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鄉八路軍太行紀念館“第五部分——進行局部反攻恢復和擴大抗日根據地”展館內,一杆三八式步槍靜靜地陳列在玻璃展櫃中。其斑駁的“身軀”和滄桑的“容顏”,像是在爲世人講述着它與主人相伴度過的那段戰火連天的崢嶸歲月。據紀念館記載,這杆槍爲“1944年獎給民兵殺敵英雄關二如的三八式步槍”。

關家堖出了個“神槍手”

關二如使用過的步槍在武鄉八路軍太行紀念館展出

關二如是如何加入民兵隊伍的?他又緣何能在槍械作爲稀缺軍需物資的年代,可以得到一杆三八式步槍作爲獎勵?記者在武鄉八路軍太行紀念館探尋關二如生前事的過程中,走訪到山西省黨史文物研究會副會長郝雪庭老師。

“展館裏陳列的三八大蓋並不是關二如的第一杆槍。”郝雪庭這樣告訴記者。據他多年對關二如生平的研究,並結合了極少數留存的、值得考證的文字顯示,關二如的第一杆槍是“撿”來的。郝雪庭講述,1940年,晉冀魯豫邊區形成了主力部隊、地方部隊、民兵三者密切結合的武裝體制,對敵戰鬥的主動性大大提高。日軍在損失慘重的情況下,對我軍展開了報復性“掃蕩”。在這一年,年僅13歲的關二如第一次向民兵組織提出“參軍”請求,終由於年齡太小被拒。

被“小看”了的小關二如並沒有氣餒,在堅韌的性格促使下,他用木棍“炮製”了一把木頭槍,每天蹲在院子裏練習瞄準。

1940年10月底,關家堖戰鬥打響,小關二如和家人被武裝組織保護撤離。再回來村裏後,關二如在一孔炸塌了窯洞內,撿到了一杆周身鏽跡斑斑的槍。

1942年,滿腦子紅色思想的關二如終於如願,成爲了一名民兵。一天,他揹着他心愛的槍支和戰友們在關家堖村巡邏時,看到洪水鎮方向河溝邊有一小股隊日軍正在前行,走在隊伍前面的是一名騎着高頭大馬,軍官模樣的人。關二如對身邊的戰友們說,他想用那個軍官來試一試他的槍法,便凝神屏氣端起了槍。關二如輕釦扳機,一聲槍響後軍官應聲落馬。小股日軍四處逃竄。

經此一事,關二如名聲大噪。無論在京冀魯豫邊區,還是敵佔區,關家堖村有一個“神槍手”民兵的消息不脛而走。

1943年,太行軍區第三分軍區召開了一次大比武。在這次比武中,民兵關二如以27環的成績,勇奪第一。第三分軍區政委彭濤對他大加稱讚。當年,載譽而歸的關二如當選爲民兵班長。

關二如的一戰成名背後,是他的堅韌、果敢和兩年的付出。從一名民兵成長爲民兵英雄,關二如參與過哪些戰鬥?取得了什麼樣的成績?民兵英雄的光環下,他經歷了哪些鮮爲人知的犧牲?

下週,記者將繼續通過走訪,爲大家探尋民兵英雄關二如的成長故事。 (記者:申麗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