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米,大步走 財經 第1張

硬件只是底層邏輯和食落,食落背後纔有無限種可能。

出品/新摘商業評論

文/令諸侯

作為小米生態鏈中首家在美上市的公司,華米始終吸引着市場的目光。

今日晚間,華米公佈了2018年Q4及全年財報:

2018第四季度,公司營業收入達12.246億元(合1.781億美元)人民幣,同比增幅為62.7%,調整後歸屬於華米科技的凈利潤達到1.465億元(合2130萬美元),公司2018全年營收為36.453億元(合5.302億美元),比2017年全年20.489億元的營收增長了77.9%,不論是季度營收還是全年營收,都延續了之前的高增長。

值得一提的是華米大幅增長的出貨量:2018年全年累計出貨量為2750萬臺,和2017年1810萬臺的出貨量相比,同比增長51.9%。

這是華米上市後交給市場和投資者的第一份財年財報,但不論從凈利潤還是出貨量,這份財報都可圈可點。

“我們在未來全球可穿戴領域的巨大發展潛力是可預見的,我們將運用世界一流的研發能力,聯合合作夥伴,開發更多創新產品和服務以保持我們的市場領先地位。”華米科技董事長兼CEO黃汪在財報會議上表示。

經濟週期下行的當下,透過這次財報,我們或許能看到華米這家企業最為真實的現在和將來。

加速“芯”佈局

作為上市後第一個完整財年,華米科技2018全年營收36.453億元,同比增長77.9%至36.453億元人民幣,遠超預期。凈利潤同比上漲106%。全年累計出貨量2750萬臺,同比增長超五成。

雖然華米的智能可穿戴設備出貨量很大,但黃汪從沒有把華米當做一個硬件公司,而是致力於成為一家在健康、雲服務提供服務的公司。從近些年華米科技在技術研發尤其是人才培養上的佈局也可窺見一二。

創始人兼CEO黃汪及核心團隊大多來自中科大,這也為華米科技注入了強大的“科大基因”。舊年11月,華米科技先後與內地科學技術大學計算機學院、美國USCD(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等高校達成戰略合作,在技術研發,人才培養,技術成果孵化等多方面開展合作,加速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和企業技術研究。

除此之外,華米科技在半導體尤其是開源、開放的RISC-V 領域也進行了廣泛的技術積累和投資佈局。

早在2017年初,華米科技就成立了人工智能實驗室,同期宣佈啟動人工智能可穿戴芯片研發,並將目標鎖定在當時剛興起的開源RISC-V 指令集架構。

2018年4月,華米科技與英特爾和西部數碼一起投資了由RISC-V開創者和業內的資深專家成立和領導的商業處理器IP供應商SiFive。今年2月,華米科技又領投了半導體明星初創公司GreenWaves Technologies,進一步擴大在RISC-V 物聯網生態和人工智能技術的佈局和積累。

也正是基於華米一直與RISC-V 在芯片領域進行着深入密切的合作和持續跟進,纔有了第一顆芯片“黃山1號”的問世。

舊年9月17日,華米正式發佈了全球智能可穿戴領域第一顆人工智能芯片“黃山1號”,成功將華米的“雲+端”戰略升級為“雲+端+芯”,刷新了市場對華米科技是一家“以可穿戴設備售賣為主營業務公司”的印象。

成立五年多,華米科技積累了或許是人類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生物特徵和運動數據庫,運動數據、睡眠數據、ECG心電數據、心率數據等等,這些大數據也為人類認識自我、量化自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精度和全新的視角。

不過數據測量只是第一步,如何處理數據的技術和能力才更關鍵。華米科技通過自主研發芯片以及在半導體領域的投入和佈局,努力讓這些數字的健康意義和價值更好地得以體現。

自有品牌突圍

2018財年第四季度財報顯示,華米科技總智能可穿戴設備出貨量為920萬部,同比增長41.5%;全年總智能可穿戴設備出貨量為2750萬部,同比增長51.9%。

出貨量的快速增長或得益於華米科技自有品牌在市場上認可度的不斷攀升。

華米科技董事長兼CEO黃汪表示,“較2017年,我們自有品牌Amazfit的市場認可度獲得了極大的提升,2018年,Amazfit品牌產品實現了2017年近3倍的出貨量,主要源於對Amazfit手錶需求的高速增長。”

