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与茶器原本就是密不可分的,像一对彼此信任的朋友。

武夷山的茶无意中造就了拥有两座龙窑的遇林亭。

这座被确认为宋代的古窑址,在绿阴深处沿著山势婉转起伏的屋脊鳞次栉比,长近百余米,这种头下尾上的陶窑的确有龙一样的矫健,像是一条时光的隧道,你能从中听到岁月的回音。

图源网路

沉睡千年的宋代古窑(典史)

南宋时闽北一带窑场林立,除了自北宋即享有盛名的建阳水吉镇的建窑外,泰宁、建宁、武夷山等地均烧造黑釉瓷器,形成一个庞大的窑系。

其中擅长烧制黑釉,并以描金绘图为装饰手法的,则是坐落于武夷山中的遇林亭窑。

二号窑炉

「遇林」二字的由来

1999年12月武夷山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遇林亭窑址」就是其重要内容之一,可以说「遇亭窑址」已是世界级的古窑址了。

当时窑址所在地为星村——崇安的官道所贯穿,为方便行人,当地善人捐资搭盖有一风雨亭。

约九百年前,就在这风雨亭中发生了一件事,影响了这周围几百年。

遇林亭

相传在北宋末年,中原大地兵燹四起,民不聊 生,百姓纷纷向南逃难,有一天北方某个大名窑的烧窑师傅林某携家小逃难路过此地,逢天下大雨在风雨亭中歇息,偶遇两位林姓同宗:一为建州水吉窑制陶师傅因找寻瓷土原料到此;一为当地人系风雨亭四周山场所有者。

因言及此地山形宜窑,山—上松柴、瓷上等原材料充足,且交通便利,如能造窑烧瓷,包管赢利丰厚。

三人越说越投机,最后决定三人合伙在此地营造窑场。

一人出场地及心场,一人负责制坯技术,一人专责造窑烧制。

由于各方面条件得天独厚,加上三人齐心协力,第一窑试烧便获成功,打出了品牌,窑场越来越火,生意越来越旺,为纪念三人的偶遇,便将初次相聚的风雨亭命名为「遇林亭」。

现遇林亭遗址

从此窑因亭名,产品销往四方,声名远播。

时间长了,遇林亭不但成了窑场的名字,也就自然的成了地名,一直叫到现在。

独一无二的遇林窑茶盏

建窑黑釉兔毫盏在北宋一举成名,带动了周边的窑场也大量生产黑釉盏。

但是,由于建窑所在地区瓷土、釉料成分特殊,使得黑釉兔毫盏几乎成为建窑的专利产品,周边其他窑口均未能做出能与之媲美的兔毫盏,因此这些窑口的窑工们则另辟蹊径,想方设法创造出富有自身特色的产品。

遇林亭窑黑釉描金盏就是这种技术传承与技术革新的结果:既然无法使得黑釉自然产生兔毫丝,何不人为地采用描绘形式来制作类似的兔毫丝盏?

现代工艺的兔毫盏

所谓黑釉金彩茶盏就是在茶盏中描绘有金色图案和铸有铭文的黑釉盏。

黑釉金彩茶盏中有的题有「寿山福海、金玉满堂」等文字,有的饰有凤凰、花卉、山水、武夷山风光等图案,明暗相衬,尤显精美。

黑釉瓷盏胎骨实坚厚硬,叩之有金属声,俗称「铁胎」。器型多口大底小,腹下内收,斜腹、矮圈足。

主要器型有敞口、撇口、敛口和束口四大类。

描金彩绘的黑釉盏在国内传世品中仅有3件,且多年前均已流散到境外去了,其中一件被日本收藏。

1994年秋在日本茶道资料馆与MOA美术馆举办了「唐物天目——福建省建窑出土天目与日本的传世天目特别展」,金彩文字天目被正式确定为崇安(武夷山市)星村窑(遇林亭窑)产品。

金彩文字天目

1998年,我国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申报《世界遗产公约自然·文化遗产: 中国武夷山》时,在所撰的申报文本中选录了遇林亭宋代窑址出土的建盏「兔毫盏」图片,深受专家的赞叹。

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日本人加藤四朗慕名来建窑学习黑釉瓷的制作工艺,回国后进行仿造(日本称为天目),他因此被日本人尊为「瓷器之祖」。

遇林亭窑唯一传承人 杨义东作品:撇口黑釉描金盏

穿越时空的古窑遗址(结构)

现在的遇林亭窑址景点,即是在发掘的3317.5平方米的地点,为更好地保护发掘现场,在中国建筑技术研究院的精心规划下,由景区管理委员全投资六百余万元建成的,它主要由三大区域组成:

①陈列服务管理区,有博物馆及管理机构:

②遗址保护区,分为作坊区与窑炉区:③旅游区(古遇林亭修复),设有茶座、陶艺吧。

该项目的建设得到了国家文物局保护司杨志军司长的高度赞赏,称其为目前全国保护第一的古窑址。

那一片山岗及其环抱中的谷地,就是遇林亭窑址的核心区,即抢救性发掘的那部分。

遇林亭窑址

遇林亭窑是目前发掘出的,保存最完整的宋代古窑址之一。

窑址坐落于武夷山莲花峰西北面,窑址总面积16万平方米,在长二千米,宽八百米的范围内,依山建有9座龙窑(对外开放可见的只有两处)。

一号窑址长75.2米,宽约2米,属半地穴式平焰斜—面龙窑,它顺著山坡建造,烧窑时就象一条俯冲的「火龙」,故名「龙窑」,也似一条向下爬行的蛇或蜈蚣,又称为「蛇窑」、「蜈蚣窑」。专烧制黑釉、青釉瓷,一次能烧出5万多件瓷器。

