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與茶器原本就是密不可分的,像一對彼此信任的朋友。

武夷山的茶無意中造就了擁有兩座龍窯的遇林亭。

這座被確認為宋代的古窯址,在綠陰深處沿著山勢婉轉起伏的屋脊鱗次櫛比,長近百餘米,這種頭下尾上的陶窯的確有龍一樣的矯健,像是一條時光的隧道,你能從中聽到歲月的迴音。

圖源網路

沉睡千年的宋代古窯(典史)

南宋時閩北一帶窯場林立,除了自北宋即享有盛名的建陽水吉鎮的建窯外,泰寧、建寧、武夷山等地均燒造黑釉瓷器,形成一個龐大的窯系。

其中擅長燒制黑釉,並以描金繪圖為裝飾手法的,則是坐落於武夷山中的遇林亭窯。

二號窯爐

「遇林」二字的由來

1999年12月武夷山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名錄,「遇林亭窯址」就是其重要內容之一,可以說「遇亭窯址」已是世界級的古窯址了。

當時窯址所在地為星村——崇安的官道所貫穿,為方便行人,當地善人捐資搭蓋有一風雨亭。

約九百年前,就在這風雨亭中發生了一件事,影響了這周圍幾百年。

遇林亭

相傳在北宋末年,中原大地兵燹四起,民不聊 生,百姓紛紛向南逃難,有一天北方某個大名窯的燒窯師傅林某攜家小逃難路過此地,逢天下大雨在風雨亭中歇息,偶遇兩位林姓同宗:一為建州水吉窯製陶師傅因找尋瓷土原料到此;一為當地人系風雨亭四周山場所有者。

因言及此地山形宜窯,山—上松柴、瓷上等原材料充足,且交通便利,如能造窯燒瓷,包管贏利豐厚。

三人越說越投機,最後決定三人合夥在此地營造窯場。

一人出場地及心場,一人負責製坯技術,一人專責造窯燒制。

由於各方面條件得天獨厚,加上三人齊心協力,第一窯試燒便獲成功,打出了品牌,窯場越來越火,生意越來越旺,為紀念三人的偶遇,便將初次相聚的風雨亭命名為「遇林亭」。

現遇林亭遺址

從此窯因亭名,產品銷往四方,聲名遠播。

時間長了,遇林亭不但成了窯場的名字,也就自然的成了地名,一直叫到現在。

獨一無二的遇林窯茶盞

建窯黑釉兔毫盞在北宋一舉成名,帶動了周邊的窯場也大量生產黑釉盞。

但是,由於建窯所在地區瓷土、釉料成分特殊,使得黑釉兔毫盞幾乎成為建窯的專利產品,周邊其他窯口均未能做出能與之媲美的兔毫盞,因此這些窯口的窯工們則另闢蹊徑,想方設法創造出富有自身特色的產品。

遇林亭窯黑釉描金盞就是這種技術傳承與技術革新的結果:既然無法使得黑釉自然產生兔毫絲,何不人為地採用描繪形式來製作類似的兔毫絲盞?

現代工藝的兔毫盞

所謂黑釉金彩茶盞就是在茶盞中描繪有金色圖案和鑄有銘文的黑釉盞。

黑釉金彩茶盞中有的題有「壽山福海、金玉滿堂」等文字,有的飾有鳳凰、花卉、山水、武夷山風光等圖案,明暗相襯,尤顯精美。

黑釉瓷盞胎骨實堅厚硬,叩之有金屬聲,俗稱「鐵胎」。器型多口大底小,腹下內收,斜腹、矮圈足。

主要器型有敞口、撇口、斂口和束口四大類。

描金彩繪的黑釉盞在國內傳世品中僅有3件,且多年前均已流散到境外去了,其中一件被日本收藏。

1994年秋在日本茶道資料館與MOA美術館舉辦了「唐物天目——福建省建窯出土天目與日本的傳世天目特別展」,金彩文字天目被正式確定為崇安(武夷山市)星村窯(遇林亭窯)產品。

