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唐詩人杜牧的這首詩,其「霜葉紅於二月花」成為千古名句,也是描繪晚秋景色的絕妙而絕美之詩句之一。

詩詠道,當「我」遠行於晚秋之美好景象中,駕馬車走在幽靜而充滿涼意的群山中,行至一段彎彎曲曲且起伏向上通往更深遠天際的石路上,此路斜繞于山坡上,白雲朵朵輕浮於山腰與「我」的頭上,向山中望去,古老的村莊垂煙升起,與白雲溶為一體,此時感覺人在仙境之中,心胸豁然開朗。「我」停下車,坐到路邊的石塊上眺望山景,片片晚秋的楓林深深的吸引了我,使我心曠神怡。此時雖已晚秋,秋霜也會霜打楓葉,但楓葉依然艷紅,美麗嬌娜,楓葉飄飄起舞於風中,楓葉之艷麗就如同春日之美麗花朵,妝裝了這美好山河,也是「我」激情澎湃。

不用多問,從詩中就可體會處杜牧當時對官場已生倦意,置身於楓紅的美好景緻中,人與自然化為一體,忘卻了許多人間煩惱。

自然會給以人美好心境,而美好心境,才能更抒發出對自然的愛和自然美之景緻。

(圖片來自於網路)


《山行》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雲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於二月花。

生處:又作深處。坐:因為。

這是一首寫景詩,它反映出詩人象喜歡春花一般地去喜愛傲雪迎霜的楓葉,字裡行間流露出一種健康、樂觀的思想情感。

前兩句寫景。詩人在山行中看見蜿蜒的石路,曲曲折折地通向秋色籠罩的山頂,山頂上,白雲繚繞,彷彿雲彩就從那裡生起,隱約之間,還可以看見稀疏的竹篙茅舍。這很容易使讀者連想起王維的詩句:"行到水窮處 ,坐看雲起時。"(巜終南別業》)但杜牧的"白雲生處",似乎更多一些詩情畫意,更富有生活的熱情。因為他不僅著眼於富有生氣的"人家",而且毫不掩飾地表達他對"楓林"的熱"愛"。在詩人看來,這經霜的紅葉,比"二月"的春花更紅艷火爆,更燦爛奪目。於是詩人止不住要停下車來觀賞,甚至留連忘返了。

"霜葉紅於二月花"之所以能打動讀者,在於它比喻新奇。詩人創造性地用"二月花"來形容"霜葉",不僅賦予"霜葉"以"花"的色彩,而且它還反映了詩人健康樂觀和積極向上的思想感情。在我國古代浩如煙海的詩詞中,"悲秋"是屢見不鮮的主題,從宋玉的《九辨》到唐代的許多詩人,他們每到秋季來臨,便要發出"悲哉,秋之為氣也"這類的哀嘆。杜牧此詩則與此相反,他賦予"霜葉"以"二月花"的形和神,並能引起讀者許多美的聯想。

好詩往往有深刻的寓意。所謂寓意,就是詩人通過詩中的描述來寄託自己另外的思想感情。

杜牧此詩是否有什麼寓意,不得而知。但從他歌詠"霜葉",卻可以使人聯想到詩人蔑視封建統治階級對他的排斥打擊,以及他傲然獨立堅強不屈的鬥爭精神。這種精神品質不是和"霜葉 "傲雪迎霜的性格有某些相似之處么?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劉禹錫的這一句,是針對自先秦以來文學作品中如鐵律般的習慣——悲秋,到了秋天就生起蕭索凋敝之傷的情緒,悲秋。戰國時楚國人宋玉被後世稱為「千古悲秋之祖」,意即後來所有的見秋就悲的文人習慣都是起源於他。那麼,到了大氣開放的唐代,不覺得秋「悲」、而能夠發現秋之美的詩人,便不僅僅是劉禹錫一人了。如膾炙人口、眾人皆知的杜牧那首《山行》: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這樣一首舉國皆誦的七言絕句,以精妙之筆描繪出了秋日山間窈約閑適、明艷絢麗之景,突出了詩人樂觀清寧、昂揚向上的精神。「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沿著彎曲蜿蜒的山上小路上得山去,想來那目光盡頭、白雲繚繞的後面應當還有人家。這一句開門見山地勾勒出一幅秋日登山圖畫,「寒山」即「秋山」可見季節為秋,「遠」可見此地距離城邑之遠,「斜」則可知這座山的山勢高而緩、路遠卻不凌人。

