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資源載入中...

夢露,一個熟悉的名字,熟悉的形像。全世界幾乎每個人成長過程中都或多或少見過她那些著名的照片。尤其那張穿著白色裙子在紐約大街上,裙子被地下熱氣吹得張開了喇叭的黑白照,那是夢露永恆的定格。

瑪麗蓮夢露的最後一任丈夫就是阿瑟·米勒(1915-2005),美國當代偉大的劇作家之一,被譽為「美國戲劇的良心」。1956年阿瑟?米勒和夢露結婚了,外界稱他們的婚姻為「美國最漂亮的女人與最聰明的男人的結合」。

1915

10

17

日,米勒出生在紐約一個猶太富商家庭。他成長的年代正值美國蕭條時期,這對他後來的戲劇創作有著重大而深遠的影響。由於交不起學費,米勒中學畢業後便參加了工作。他利用空餘時間閱讀了大量書籍,對文學產生了濃厚興趣。

1934

年,在攢夠了大學一年的學費後,他考入密歇根大學,靠獎學金及做《密歇根日報》晚班編輯的工資上完大學。大學期間他寫過幾個劇本,並兩次獲得校內霍普伍德寫作競賽戲劇獎。1938年,他獲得文學學士學位。畢業後,他從事過多種工作,如當卡車司機、侍者、電臺歌手,撰寫廣播劇等。1944年,《鴻運高照的人》問世,這是他第一部在百老匯上演的劇本。

1947

年,米勒的劇本《都是我的兒子》上演,連演328場,獲紐約劇評界獎,使他一舉成名。

《都是我的兒子》,描寫了一個唯利是圖的小商人,這是一個發戰爭財的故事,以父子的悲劇來表現小人物對社會的責任感。父親為了賺錢,將有問題的配件賣給政府,導致

21

名飛行員喪生,他的小兒子知道事實真相以後,毅然駕機替父贖罪自殺。多年後當兒子的死因大白後,這個曾經貪圖錢財的父親,認識到自己的自私、殘忍,他因愧對鮮活的生命而自殺。小人物為了自己的生存,不惜用戰爭來發財,這是多麼無奈的一種舉動,貪婪泯滅了人性。多年後的事實又讓他看清了自己的罪孽,這是多麼深刻的一種道德審判,是戰爭時期人價值觀混亂的表現。

1949

年,米勒創作的《推銷員之死》取得成功,在紐約連續上演

742

場,使他得到又一個紐約戲劇評論家獎,還為他爭得第一個普利策獎

,從而使米勒贏得國際聲譽。

《推銷員之死》同樣是具有深刻社會背景的小人物命運的故事。推銷員威利·洛曼年過

60

歲,他認為通過自己大半生的努力,可以依靠自己的魅力和努力會獲得成功。他熱愛自己的事業,關愛自己的孩子,忠實於自己的老闆,可以說是一個很完美地兼顧了事業和家庭的男人,就這樣一個善良的老人卻在殘酷的經濟危機中失去了自己的工作、失去了兒子對他的愛戴,殘忍地被社會和親人所拋棄。在這樣難以接受的打擊之中,他沒有想到仇恨和報復,而是仍然在為自己的兒子著想,想用自己的死來獲得最後一筆保險金留給自己的家人。人的生存環境、社會環境、家庭環境對人的影響是如此之大,對人性的歷練是如此深刻,這個故事讓人們感受到死亡不是最可怕的,導致人死亡的深刻社會背景纔是最可怕的。

另外,他還創作了《薩勒姆的女巫》《橋頭眺望》《美國時鐘》等劇,均針砭時弊,對社會現實和戲劇技巧做了深刻的探索。

1955

年,他發表自傳體性質的獨幕劇《兩個星期一的回憶》,以及反映義大利籍工人在美國不幸遭遇的《橋頭眺望》。米勒同好萊塢女演員瑪麗蓮·夢露有過一段不長的婚姻,並為她創作了電影劇本《不合時宜的人》。

1956

年07月01日,阿瑟·米勒與第二任妻子瑪麗蓮·夢露結婚。但是這婚姻並不理想。最終在5年後以失敗告終。

1956

年,密執安大學授予米勒榮譽文學博士學位,表彰它這位老校友的突出成就。1958年,美國文學藝術研究院授予他金質戲劇獎章。

1962

年,阿瑟·米勒娶了第三任妻子攝影師英格·莫拉斯,1962年8月5日夢露在洛杉磯布萊登木寓所的臥室內被發現去世,終年36歲。

1965

年,米勒被選為國際筆會主席。1983年,米勒到中國執導《推銷員之死》,由於中國的演出成功,為此他寫了一本回憶錄《推銷員在北京》。同年他獲得肯尼迪之心榮譽獎。

1995

年,米勒榮獲威廉·英格戲劇節獎,同年美國和英國戲劇界為他八十壽辰舉行慶祝活動。1996年,獲愛德華·阿爾比新領域戲劇家獎,1999年,百老匯重演《推銷員之死》以紀念該劇在紐約上演50週年。

阿瑟·米勒於2005年2月10日晚間在美國因心臟衰竭去世。享年89歲。

阿瑟·米勒的戲劇被稱之為社會劇,而且主要以悲劇形態呈現,表現出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被稱之為「美國戲劇的良心」。

阿瑟·米勒作品中的主角都是社會中的底層人物,他們有的是小商人、士兵、農民、女僕、歌星、職員,從社會倫理角度上他們大多是家庭成員、父子關係、夫妻關係、朋友關係、情人關係等。這些人作為社會的底層,社會組織的最小細胞,往往面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大的社會環境出現的各種危機,最先在家庭中表現出來。

阿瑟·米勒社會劇創作的基本特色是關注社會問題,思考人生哲理,探究人的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把人的良心、良知、責任感和公正、正直看做是戲劇魅力的主要源泉。

《推銷員之死》和《美國時鐘》

試圖再現的是美國

30

年代經濟大蕭條時期人們對貧困的恐懼;《薩勒姆的女巫》再現的則是對巫術的恐懼等。由此也形成了阿瑟·米勒十分突出的美國本土戲劇的內在精神特徵,那就是對自由的不懈的追求精神。

——————————————————————————————————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