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兆銘本來是個熱血青年,很純粹的革命者。從他不計後果地刺殺清朝攝政王載灃,從他在獄中大義凜然地寫出“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的詩句,就可以看出,他所做的一切,全憑的是一腔熱情。他對當時的政治形勢,對國家的前途和命運,只有一個朦朧的觀感。至於怎麼去救國救民,應該有些什麼樣的步驟和方法,他其實是並沒有深入思考的。

(汪兆銘舊照)

因爲他的熱血行動,同時又大難不死,讓他一下就暴得大名,因而獲得大家的信任,走上了革命黨的最高領導層,深得孫先生器重。

如果孫先生能夠活得久一點,他在國民政府中,還是有一番作爲的。可惜的是,孫先生很快就去世了。

孫先生去世後,國民政府分成了胡漢民、廖仲愷、汪兆銘等多股勢力。不過,蔣中正後來居上,分別打敗了其他勢力,站到了權力的最高峯。

汪兆銘實在只是個書生,在權力鬥爭中,他完全不是蔣中正的對手,這使得他心裏很不服氣。但是,不服氣,卻也沒有辦法。若不是後來日本人入侵中國,其實汪兆銘差不多就算退出了歷史舞臺。

偏偏日本人入侵中國,而且來勢兇猛,迅速就佔領了中國的東北,迅速又佔領了中國的華北。在這種情況下,汪兆銘對時局做出了一個錯誤的估判,他認爲日本在當時的情況下,是不可戰勝的,中國必定是會亡國的。因此,想重新掌控權力的汪兆銘,便倒向了日本人一邊,在日本人的扶持下,成立了汪僞政府。

(汪兆銘舊照)

可以說,在那個時候,汪兆銘已經不再是之前的熱血青年。在權力的誘惑下,他背叛了之前的信念,做了之前爲自己所不齒的事情。

其實,汪兆銘雖然倒向了日本人,但他內心裏一直惴惴不安着。他不斷髮表言論,宣傳“中日親善”的重要意義,認爲這樣做,有利於中國的和平穩定,有利於中國老百姓的幸福安康。他反覆不斷地爲自己的行爲辯解着,把自己打扮成一個憂國憂民的救世英雄。

除此外,汪兆銘還非常重視自己的安保工作。因爲他知道,有非常多的人想要他的命。政敵蔣中正想要他的命,民間一些愛國人士也想要他的命,他隨時處在一種十分危險的境地之中。

這大約就是汪兆銘在當了汪僞政府的首腦以後的心態。

不過,雖然他心裏惴惴不安,但是,他覺得還是有希望的。只要日本人打贏了,佔領了中國,在中國取得了統治地位。那麼,歷史將證明他的言論和行爲都是“正確”的。同時,只要他的安保力量足夠強大,他也不會害怕被人暗害。

但是,日本人在中國的發展,並沒有他想象的那麼順利。不但在中國的戰爭陷入泥潭,並且在與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博弈中,逐漸淪爲下風。也就是說,日本雖然還佔據着中國的大片地區,但是,滅亡的命運已經是註定的了。

(王亞樵舊照)

不但如此,儘管汪兆銘的安保工作做得很到位,但是王亞樵的“鐵血除奸團”成員的子彈,依然打進了他的身體內,取不出來。鉛毒在他體內一步步蔓延,他已經病入膏肓,無藥可救了。

可以說,在日本即將被打敗的那些時日裏,汪兆銘的精神和身體都處在了崩潰的邊緣。因爲如果日本人被打敗,退出了中國,那麼,他將面臨着被審判和被槍決的命運。就算逃到日本躲起來,也會一輩子都擡不起頭來。同時,“鐵血除奸團”成員的子彈。也讓他疼痛難忍,備受折磨。

正是在這種雙重摺磨之下,汪兆銘的精神被徹底摧毀。就在日本人投降的前夕,他在日本名古屋“病死”。

(參考資料:《汪僞政權全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