「白雲」也有解為炊煙的,山中炊煙,可以推測出山後有人家,也映照了後文的「晚」字,因為黃昏時分才是造飯時間。如《唐三體詩評》里這樣說道:「『白雲』即是炊煙,已起『晚』字;『白』『紅』二字,又相映發。『有人家』三字下反接『停車』,『愛』字方有力。」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停下車來,是因為深愛眼前這深秋山林晚景,那楓葉被秋霜染過,比二月春花還要紅艷美麗。詩人不舍的楓林,是心底最愛的一道風景,「停車」承上啟下地銜接了上下句,時光也從下午轉入到了傍晚,最後一句更是本詩「詩眼」,人皆愛江南春色的生機勃發,而此時此刻的秋日晚景在前,就該感到衰敗傷感?看這楓葉之美猶勝春花,在這樣清幽安寧的山間,不是更顯紅火熱鬧、振奮人心嗎?詩人「不以物喜」的精神魅力,和漫山比春景還要爛漫美好的楓林融為一體,千載之下鼓舞著人心,讓這篇傳世佳作歷久彌新。

《唐人絕句精華》書里提到:「讀此可見詩人高懷逸致。霜葉勝花,常人所不易道出者。一經詩人道出,便留誦千口矣。」的確,詩人高情雲渺,非常人心致,妙筆揮就,便是一首千古絕唱。


《山行》的全詩如下: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詩的大意是:

深秋時節,登上遠處的山,石子鋪成的山路傾斜地直至山頂,潔白的雲層深處藏有人家。停下正在行駛的馬車,因為喜愛這傍晚的楓林景色,經霜的楓葉比二月的紅花還要鮮艷明麗。

詩意賞析:

  • 「遠上寒山石徑斜「,」寒山「指深秋時節的山;」石徑「:用石塊鋪成的山路。深秋時節,接近隆冬,所以不免有些寒冷。詩人登上遠處的山,只見山路由石子鋪成,歪歪斜斜地直到山頂。

  • 「白雲深處有人家「,」白雲深處「點出了山的高度,直插雲霄。放眼望去,只見層層白雲的深處藏有人家,既然如此,首句的」石徑「也就好理解了,它是白雲深處的人家所鋪成,是用於上山下山的道路。白色的雲環繞在青色的山四周,既寫出了山之高,又構成了一幅白雲繚繞青山的有色畫面。

  • 「停車坐愛楓林晚「,」坐「是因為,由於之意。詩人停下車,不再前行,也無心攀登高山上的石徑,更無意去拜訪白雲深處的人家,是因為獨愛這傍晚時分的楓樹林,看來楓樹林對詩人的吸引力非比尋常一般的景色。
  • 「霜葉紅於二月花「,「霜葉」指經霜之後的紅色楓樹葉,「於」:比。第三句寫到,詩人因傍晚的楓樹林而停車駐足,那麼駐足的具體原因是什麼呢?最後一句給出了答案,深秋的楓葉比二月的花還要紅,還要鮮艷,原來詩人愛的是楓樹葉,讀者看到這裡也就恍然大悟了。


《山行》展示的是一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不同的是:杜牧沒有象一般文人那樣傷秋,而是盡情地歌頌秋美。所以,《山行》是一首秋的讚歌。