金彩文字天目

1998年,我國向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申報《世界遺產公約自然·文化遺產: 中國武夷山》時,在所撰的申報文本中選錄了遇林亭宋代窯址出土的建盞「兔毫盞」圖片,深受專家的讚歎。

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日本人加藤四朗慕名來建窯學習黑釉瓷的製作工藝,回國後進行仿造(日本稱為天目),他因此被日本人尊為「瓷器之祖」。

遇林亭窯唯一傳承人 楊義東作品:撇口黑釉描金盞

穿越時空的古窯遺址(結構)

現在的遇林亭窯址景點,即是在發掘的3317.5平方米的地點,為更好地保護髮掘現場,在中國建築技術研究院的精心規劃下,由景區管理委員全投資六百餘萬元建成的,它主要由三大區域組成:

①陳列服務管理區,有博物館及管理機構:

②遺址保護區,分為作坊區與窯爐區:③旅遊區(古遇林亭修復),設有茶座、陶藝吧。

該項目的建設得到了國家文物局保護司楊志軍司長的高度讚賞,稱其為目前全國保護第一的古窯址。

那一片山崗及其環抱中的谷地,就是遇林亭窯址的核心區,即搶救性發掘的那部分。

遇林亭窯址

遇林亭窯是目前發掘出的,保存最完整的宋代古窯址之一。

窯址坐落於武夷山蓮花峯西北面,窯址總面積16萬平方米,在長二千米,寬八百米的範圍內,依山建有9座龍窯(對外開放可見的只有兩處)。

一號窯址長75.2米,寬約2米,屬半地穴式平焰斜—面龍窯,它順著山坡建造,燒窯時就象一條俯衝的「火龍」,故名「龍窯」,也似一條向下爬行的蛇或蜈蚣,又稱為「蛇窯」、「蜈蚣窯」。專燒制黑釉、青釉瓷,一次能燒出5萬多件瓷器。

二號龍窯長達113米,建造於1號窯爐對面的山坡上,是迄今全國已發現最長的龍窯中之一 (1990年發掘建陽永吉建窯,長135.6米)。

主要燒制黑釉瓷器,專家保守估計,每窯燒造的瓷器應在8至9萬件之間,是精(瓷)粗(瓷)兼備,黑(釉)青(釉)並燒的窯口,產品除少量盤、碟、罐外,主要燒造黑釉茶盞。

老窯大都依山而建,利用自然地熱形成傾斜角,傾斜角越大,自然抽力越大,火焰流速越快,一般應根據燒制:需要選擇合適的傾斜角。

一號窯址的傾斜角為10度左右,二號窯約為12度左右。

2006年由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窯址博物館

窯址博物館建在窯址左側,博物館中的展品豐富,內容多,館內用照片、圖像、壁畫、雕塑和實物展示了遇林亭的地理環境、窯址分佈、茶藝欣賞和當年燒製成品的情況。

圖源網路

遇林亭窯址博物館分三部分內容:

第一部分是"沉寂的窯場",用各種照片、圖象、壁畫反映了遇林亭窯址的地理環境、窯址分佈、周邊景緻辭等總體狀況;

第二部分是"考古揭祕",介紹了發掘古窯址的前後過程;

第三部分是「茶藝明珠」從歷史發展的角度展示了中國茶文化的深厚低蘊,著重介紹了武夷山「茶道」直接相關的歷史記載、詩文典故等,有宋一代的著名詩人、詞人基本上都有吟詠到建茶、黑盞。

博物館內的宋代飲茶圖
館內展品

建茶、黑盞,由於朝野的興趣,文人的渲揚,在宋代即已聲名播,日本、朝鮮、東南亞等受漢文化影響的國家和地區亦步亦趨,同行一時,建茶、黑盞的生產亦達鼎盛時期。

Tips:

遇林亭博物館很小,但內容還是比較豐富,未開發,不需門票,週六週日不開放,週一至週五也不一定開放,看緣分和運氣。

偷得浮生半日閑(遊玩)

