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呀。雖然《史記》和《漢書》重合的部分,《漢書》借鑒了《史記》的東西,很多都是照抄。《漢書》和《史記》不僅所寫的歷史不一樣,而且風格是不一樣的。

不知道你的專業是什麼,我不是文史類的,一個純粹的理工科學生。讀史是一個個人愛好。如果大家是同類型的,給你分享一下,我個人讀前四史的讀後感吧。

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這四本史書不像後面的二十史,只有史學價值,文學價值很低,而前四史歷來被史學家和文學家共同尊崇。至於原因,大部分專家認為,前四史都是作者的個人行為,近乎是耗費一生的經歷在寫書。官方的作用很小,不是以宣揚統治者的主體思想為目的,再加上前四史的作者本身就具有極高的文學修養。清朝 趙翼的《廿二史札記》中做過如下總結:

統計遷作史記,前後共十八年,李延壽作南北史凡十七年。歐陽修、宋子京修新唐書,亦十七年。司馬溫公作資治通鑒凡十九年。合班固作史之歲月並觀之,可知編訂史事,未可聊爾命筆矣。元末修宋遼金三史,不過三年。明初修元史,兩次設局,不過一年。毋怪乎草率荒謬,為史家最劣也。

在這裡多說一句,如果不是研究歷史的,只是當做愛好想讀完二十四史,忠告一句:要不讀電子版的(本人不是很喜歡電子版,讀起來沒感覺,標記也麻煩);要不直接買一套二十四史,千萬別抱著讀一本買一本的心態,因為除了前四史可以單買,從晉書開始,就很難買到單本了,要想買簡體版的更難,到頭來只能再買一套二十四史,前面買的書就會重複,浪費銀子了。前四史各買了兩個版本,結果要開始讀晉書的時候,發現買不到單本的,只能又買了一整套二十四史,

個人比較推薦中華書局出的這個版本的前四史:這個版本的史記、漢書、後漢書各四本,三國志兩本,加起來一共一萬頁(這套書是簡體版,沒有白話文注釋,只有名家做的注釋,如三國志的裴松之,漢書的顏師古等)。

小編讀前四史,前後共歷時五年,將這五年的感受一一道來。

最難讀的:《後漢書》

不是因為後漢書寫的晦澀,是後漢書的歷史太生僻。除了開頭的劉秀和結尾與三國有聯繫的歷史以外,其他的知之甚少。就連皇帝的傳記讀起來都費勁。各種傳就跟沒聽說過一樣,完全是在探索一段生疏的歷史。

最有趣味的:史記

魯迅對史記的評價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我覺得史記更像一本歷史小說,讀起來引人入勝。比如趙氏孤兒一節,那寫的真是曲折啊,小說的各種寫法都用上了。讓人都覺得這好像一部野史。

看別人注釋最多的:史記

翻譯史記的人很多,史記能查到資料也很多。但是漢以前讀起來還是費勁。尤其那會的人名也不好好叫,有時候不看翻譯都不知道那是個人名。

查工具書最多的:漢書

漢書的晦澀是出了名的,在東漢末年,漢獻帝就組織過註解漢書。那會的人讀起來都費勁,何況今人呢。漢書用了太多的生僻字。班固狠狠的秀了一下自己的學問。

歷史性最強的:除了史記以外,其他三本都一樣

史記像小說,其他三本都是在一本正經的說歷史。

耗費時間最久的:史記

二十四史我是按照歷史順序來的,從史記開始。一本史記讀了三年。有了史記的基礎,讀漢書快了些。這之後的後漢書和三國志就更快了。

讀起來最輕鬆的:三國志

畢竟有三國演義的基礎啦,雖然三國演義是瞎扯,但是三國演義對歷史大脈絡還是沒有違背。尤其是基於三國演義對人物關係的處理,讀三國志就倍加輕鬆。而且三國志中大部分人物在三國演義裏都有提到,想不輕鬆都難。

文筆最好的:史記

像小說一樣的史書,文筆當然好。

網上能查到資料最多的:

史記和漢書

史記和漢書在網站上幾乎能查到各式各樣的注釋,但是從後漢書開始,幾乎沒有了。有一點翻譯,也只是象徵意義的,不可深究,漏洞百出啊。

希望我的讀後感能給你帶來一點興趣。


這個還是看個人吧,沒有什麼書是必須讀的。不過《史記》作為《二十四史》之首,又是上古的百科全書,個人認為每個治史者都必讀。而讀《漢書》的就少得多,看看市面上的出版物就知道,《史記》有各種注本和故事新編、兒童讀物,《漢書》就明顯少得多。但是作為秦漢史愛好者,我認為《漢書》當然是要讀的。因為《史記》也有一部分秦漢史,讀《漢書》可以進行對照,並且進行查漏補缺。

另一方面,即使在整個史學史上,《漢書》的地位也是很高的。相對於《史記》,《漢書》的風格更加接近官方修史,語言比較平實,對後世正史影響更大,也是六朝比較推崇的文體。《漢書》作為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其中又開創了《地理志》《藝文志》《刑法志》《五行志》《古今人表》這些《史記》沒有的篇目,也是值得學習的。《史記》《漢書》的優劣比較,自古以來研究不少,可以參閱這方面的著作。

感謝閱讀,歡迎關注!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