首句「遠上寒山石徑斜」,彎彎的小路,蜿蜒向山頭,寫高而緩的山勢。「白雲深處有人家",白雲飄浮的地方,山高卻有人居住。雲外有山,山高人居,景色別樣啊!「停車坐愛楓林晚」,此處一轉,白雲人家未讓詩人動心,而楓林晚景卻讓他喜情難抑。為什麼呢?接著引出下句「霜葉紅於二月花"。夕暉下楓林如染,比二月春花還火紅。詩人感受和抒發的是:秋天和春天一樣的蓬勃的生命力。

《山行》的創作手法獨特,前三句是賓,第四句才是主,是全詩的中心。山路.人家.白雲.紅葉,這些畫面都是為中心鋪墊和烘托的。而第三句則兼有敘事.抒情的妙用,由此詩人也就成了景色的一部分。

杜牧的寫景抒情小詩,清麗生動,此詩即可見一斑。


被後人稱作「小杜」的杜牧,是晚唐時與李商隱齊名的大家。晚唐詩人面對國力衰退、政治腐敗,大都透露出頹廢氣息和悲涼的情懷。

可杜牧卻與眾不同,他的詩表現出一種健朗俊爽的風格,尤其是他的詠史詩鮮明地展現了他的這一風格。「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這就是杜牧寫詩的特點。

在這首千古名篇《山行》中,我們亦可以看出杜牧的豪情。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

此二句描繪深秋的山林景緻:遠遠地望去在寒山之上,有一條石頭的小路彎彎曲曲地由山下一直深入到山的深處去。在那白雲升起的地方,是住有人家的。

這兩句詩里「遠」字用得精妙凝練,既可指來路之遙,也可指山之高遠。「寒」字則點明了寒秋季節,有蕭瑟之感。

「斜」字有曲徑通幽、峰迴路轉之妙。給了我們一種縱深感,正因為有歪斜之徑,才不至於將美景一覽無餘,才會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楓葉。

第二句中的「白雲」已是很美的意象,而一個「生」字更賦予了它飄渺不定的動態。「白雲生處」,不僅給空曠的山野帶來生機與活力,更表達了詩人超然脫俗的胸懷。詩人置身深山,但見白雲飄飄、霧氣縈繞,翩翩然獨立於世之感油然而生。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我之所以這麼晚了還不回家,反而把車停在山路上,那是因為我愛這一片如火的楓林啊!我看到在這深秋季節里綻放的楓葉,霜愈重色愈濃,紅得比早春二月的花還要紅。

這兩句詩中,一個「停」字耐人尋味。前二句描寫行路匆匆,在此的「停」字吸引了目光,有停頓也有強調的意思。「晚」照應「寒」字,實寫時間,虛寫夕陽。

此二句中的二月花、夕陽都很艷麗,屬暖色調。與前二句的寒山、石徑、白雲等冷色調意象對比鮮明,突出了原已十分鮮麗明亮的楓葉加上夕陽紅霞的渲染後更加紅艷的美。

「霜葉紅於二月花」是這首詩中最動人的一句。再現如畫秋色的同時,對詩意有新的拓展,賦予了秋色頑強的生命力。詩人表面上在比較紅葉與紅花的顏色,實際上是在比較秋意與春意,比較對秋天和春天的情感。詩人認為楓葉的深秋之紅比早春的二月更讓人感覺到意氣風發。

這與劉禹錫的《秋詞》「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橫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有異曲同工之妙。一個是說秋日裡的詩情在碧霄,一個說秋日裡的詩情在楓葉,都突出了秋日勝春朝的這樣一個主旨。

詩人從層林盡染、夕陽西下之中感受到的不是「夕陽西下」而是振奮,充分體現了其豁達的胸襟。同時,楓葉沒有同春花爭艷,卻在霜里斗妍,又顯現了一種勇敢和堅毅的精神。

杜牧將美景與哲思相互交融,於悠閑舒適中寄寓情致高遠之氣,使該詩的內蘊更加沉厚,更值得玩味,從而在主題上完成了對前人的升華和超越,故此詩成為千古名篇。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活動參與方式:私信回復「福利」或點擊閱讀原文即可免費領取。限時福利,先到先得哦~


