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不要試試寫歌詞?」李泰祥問道。

三毛之前沒有寫過歌詞,不過她覺得估計會很有趣兒,於是答應了下來。1970年這一年,三毛寫了好幾首歌詞,交給了李泰祥,其中一首後來最廣為流傳,它就是《橄欖樹》。

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我的故鄉在遠方為什麼流浪流浪遠方 流浪

《橄欖樹》這首歌我們都不陌生,幾乎每個人都能哼兩句,但是它背後的故事卻鮮為人知,曲折離奇。

當年三毛交給李泰祥的歌詞第二段寫道:「為了天空的小鳥,為了小毛驢,為了西班牙的姑娘,為了西班牙的大眼睛。」三毛這麼寫因為她本來有很深的「西班牙」情節。當時她又讀了西班牙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希梅內斯寫的一本書《小毛驢與我》,非常喜歡。

三毛

不過李泰祥看到這段臺詞的時候驚呆了。他覺得自己很難把小毛驢和流浪的旋律放在一塊,困惑好久。後來他急著去美國進修現代音樂,這首歌便擱置了。

1974年,李泰祥帶著滿滿乾貨從美國回來了。出去了一年,他的心境發生了很多變化。他學會了用隱喻方式表達音樂,嚮往自由又在的生活。這時候他又遇到了一位對音樂極有熱情的年輕女歌手,楊祖珺。(因唱《美麗島》而紅)

兩人經常交流音樂上的心得。有一天,談到《橄欖樹》這首歌時,楊祖珺也覺得「小毛驢、西班牙的姑娘」這幾句很怪,於是她提筆改為「為了天空飛翔的小鳥,為了山間輕流的小溪,為了寬闊的草原,流浪遠方,流浪。」這麼一改,橄欖樹就不再是一個具體的場景故事了,而變成了一種廣泛意義上夢土的象徵。

幾年後,三毛髮現歌詞被改了,有些不高興。她說「如果流浪只是為了看天空飛翔的小鳥和大草原,那麼不去也罷」。後來李泰祥解釋道:《橄欖樹》所代表的,就是我對個人生命完整的自由與追求完美的理想之寄託,可以打開胸襟,不再拘泥某些傳統......這些都是我真正有感而發的。」

李泰祥

奇怪的是這首歌一直沒有被錄成唱片,直到1978年李泰祥遇到齊豫。李泰祥非常喜歡齊豫的嗓音,提議給她做專輯。齊豫回憶自己第一次聽到《橄欖樹》的旋律,震驚了,她說自己聽過許多的中文歌曲、西方民謠,可是從來沒有一首像這首歌如此清新。

這首歌最後收錄在齊豫的第一張同名專輯《橄欖樹》裏,還成為當年的電影《歡顏》的主題曲和插曲,計劃和電影同步發行。本來預測會成為非常暢銷的歌曲,但是一張指令下來,這首歌成為禁歌。

齊豫專輯《橄欖樹》封面

原因是當時的「新聞局廣電處」認為這首歌的第一段「流浪遠方流浪」映射國民黨潰敗,退居臺灣,只好流浪遠方。看來當年臺灣的廣電腦洞也夠大的。這下真麻煩了,當時電影《歡顏》都拍完了,後期製作也完成了。沒辦法他們只好請齊豫重新錄了《橄欖樹》,把「流浪遠方」改為「流浪流浪」但是電影中胡慧中的嘴型唱的是依然是「流浪遠方」。

後來《橄欖樹》被禁了好幾年。李泰祥他們就這麼放棄了嗎?

並沒有。

既然中文版的不讓播,那就來英文版的。第二年,葉倩文唱的《The Olive Tree》開始流傳。

不過英文版始終無法和齊豫版的相比。當初錄這首歌,李泰祥一下子冒出了無數種想法,一遍遍讓齊豫錄唱。後來齊豫回憶說:他簡直把我當樂器在使。最後李泰祥終於把齊豫的潛力都激發出來了,一出世便是別人仰望的高度。之後齊豫在舞臺上唱了四十年,即使把所有伴奏都去掉,還是那麼動聽。

齊豫和恩師李泰祥

後來,齊豫對馬世芳說:《橄欖樹》這首歌她不知道已唱了幾千遍,但是每次唱的時候還是會緊張。因為從一開口唱這首歌都不能有絲毫鬆懈,稍有鬆懈就完了。

那麼多年,只要這首音樂響起,都會不自覺的被歌聲吸引,沉醉在夢中的遠方。

在那個哪裡都不能去的年代,《橄欖樹》是一個夢,在今天這個哪都可以去的年代,《橄欖樹》依舊是一個夢。

我想這大概是《橄欖樹》能成為超越時代的聲音的原因吧。


首先,《橄欖樹》是一首極有故事的一首歌。

作者是聲名赫赫的作家三毛,曲是著名音樂人李泰祥的,女歌手齊豫將她演唱至大街小巷皆知。

在這首歌曲裏,藏著太多三毛自己的人生,那些曾經踏遍大漠、閱盡世間種種的過往,有著她對滾滾紅塵的愛和癡,也有著她浪跡天涯的種種孤獨和純真。那些千山萬水,那些浪漫且執唸的時光,這首歌裏都侵染著她的這此種種色彩。

後來,三毛曾回憶說過關於這首的創作之初。她說,1978年,著名音樂人李泰祥先生找到她,讓她寫一些歌詞,因為催的緊的緣故,她一晚上寫了九首,其中一首就是這首《橄欖樹》,不過,當初的名字不叫《橄欖樹》,而叫《小毛驢》。主題,是關於流浪,名字是當初三毛自己這西班牙流浪時,曾這原野上看到過太多自由奔跑的小毛驢而得來的。當時,她即覺得這樣的場景如同童話一樣美好。

後來,歌曲改名為《橄欖樹》,主要緣由也是因為三毛自己特別愛橄欖樹,不止因為它的美,還因為自己的丈夫荷西的故鄉——西班牙南部有著很多橄欖樹。

三毛還說,當初這首歌是買斷的,只五百塊錢。後來,她自己花錢買來送給朋友的錄音帶都比自己的稿費多很好。說這些,她並不說錢的問題,還有一點是強調這首歌正式發行的版本跟自己創作的版本是有出入的,有兩句並不是她寫的。最初這首歌是賣給歌林的,後來別轉給新格,所以,後來歌詞裏表達的流浪只是為裏看天空的飛翔的小鳥,跟她創作之初的初衷是完全不同的。她自己還說,如果流浪只是為了看小鳥之類就不必去流浪了。

不過,無論創作初衷如何,這首歌在傳唱多年裡魅力不減。一是齊豫出色的嗓音及獨特的個人演唱風格,為其注入裏豐富的生命力;二也因為這首歌裏字句間隱藏著太多三毛自己浪跡天涯之種種。所以,這首歌在傳唱裏,一直給人以空靈灑脫。


從來不瞭解這些,聽歌只要歌好聽,詞寫得好就夠了,《橄欖樹》一直聽卓依婷版本,從聽到大的版本!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