經常去白雲寺就會順便去遇林亭,一是為了去永生泉打水,二就是為偷得浮生半日閑了。

路途上的驚喜:永生泉

自白雲寺下來,順著路繼續向前開,可以去遇林亭窯址看看,去遇林亭的路上,還會經過永生泉。

永生泉是武夷山最知名的泉水,沒有之一。

位於高星公路遇林亭窯址附近的坡頂旁,離聞名遠近的遇林窯址、蓮花鋒不遠。汲泉者絡繹不絕,泉水甘洌清甜,泡武夷茶絕佳,且久存不敗。

車向著遇林亭方向開,永生泉在路右手邊,路過就順便打上幾桶回去,聽說喝了可得永生,不曉得我喝了這麼久會不會比常人要多活幾年。

正片:願有人與你立黃昏,有人問你茶可溫

遇林亭曾經吞吐著華夏龍窯的風雲,鑄造了驚動世界的宋代陶瓷的輝煌。

更加難得的是,雖然歷經了八個世紀的滄桑,「遇林亭宋代窯址」卻能奇蹟般地保存下來。

在遇林亭宋代窯址博物館裡徜徉,彷彿又回到了古老時空的懷抱。

圖源網路
圖源網路
圖源網路

流連在「遇林亭」的宋井、宋橋、陶坊和窯爐之間,親歷著先祖的足跡,目睹著精湛的技藝,盡情地憑弔東方文明的創造者。

現遇林亭山坡上殘留的盞託碎片

殿前小橋流水,殿側的兩座爐窯的護棚宛若兩條依山騰起的遊龍,又如兩條登山幽遊用的迴廊。

館區的林木、草坪、小塘、古井、宋橋、曲徑與殿堂、長廊構成一座古典的園林。

偶爾也會帶上一套茶具,在這山水相間的亭子裏,泡一壺好茶,打發一整個上午的空閑時間。

一杯茶,一處好景,成全自己和生活。

路線指導:探尋千年古窯

溫馨提示:遇林亭暫無公交直達,需要包車或自駕過去,稍略麻煩,如果住在一縷陽光或者它的3號站三秋墅美學館,也可以讓帥氣熱情的小白送過去,爬完白雲寺觀日賞雲海,再去遇林亭,小白哥哥一路陪同,加上地圖指引,簡直完美!

目前為止,遇林亭是不收門票的,博物館是週一到週五開放(有時候它也不開,看緣分),週末按道理是不開放的。我經常是週六去的,它都開了,有其他客人週末去,沒開,可能因為我是小仙女,聽說我要來專門為我開的~

待到春風吹起,我抗花去看你(美圖)

遇林亭的是蟄伏的龍,已經不再有追逐的慌張。

這裡是生命之始,也是生命之終,成為一種富有深意的圖騰,被閱讀、被觀賞、被追思。

此刻的遇林亭,一切安靜到極致,空氣似乎都沒有一些兒震蕩,你甚至能聽見自己的心跳,忽然發覺,人好像只有在靜謐裏才感知到自己。

說來也是,沉靜就是一種蘊藏,帶著歲月的厚度,不管這個世界將如何置放。

行走的歲月靜好,蒼青的天空古老。

溪水一旁住兩間房,擁幾冊書有些餘糧,青山倏冥山雨襲來。

這個季節的詩是滿座頑雲撥不開,也是白水跳珠亂入船。

從世界的大河大山,渡入鄉野;從茶葉到民宿的一個個點落成,到在地文化的挖掘

我在這裡,有風吹過、有花開過、有人來過。

我看到秋風吹起來,我看到花兒都落了,我看到月光覆流水,我將所有故事都藏在民居風情裏。

圖源網路
圖源網路
圖源網路
圖源網路

原創攻略,筆者小妖,首發於馬蜂窩攻略版塊,可以轉載,請註明出處和原文鏈接即可(摘抄也是一樣,請註明出處)。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已備註),侵刪;未標註為原創拍攝,使用請聯繫筆者。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