感謝邀請,關於《山行》這首詩,我不想再過多分析了,因為,第一,這首詩在我們小學課本就有,我們上小學都學過。第二,好多悟空問答的朋友已經分析的非常好了。我現在,只想說說杜牧這個人。

小杜這個人挺有意思,比他前輩老杜洒脫的多!首先,說說他的出身,這哥們兒絕對是官後代,遠的不說,從他爺爺算起,至少是官三代,他爺爺杜佑可是個大官,應該是個正國級幹部——宰相、歧國公。他爸官不太大,但也應該是副局正處了。小杜從小生活中這樣的家庭,可想而知,整天花天酒地,出入娛樂場所是沒得說了,但是,小杜可和現在的某些官後代、富後代又不一樣,這哥們兒真有才華,也有些政治抱負,年紀輕輕就寫出了《阿房宮賦》、《感懷詩》,也因此中了進士,當了官。但是小杜就是小杜,性格散漫慣了,覺得在首都當官約束太多,不自由,又想起曾經在湖州看上的一個姑娘,答應人家10年內就會到湖州當官,娶人家。所以,一直想念著湖州,想念著這位女孩子。可杜牧官職較低,不能提出調任湖州的請求,直到他哥們兒周墀出任宰相,於是,小杜連寫了三封信,請求出任湖州刺史,但這時已經過去了14年,那女孩都成了孩她媽了。小杜還為著這件傷心事,杜牧寫下了《嘆花》,看來小杜這人還不錯,是個說話算數的人。

可以說,小杜既有超人才華,又能花天酒地,既能積極入世,有政治抱負,又可洒脫逍遙(對了,小杜同志還喜歡道教),我個人比較喜歡他??,不像老杜那麼苦,雖然也寫過《飲中八仙歌》這樣豪放的詩,和《登高》《望岳》這樣寫景的詩,但老杜的詩還是以憂國憂民的為多,不是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就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盡歡顏」??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非常著名的一首七絕。主要描寫和讚美秋色。
  • 起句「遠上寒山石徑斜」,由下而上,一條石徑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滿詩意的秋山。「寒」字點明深秋時節,「遠」字寫出山路的綿長;「斜」字照應句首的「遠」字。整句寫出,讓人彷彿看到了高山,但由於坡度較緩,故可乘車遊覽(為第三句埋下伏筆)。

  • 承句「白雲生處有人家」,描寫詩人所看到的遠處風光。「有人家」三字讓人聯想到炊煙裊裊,雞鳴犬吠,從而感到深山充滿生活氣息。「有人家」還回照應了上句中的「石徑」,說明石徑是山民上山的通道。

  • 轉句「停車坐愛楓林晚」,因為夕陽下的楓林太迷人了,所以詩人特地停車觀賞。此處的「坐」字,不是坐下來,而是「因為」。這句中的「晚」字,相當有韻味:不僅可以用來點明觀景的時間(前兩句是白天后兩句則是傍晚),也表明只有傍晚才能有絢麗的晚霞和紅艷的楓葉互相輝映的美景,同時還說明詩人流連忘返,到了傍晚,也捨不得離去。

  • 結句「霜葉紅於二月花」,是全詩的詩眼,前三句的描寫都是在為這句鋪墊和烘托。詩人用「紅於」而不用「紅如」,說明詩人眼裡,秋葉比春花更好,不僅色彩鮮艷,而且能耐寒,經得起風霜考驗。

全詩構思新穎,布局精巧,於蕭瑟秋風中攝取絢麗秋色,有點「秋日勝春朝」的意味,令人賞心悅目,精神煥發,給人以啟迪和鼓舞。


問題:唐詩千古名篇杜牧《山行》怎樣賞析?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這首詩的釋義大家都清楚,需要注意的是幾個可能會疏忽的地方,我依次講一下自己的認識。未必準確,歡迎指正。

一、第一句 是誰「遠上」

遠上寒山石徑斜,這首詩第一個問題是,首句的主語是誰?遠上寒山石徑斜,是誰遠上呢?

