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北京交通監管部門發佈了首份關於北京擁有牌照的自動駕駛汽車報告。雖然該報告沒有詳細說明道路測試的條件狀況——比如說自動駕駛行駛多少里程需要人類幹預一次——但該報告數據爲公衆提早瞥見該領域的進展提供了一個獨特窗口。

  2018年北京自動駕駛測試總里程爲15.36萬公里

  報告顯示,2018年,在中國北京,8家公司旗下的無人駕駛車隊共行駛了15.36萬公里,其中搜索引擎巨頭百度的無人車隊在測試里程方面遙遙領先。

  去年,百度在北京錄得了近14萬公里測試里程,約佔北京八家獲得牌照交通公司自動駕駛總里程的91%。百度的領先地位與其全力以赴開發人工智能的承諾密切相關。

  當談到人工智能在移動出行領域的應用時,百度沒有製造硬件,而是運行一個名爲Apollo(阿波羅)的開放平臺,允許第三方開發人員使用它的自動駕駛技術。

  據最新統計,阿波羅已與135家汽車製造商、零部件供應商和其他汽車盟友聯手。它的合作伙伴包括國際汽車製造商沃爾沃和福特,以及本土電動汽車初創企業拜騰和蔚來。

  百度也是第一個在北京獲得一批測試L3牌照的自動駕駛汽車。同時北京也是中國第一個允許進行此類道路測試的城市。目前,無人駕駛汽車正在中國10多個城市進行測試,其中包括一線城市北京和上海,以及規模較小的城市二線中心,如長沙。

  據悉百度正與長沙市政府合作,在今年年底前將100輛無人駕駛出租車引入長沙市。預計2019年下半年,普通市民即可有機會在長沙打到無人駕駛出租車。

  在2018年自動駕駛測試里程中排名第二的是小馬智行,里程數爲10132.9公里,遠遠落後於百度。不過這家僅“三歲”的初創企業吸引了大量投資者的資金,部分原因可能要歸結於其創始人彭軍及樓天城的個人魅力。彭軍曾在其老東家百度自動駕駛部門擔任首席設計師,樓天城則爲圖靈獎唯一華人得主姚期智院士的得意門生,同時還斬獲了無數國際大獎,被譽爲“中國編程第一人”。

  小馬智行還將紅杉資本列爲種子投資者之一,在去年7月融資1.02億美元后,估值接近10億美元。

  其他在北京進行測試的自動駕駛公司包括社交和遊戲巨頭騰訊、叫車平臺滴滴出行以及汽車製造商蔚來、奧迪、戴姆勒和北京國有企業北汽集團。

  去年,滴滴在北京的自動駕駛里程是最少的,但滴滴擁有可以開發和利用大量叫車數據的巨大潛力,此舉能幫助自動駕駛汽車預測路況。

  但是令人遺憾的是,“星行科技(Roadstar.ai)”沒有上榜。星行科技是一家自動駕駛初創企業,曾經與小馬匹敵。不到一年前,星行科技獲得了創紀錄的1.28億美元A輪融資。

  同樣未上榜的還有華爲,它是自動駕駛領域潛在的強大競爭者。早在2016年,華爲和其他一些科技公司和汽車製造商成立了全球跨行業5G汽車協會,旨在開發自動化駕駛的通信技術和商業解決方案。聯盟成員包括奧迪、寶馬、戴姆勒、愛立信、英特爾、諾基亞和高通。最近,華爲與奧迪的合作爲其在自動駕駛技術領域的雄心帶來了更多曙光,因爲華爲爲奧迪的L4自動駕駛轎車提供了芯片組。

  不過無論是行業佼佼者百度也好,還是未來業界的黑馬華爲也罷,與國外自動駕駛運營商相比,仍然存在較大的差距。

  自動駕駛汽車領域的龍頭老大到今年2月爲止,其自動駕駛總里程可能已經超過了2000萬公里。Waymo在去年曾6次公佈其自動駕駛汽車的路測里程,2月份時爲500萬英里,4月份爲600萬英里,6月份增加到了700萬英里,一個月後的7月份則達到了800萬英里,8月份則突破了900萬英里。(1英里等於1.6公里)

  也就是說Waymo隨便一個月跑的里程就超過北京道路上所有測試自動駕駛汽車企業的總和。

  而另外一個無人駕駛領域的領先玩家通用旗下的Cruise,去年一年也跑了40萬英里。

  不過事情不可一概而論!

