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在浙閩贛三省交界處,有一個縣域曾被一代君王命名爲“江山”,沿用至今。這裏有世界自然遺產江郎山,黃巢起義遺址仙霞關,文化飛地廿八都,江南毛氏發祥地清漾,錢江源頭之一江山港……一處處神奇的自然和人文景觀如一顆顆明珠,鑲嵌在江山大地上,熠熠生輝。

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一代代江山人生生不息,他們實幹拼搏、開拓進取,爲了夢想而奮鬥着。“崇學” 是江山人的優秀傳統,“務實”是江山人的行事作風,“包容”是江山人的胸襟膽略,“創新”是江山人的時代追求。

在2019江山人發展大會召開之際,浙江日報報業集團衢州分社、江山市委統戰部和江山市委宣傳部聯合推出“神奇的江山” 、“追夢江山人”系列報道,講述江山的自然風情和江山人的創業創新故事。

從江山城出發,驅車往東南方向行駛19公里,20分鐘就到了石門鎮清漾村。

“東藏古剎仙居寺,南屏奇峯三片石,西有天成神仙牀,北依平崗索賦嶺。”

這首詩寫出了石門古鎮優越的地理位置和秀美的山水風光。

走進清漾村的牌樓,順着村道往右行,不一會兒就到了清漾祖宅的大門口。

站在小石子鋪設的門頭埂上,便見一幢門頂飛檐翹角、兩邊築有馬鞍形防火防風牆的江南古宅矗立眼前,高懸在門頂的一塊匾額,上面蒼勁有力得寫着“清漾祖宅”四個大字。

據說是北京大學校長鬍適,應老家在清漾的國學大師、曾任北京大學圖書館館長毛子水教授要求題寫的。

大門兩邊的門柱上,寫有好幾幅對聯,其中有一幅是宋代杭州市“市長”蘇軾所題:上聯爲“天闢畫圖星斗文章並燦”,下聯爲“地呈靈秀山川人物同奇”。

清漾古村落歷史悠久,自始遷祖毛元瓊由衢州遷入清漾村,在近1400年的歷史中清漾毛氏家族耕讀傳家,人文薈萃,出了8個尚書,83個進士和不少知名人物。

據史料考證,毛澤東韶山家譜中所記“毛氏祖居三衢”中的“三衢”,便是指江山清漾村。

石門鎮提供

清漾的人才輩出更離不開毛氏家族對自己子嗣的培養。

在村的右側山脈,離清漾十里開外有一個天然石大門,與江郎山毗鄰。這裏風景如畫、環境清幽、宜居宜學,清漾毛氏家族在此修建了清漾書院(院址就在今天的仙居寺),供清漾的子孫後代讀書學習。

小小書院,雖然僻居一隅,卻是名聲在外,有“山川人物同奇”之譽。唐宋八大家之一、宋朝宰相王安石就曾在那兒讀過書,一代大儒朱熹也曾慕名來此講學。

石門鎮提供

清正廉潔一直都是歷代清漾後裔所提倡和遵循的傳統美德。

毛氏宗族歷代仕宦恪守清正廉潔、耕讀傳家的家風。

正是純樸的民風,嚴格的家教,才使得清漾代代出大官、出清官。毛氏後人受到家風的影響而享有清名。尤其是毛愷,爲官30餘年,堅持清廉無私、正身黜惡、一塵不染,被世人稱爲“毛青天”,並流傳着最爲人們所稱道的“六尺巷”故事。

石門鎮提供

相傳,明代毛愷在京任刑部尚書時,家人和鄰居因建房佔地鬧起糾紛,兩家互不相讓。

毛愷家人便給毛愷修書一封,請他出面干涉,希望他能夠跟縣裏打一下招呼,由縣裏出面讓鄰居讓步。

而毛愷卻回信道:“千里修書只爲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曉之以理,動之以情。

家人見信後,明白了內中事理,內心趕到非常羞愧。於是,主動把自家牆退後三尺。

鄰居有感於毛尚書的胸襟大度,也主動把牆退後三尺。於是留下了一條寬六尺的大牆弄,史稱“六尺巷”,遺蹟至今猶存。

如今,這條大牆弄經過幸福鄉村建設,已經煥發了新顏,增添了新時代的光輝,“讓他三尺又何妨”的祖訓也成了當代清漾毛氏後人的鄰里相處之道。

祝旖波攝

而在2017年,毛氏後人毛延權老人就秉着“清正廉潔”的品質解決了村裏的一件大事兒。

2017年清漾村因工程項目建設,需要徵用村民的自留山。

在徵用過程中,4戶農戶在山場界址和權屬上有所爭議,導致在徵地款分配上發生了分歧,徵用工作一度停滯。

這時,該山場的真正權屬人毛延權秉着鄰里和睦、大度謙讓的家風說通了家人,主動找到村幹部提出瞭解決方法——他拿出一塊自己的山場和他的5000元徵地補償款分配給其他農戶。

就這樣正是因爲毛延權的顧全大局和主動退讓使鄰里之間握手言和,阻力解除了,山場徵用了,工程建設得以順利推進了。

這樣的故事給了毛氏後代們帶來了更多精神上的指引。

石門鎮提供

在清漾幾乎找不到任何官宦豪族的豪宅大院與亭臺樓榭的蹤跡,真正彰顯着清漾耕讀傳家、貴而不奢的文化特質。

清漾毛氏以詩書名世,清白傳家,這也許就是毛氏宗族能夠興久不衰,源遠流長的根本原因所在吧!

本欄目由浙裏衢州、江山市委統戰部、江山市委宣傳部聯合策劃推出。除註明外,本文圖片均由江山宣傳部提供。

通訊員 楊風 記者 祝旖波 編輯 錢潔瑗 陸小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