看上去似乎是省略了主語「我」,有的注釋中解釋是 :詩人自己遠上寒山看到石徑斜。不過第三句又有「停車坐愛楓林晚」,那麼詩人不是上山了嗎?難道是坐著車上的山嗎?似乎又講不通。

遠上寒山石徑斜,這一句應該是主語後置,主語是石徑,是石徑遠上寒山,而且看上去彎彎曲曲,這是比較複雜的詩家語的句法。

這種句法有一點類似杜甫秋興八首中第四首的第三聯:

直北關山金鼓振,征西車馬羽書遲。

望九華山(唐·盧嗣立)第二聯也類似:

不遇陰霾孤岫隱,正當寒日眾峰呈。

和白居易的《潯陽春三首 》 的主語用法完全一樣,主語是香騎和鈿車。

金谷蹋花香騎入,曲江碾草鈿車行。

踏花的是香騎,碾草的是鈿車,遠上寒山的是石徑。

二、第二句 深處還是生處

白雲生處有人家,第二句是寫的詩人遠望,看到石徑彎曲遠上消失的盡頭,是白雲生處隱約的人家。

古詩詞傳到今天經常有不同的版本, 是「深」還是「生」字存在爭議。

清乾隆《四庫全書》收入的兩種版本都有,例如明高棅編《唐詩品彙》和《御定全唐詩》作「白雲深處有人家」,而宋洪邁編《萬首唐人絕句》作「白雲生處有人家」。

有些課本中本詩也從原來的「白雲深處有人家」修改為現在的「白雲生處有人家」,並於注釋處說明「『生處』一作『深處』」 。94年版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作「白雲深處有人家」。

三、第三句 何為坐愛

停車坐愛楓林晚,這句詩需要說的是「坐愛」二字,這裡不能望文生義,「坐」字解釋為「因為、由於」。

宋朝的梅堯臣《夏日晚霽與崔子登周襄故城》尾聯也用的坐愛,是用一個意思:

雨腳收不盡,斜陽半古城。獨攜幽客步,閑閱老農耕。

寶氣無人發,陰蟲入夜鳴。余非避喧者,坐愛遠風清。

結語

這首詩的三個問題,是我們閱讀古詩詞常常遇見的問題。首先,詩家語的句法多變,即使是同樣句法結構的句子,主謂賓的位置也未必相同,更不能用散文句法來解釋古詩的句法。

其次,版本的不同是常見現象,例如李白的靜夜思就有很多版本,有時候不同版本會有不同的意思。

再次,古詩中的詞語於今天詞語的意義會有不同,不能簡單的望文生義。還有很多的字,讀音於今天不同,例如:斜,這個字與花、家同在古語「下平六麻」,可見韻母一定是a。

@老街味道


先說點基本情況吧,杜牧,字牧之。是唐朝文宗二年的進士。後舉賢良方正,官中書舍人。杜牧一生,勤於寫作造詣很深,傳世有樊川文藉。前人將杜牧與李商隱並稱為小李杜(李白,杜甫)可見評價不低。下面進入主題看他這首詩《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詩寫的通俗易懂,樸實簡約。其大意是:在深秋的一天,我沿著霜葉鋪就的小徑,登上略嫌寒冷的山丘。抬眼望去在悠悠的白雲下,有幾戶散落的人家。在這麼美好的風光中,我突然看見滿山的楓林紅葉似火,忍不住停下車來仔細觀瞧,啊,多麼美麗的紅葉呀,正是經過嚴霜的摧打,才比二月的春花開的更加鮮艷。這首詩經過起,承,轉,合把詩人的詩心落在了末句。此時的詩人,當己遲暮,如何渡過一生的晚年,也必在考慮之中,看到了凌霜傲雪不久飄落的紅葉,給了自己巨大的啟發,春蠶到死絲方盡,臘炬成灰淚始干。是呀,古來英雄壯士不怕一死,只怕舉事無成。最後以曹詩兩句結尾。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己。總之《山行》一詩,不但娛目,還真是一首勵志詩呢。本文完。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