  Waymo在鳳凰區的測試道路是這樣的

  一馬平川,康莊大道,愣是給一個新手開也能覺得so easy

  但是Waymo這樣的場景在中國根本玩不轉。再看一看國內無人駕駛的路測,這種場景的複雜度要是十倍以上,大家第一眼看上去就是很多很多的車,還有人車混行的環島,橫衝直撞的電動自行車,越過雙黃線加塞的車,對面過來強佔我們車道的車,等等。很是心累!

  中國自動駕駛汽車技術走向成熟還任重道遠

  2019年2月,畢馬威發佈了最新《自動駕駛汽車成熟度指數》報告,根據自動駕駛汽車所涉及的政策和立法、技術和創新、基礎設施,以及消費者接受程度4個方面對全球25個國家進行了排名,藉此評估各個國家對自動駕駛汽車部署的準備情況。

  該排行榜中荷蘭排名第一,是對自動駕駛汽車準備最充分的國家,它的基礎設施以及對自動駕駛技術的接受程度,使得荷蘭人更有可能接受自動駕駛汽車。

  新加坡位列第二,美國居第四。

  至於中國,儘管國內自動駕駛領域呈現一片繁榮,但在榜單中僅排第二十位,其中自動駕駛技術排名第十九,基礎設施排名第十八。對此畢馬威指出中國政府可加大在通信基礎設施上的投入,來推動自動駕駛汽車的發展。

  民衆在支持自動駕駛技術方面很“給力”

  雖然中國自動駕駛技術無論是從“硬實力”還是“軟實力”方面都未佔據先發優勢,但是這並未影響中國民衆對於自動駕駛技術的熱情。

  根據去年年底世界知名的德國運輸行業製造商大陸集團進行的一項對自動駕駛汽車接受程度的調查,結果有些出人意料。

  從調查結果來看,看似傳統且保守的中國民衆竟然對自動駕駛汽車的接受程度最高,而美國、德國這樣的發達國家則對該技術接受程度較低。

  具體結果顯示,在中國89%的人表示支持自動駕駛技術,而在德國和美國,這一數據分別降到了53%和50%。

  而在被問及對自動駕駛汽車的擔憂,有62%的德國人贊同“自動駕駛汽車讓我感到害怕”的說法,在美國人中則有77%的人同樣贊同,當中國人面對這一說法時,竟只有28%的人有這樣的感受。

  很顯然,中國民衆對自動駕駛汽車的接受程度和支持無疑將給自動駕駛企業注入一劑強心劑。而從這點來看,中國將不僅僅是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問溫牀,更是自動駕駛技術發展的沃土。

  中國自動駕駛規模將突破萬億美元

  根據麥肯錫的一份最新報告指出,如果自動駕駛的前景在中國鋪展開來,這一產業的收益規模將達到數萬億美元。

  中國有潛力成爲世界上最大的自動駕駛汽車市場。在麥肯錫的基準預測中,此類車輛可能佔到2040年旅客公里數的66%,從出行服務中產生1.1萬億美元的市場收入,並且依靠自動駕駛汽車銷售產生0.9萬億美元的收入。從單位來看,這意味着自動駕駛汽車佔2040年新車銷量的40%以上,佔車輛安裝基數的12%。

  然而,複雜的環境可能會減緩自動駕駛的初期普及。從短期來看,鑑於中國複雜的交通環境,自動駕駛汽車必須適應道路狀況和激進的駕駛行爲,這可能會減緩採用的滲透率。

  因此,自動駕駛汽車在受限環境中的首次應用可能會在未來五年內開始,但大規模採用可能僅在2027年之後纔會發生。同時,自動化“機器人出租車”預計將在2025年到2027年之間達到一個拐點。

  與現在的價值相比,自動駕駛汽車的出現將使中國自動駕駛汽車行業的流動性利潤至少增加600億美元。汽車銷售仍將佔整個價值鏈利潤總額的很大一部分,即500億至600億美元。但是,移動服務利潤將增長到總利潤池(包括車輛,組件,移動服務和車隊管理)的25%到30%,並且可能超過汽車銷售,特別是如果MaaS市場競爭力較弱(例如,如果政府與流動性參與者合作)。另一方面,視音頻技術和系統集成將產生150億至200億美元的利潤,佔汽車零部件總利潤池的50%至60%。

  雖然中國自動駕駛行業在技術和基礎設施方面較世界領頭羊存在較大差距,但是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民衆高漲的熱情以及巨大的市場潛力,必定會在不久的將來推動中國無人駕駛更上一層樓。

  但是在自動駕駛這個風口上,創業企業和資本方只有摒棄炒概念、博眼球、講故事的老套路,沉下心來,把該補的課補齊,把該深挖的底層技術挖透,才能真正把握住巨大的商業機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