二号龙窑长达113米,建造于1号窑炉对面的山坡上,是迄今全国已发现最长的龙窑中之一 (1990年发掘建阳永吉建窑,长135.6米)。

主要烧制黑釉瓷器,专家保守估计,每窑烧造的瓷器应在8至9万件之间,是精(瓷)粗(瓷)兼备,黑(釉)青(釉)并烧的窑口,产品除少量盘、碟、罐外,主要烧造黑釉茶盏。

老窑大都依山而建,利用自然地热形成倾斜角,倾斜角越大,自然抽力越大,火焰流速越快,一般应根据烧制:需要选择合适的倾斜角。

一号窑址的倾斜角为10度左右,二号窑约为12度左右。

2006年由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窑址博物馆

窑址博物馆建在窑址左侧,博物馆中的展品丰富,内容多,馆内用照片、图像、壁画、雕塑和实物展示了遇林亭的地理环境、窑址分布、茶艺欣赏和当年烧制成品的情况。

图源网路

遇林亭窑址博物馆分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是"沉寂的窑场",用各种照片、图象、壁画反映了遇林亭窑址的地理环境、窑址分布、周边景致辞等总体状况;

第二部分是"考古揭秘",介绍了发掘古窑址的前后过程;

第三部分是「茶艺明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展示了中国茶文化的深厚低蕴,著重介绍了武夷山「茶道」直接相关的历史记载、诗文典故等,有宋一代的著名诗人、词人基本上都有吟咏到建茶、黑盏。

博物馆内的宋代饮茶图
馆内展品

建茶、黑盏,由于朝野的兴趣,文人的渲扬,在宋代即已声名播,日本、朝鲜、东南亚等受汉文化影响的国家和地区亦步亦趋,同行一时,建茶、黑盏的生产亦达鼎盛时期。

Tips:

遇林亭博物馆很小,但内容还是比较丰富,未开发,不需门票,周六周日不开放,周一至周五也不一定开放,看缘分和运气。

偷得浮生半日闲(游玩)

经常去白云寺就会顺便去遇林亭,一是为了去永生泉打水,二就是为偷得浮生半日闲了。

路途上的惊喜:永生泉

自白云寺下来,顺著路继续向前开,可以去遇林亭窑址看看,去遇林亭的路上,还会经过永生泉。

永生泉是武夷山最知名的泉水,没有之一。

位于高星公路遇林亭窑址附近的坡顶旁,离闻名远近的遇林窑址、莲花锋不远。汲泉者络绎不绝,泉水甘洌清甜,泡武夷茶绝佳,且久存不败。

车向著遇林亭方向开,永生泉在路右手边,路过就顺便打上几桶回去,听说喝了可得永生,不晓得我喝了这么久会不会比常人要多活几年。

正片:愿有人与你立黄昏,有人问你茶可温

遇林亭曾经吞吐著华夏龙窑的风云,铸造了惊动世界的宋代陶瓷的辉煌。

更加难得的是,虽然历经了八个世纪的沧桑,「遇林亭宋代窑址」却能奇迹般地保存下来。

在遇林亭宋代窑址博物馆里徜徉,仿佛又回到了古老时空的怀抱。

图源网路
图源网路
图源网路

流连在「遇林亭」的宋井、宋桥、陶坊和窑炉之间,亲历著先祖的足迹,目睹著精湛的技艺,尽情地凭吊东方文明的创造者。

现遇林亭山坡上残留的盏托碎片

殿前小桥流水,殿侧的两座炉窑的护棚宛若两条依山腾起的游龙,又如两条登山幽游用的回廊。

馆区的林木、草坪、小塘、古井、宋桥、曲径与殿堂、长廊构成一座古典的园林。

偶尔也会带上一套茶具,在这山水相间的亭子里,泡一壶好茶,打发一整个上午的空闲时间。

一杯茶,一处好景,成全自己和生活。

路线指导:探寻千年古窑

温馨提示:遇林亭暂无公交直达,需要包车或自驾过去,稍略麻烦,如果住在一缕阳光或者它的3号站三秋墅美学馆,也可以让帅气热情的小白送过去,爬完白云寺观日赏云海,再去遇林亭,小白哥哥一路陪同,加上地图指引,简直完美!

目前为止,遇林亭是不收门票的,博物馆是周一到周五开放(有时候它也不开,看缘分),周末按道理是不开放的。我经常是周六去的,它都开了,有其他客人周末去,没开,可能因为我是小仙女,听说我要来专门为我开的~

待到春风吹起,我抗花去看你(美图)

遇林亭的是蛰伏的龙,已经不再有追逐的慌张。

这里是生命之始,也是生命之终,成为一种富有深意的图腾,被阅读、被观赏、被追思。

此刻的遇林亭,一切安静到极致,空气似乎都没有一些儿震荡,你甚至能听见自己的心跳,忽然发觉,人好像只有在静谧里才感知到自己。

说来也是,沉静就是一种蕴藏,带著岁月的厚度,不管这个世界将如何置放。

行走的岁月静好,苍青的天空古老。

溪水一旁住两间房,拥几册书有些余粮,青山倏冥山雨袭来。

这个季节的诗是满座顽云拨不开,也是白水跳珠乱入船。

从世界的大河大山,渡入乡野;从茶叶到民宿的一个个点落成,到在地文化的挖掘

我在这里,有风吹过、有花开过、有人来过。

我看到秋风吹起来,我看到花儿都落了,我看到月光覆流水,我将所有故事都藏在民居风情里。

图源网路
图源网路
图源网路
图源网路

原创攻略,笔者小妖,首发于马蜂窝攻略版块,可以转载,请注明出处和原文链接即可(摘抄也是一样,请注明出处)。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路(已备注),侵删;未标注为原创拍摄,使用请联系笔者。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