華米科技首席財務官崔大偉也表示:“我們的營業收入超出了預期範圍,這主要歸因市場對Amazfit品牌產品的強烈需求,以及小米手環產品銷量持續走強。”

2015 年9 月16 日,華米科技推出自有品牌Amazfit ,同時發佈赤道、月霜兩款具有搭配性質的時尚手環,超高顏值震動時尚圈。兩年後,Amazfit 米動手環問世並獲得了當年德國iF工業設計獎。

舊年華米科技推出了自主研發的黃山1號AI芯片,拓展了IoT應用場景;引入了國際知名的戰略合作夥伴,Timex和PAI Health,實現了尖端健康醫療科技在可穿戴產品中的應用。

據瞭解,搭載“黃山1 號”芯片的華米科技新品也將在今年面世。

作為在紐交所上市的第一家小米生態鏈公司,華米科技在自有品牌這條路上已經走了四個年頭,Amazfit, 米動健康手環和黃山1號可穿戴AI芯片等自有品牌的壯大提升了華米的利潤率,加速了華米科技“去小米化”,而這也為其他小米生態鏈的企業提供了參考,對於一家企業來說可以依靠合作夥伴發展壯大,但長遠發展還要依靠自己。

出海新篇章

大幅上漲的出貨量除了華米自有品牌愈發明顯的回報率是原因之一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華米的全球化。

對於華米為乜選擇在美國上市,黃汪有這樣一個回答。

“比起社交產品和內容產品,硬件產品是最容易全球化的,因為硬件產品是所有人都能接受的。華米希望通過在美國上市,打開華米品牌在歐美市場的知名度。”

現如今,華米科技已經從原來位於硅谷和內地的四個辦公地點,擴展到美國加州的聖地亞哥、加拿大、以色列,同時,藉助資本的力量,華米上市後展開了一系列並購、投資活動。

“我們並購不僅僅可以通過現金,還可以發行新股。華米的夢想不僅僅是成為一家內地公司,而是做一家全球化品牌的公司。”黃汪表示。

同步進行的還有華米和本土品牌的合作。就在舊年11月29日,華米科技正式宣佈,與TIMEX(美國第一鍾表品牌)簽署戰略合作備忘錄。備忘錄中寫道,華米科技與TIMEX將達成全球市場通路合作,正式進入美國市場,共同為全球手錶用戶提供AI驅動的硬件產品及醫療健康雲服務。

與之對應的是華米高出貨量以及高海外佔比,黃汪在舊年12月19日的年終總結會上公佈了一組數據: 截止年末,小米手環2系列累計發貨量超過3000萬臺,小米手環3系列累計發貨量1000萬臺,小米手環系列發貨量累計5000萬臺,AMAZFIT全球運動手錶銷量第一。2018年Q3品牌銷售額同比增長172.8%,海外出貨量佔比提升至42.7%。

對此,黃汪表示,“海外收入幾乎佔據華米營收的一半,今年華米建立了強大的海外市場銷售團隊。2018年是華米科技高速增長的一年,是華米各條產品線產品在內地、國外高歌猛進的一年。”

作為第一家在美國上市的中概股,隨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在內地可穿戴設備天花板出現的當下,可以預測華米的海外出貨量佔比將越來越高,其海外投資並購也或給華米帶來新的利潤增長點。

時代賦予給每個人以不同的發展節點,概莫如是。

硬件只是一個底層邏輯和食落,在食落背後有無限種可能,而華米的運營邏輯則是努力成為一個海量的生物數據和運動數據所驅動的科技公司。

華米正呈現出愈發獨立的態勢,從技術到自有品牌,從品牌到出海全球化,穩中有序,逐步建立着獨屬於自身的優勢。

“就像一個小孩,從小米生態鏈孵化出來之後,總需要學會獨立行走。”黃汪在一次採訪中說道。如今看來,華米在自己的路上已經走出了模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