等於現代250克來算,西漢合計賞賜的黃金數量約為250噸左右。

看來穿越到這個「多金王朝」做王公大臣,可以「撈」到不少金呢!

臣子勇於諫言、立功可以輕鬆「撈金」:

田肯勸劉邦以嫡親子弟封齊,得賜黃金五百斤;

叔孫通定朝儀,得賜黃金五百斤;

文帝即位,以大臣誅諸呂有功,賜周勃黃金五千斤,陳平、灌嬰各二千斤;

衛青出擊匈奴有功,受賜黃金二十萬斤;

實在立不了功,遇到國喜國喪盛慶大典也能大賺一筆:

呂后崩,遺詔賜諸侯王黃金各千斤;

宣帝即位,前後賜霍光黃金七千斤,廣陵王五千斤,諸王各一百斤;

元成、哀、平各朝,賞賜動輒數十百斤。

西漢還真是「金光閃耀」啊!

然而到了東漢以後,帝王將相們卻紛紛大變臉,成為了惜金如命的守財奴:

南齊東昏侯吝嗇金錢,不肯賞賜,有一日,他的寵臣茹法珍叩頭請賞,他反問道:你這賊子,為何唯獨要找我要錢?

武陵王每次打仗都懸金示將士,但卻從不兌現承諾。一次戰事喫緊,寧州刺史向武陵王請求散金募勇士,武陵王不聽,刺史痛哭而去,此後再也沒有人願意為武陵王賣命。

西漢時的「超壕爸爸」,到了東漢卻「窮成孫子」,即使是王侯將相,手中也沒多少真金實銀可以揮霍。黃金彷彿在這個朝代突然銷聲匿跡,退出了流通領域。

為什麼短短不過兩百年的時間,漢代黃金突然消失得無影無蹤?這些黃金到底去了哪裡呢?

黃金失蹤案三大猜想

關於西漢的黃金失蹤案,學者們曾經展開激烈的討論,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

1-佛教耗金說

史書記載曰:「自佛教入中國後,塑像塗金,大而通都大邑,小而窮鄉僻壤,無不有佛寺,無不用金塗。」說明自佛教傳入中國以後,風俗奢糜,用泥金寫經,貼金作榜,積少成多,日消月耗,就把西漢時期大量的黃金消失殆盡。

但是「佛教耗金說」有違歷史,因為佛教傳入中國是在東漢初年,西漢巨量黃金退出流通領域是在東漢開國時期就發生了,當時的佛教還沒有傳入中國,根本不可能大張旗鼓地修寺廟、塑神像。

2-黃金為銅說

有人認為當時講的黃金其實是銅。史書上記載的西漢時期大量賞賜黃金、府藏黃金都是指的「黃銅」,所以數量才會巨大。人們慣以「金」稱呼錢財,有可能把當時流通的銅稱作「黃金」。

但這種說法也缺乏有力證據,因為漢代時金、銅區分極明顯,金的開採由金官管理,銅的開採由銅官管理;黃金、銅錢是當時流通的貨幣,黃金為上幣,銅錢為下幣,黃金的計量單位為斤,銅錢的計量單位為銖;黃金主要用於賞賜、饋贈,銅主要用於鑄錢和鑄造一些器物。黃銅和黃金涇渭分明,根本不可能混淆。

3-外貿輸出說

外貿輸出說認為,西僅巨的黃金突然消失是因為對外貿易,大量輸出國外造成的。

這種說法顯然也缺乏根據,因為西僅時期,中國是世界上少有的經濟和文化都很發達的國家,是商品輸出國,只有少量的黃金流到西域、南海各國購買奇珍異寶,但並不常見,而且許多還是鄰國稱臣納貢而得,加上和漢朝有貿易往來的國家經濟相對落後,根本認為不到黃金的價值,對黃金的需求量也很有限。

相反,絲綢之路的開通使中國向西方國家輸入了大量的絲綢和布帛,換來了大量的黃金。如當時的羅馬帝國,為了獲得中國的絲綢產品,不惜使用大量的黃金作為交換,以致羅馬帝國經濟開始衰退。

「挖」出來的真相

以上三種猜想都無法解開小伊心中的謎團。正在小伊困惑不解時,一則關於「西漢海昏侯墓出土金器378件」的文章引起了小伊的注意。

海昏侯劉賀在位時間非常短,19歲登基,即位後僅僅27天就被廢掉,史稱漢廢帝。失去了封國為王的政治權利後,海昏侯淪落為一名自取2000戶賦稅的「故王」。

海昏侯墓園由兩座主墓、七座陪葬墓構成,是目前國內發現的最大的、保存最完好的漢代侯國墓園。據傳考古學家發現該墓園之前,已有盜墓賊挖地十五米,卻在離墓園只有五釐米的地方放棄了。

墓中出土黃金200斤,另有五銖錢近200萬枚,共10餘噸,與200斤黃金等值。

以海昏侯劉賀千戶侯的身份來看,劉賀下葬時的墓園形制不可能有明顯的僭越,應該採取的是千戶侯級別的禮制。由此可見,漢代厚葬的制度是非常盛行的。

「事死如事生」,漢代時,皇帝和貴族將巨量的黃金作為陪葬品埋入地下並不罕見。

1974年考古發掘的長沙馬王堆一、二、三號漢墓,不過是西漢初年一個僅有七百戶封邑的小小軑侯及其家屬之謎的墓葬,出土隨葬物竟多達三千餘件,墓室總土方量達五六萬立方米,遠道運送大量木炭、白膏泥的用工量至少有十萬多個。

漢武帝時西漢國力達到鼎盛,厚葬之風也最甚。武帝享國最久,經營茂陵五十三年,待到葬時,陵墓已「不復容物,其樹皆已可拱」,墓內葬品極其豪華。

當時厚葬風靡全國,除皇室、重臣的墓園使用黃金作為陪葬外,有的富人為了避免財物被偷盜,也將黃金埋入地下,大量黃金從此退出流通領域。後來因為戰亂或者其他原因導致無法取出,導致了黃金數量的減少。

這樣看來,古代黃金自山中開採而來,又歸附山澤中去,就像是隨著朝代的更迭,一起經歷著某種循環。巨量黃金其實並未消失,只是以另一種方式,回到它們最初的地方去了。

從西漢黃金消失的歷史中我們可以看到,即使擁有再多的資產,如果揮霍無度,也無法留給子孫後代財產。所以,合理分配自己的收入纔是王道!

最後,小伊友情提醒各位,盜墓犯法,請不要去盜墓哦!(實在攔不住,就去盜漢墓吧)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