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named.png

#這是一篇認真文 分享給所有認真熱愛唱歌 努力想把歌唱好的人 

#這不是一篇在講唱歌本身的文章 而是著墨在"如何練習"這件事情上

很多學生在課堂上 聲音都有進步與突破 但通常回家一週後 都會覺得好像慢慢地又跑回原樣了

但少數人就沒有這個問題 教多少就吸收多少 這其中的差別到底在哪? 可以簡單地說成天賦的差別嗎?

今天這篇文章 就要來試著解答這個問題。

 

原文是一篇中國討論 學霸與一般人差別的文章 有點長度 雖略有讀書人的傲氣以及一點"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味道 但大抵上立論清晰 寫得很精彩 建議各位先去看看   傳送門  看完之後 結合自身教課以及練習時的體會 發現了其中的關聯之處  相信可以帶給大家一些啟發!

以下為重點節錄:(雖然我已盡力挑重點節錄了 但還是頗長)

================================================

在很多情況下,我們所謂的「天賦」,其實應該叫「偽天賦」才對。
那些可以用更少的付出得到更好的成績的因素,可以歸結為兩類: 學習習慣 與 思維習慣
這兩者的作用是如此廣泛,如此隱蔽,以至於滲透到了學習的每一個細節中,體現出來就是一種「天賦」的錯覺。

01.學習習慣有多重要

一個學習習慣差的人可能在幼年缺乏訓練,「放棄枯燥的事物而尋求娛樂」的經驗更多,
於是神經突觸的建立讓他習慣於從中獲得快感,適應了高刺激的事物;

一個學習習慣好的人可能被教育得好一些,從小適應了枯燥的鋼琴舞蹈書法繪畫,於是追逐刺激的經驗更少,
適應了低刺激的事物,更習慣於在枯燥中堅持下去,並且隨之而來的好成績正向激勵了這種親和枯燥的習慣。

(烏龍PS : 其實上述提到的鋼琴舞蹈書法繪畫,實質上並沒有比較枯燥,它裡面的樂趣也是非常多的,只是它相較於直接了當的聲光影音刺激,需要靜下心來,才能體會)

一個學習習慣差的人可能在早期生活在一個節奏緩慢的教育環境中,更多地體會了拖延學習來開小差的快感,於是神經突觸的建立使其習慣於拖延;

而一個學習習慣好的人可能相反,在每一次立即行動後獲得了巨大的獎賞,於是這種正向刺激的積累使其養成了毫不拖延的習慣。

一個學習習慣差的人可能會在早期缺乏挑戰困難的教育,於是更習慣於放棄;

而學習習慣好的人則在一件件堅持後完成的難題中得到成就感,從而更習慣于堅持。

上面這些近乎相反的習氣差別,就會在方方面面上體現出來,例如成績或者學習的成果。

事後,很多人就會覺得這是天賦,是智商。


學習,本身就是一種積累的過程。很多人誤以為學習這個動作只是在積累路程,大錯特錯。當然,更不用說學習本身還能讓你積累試錯經驗,改進學習方式了。

學習也能積累學習的速度——換言之,學習本身是自帶微小的加速度的。越學習,就越適應學習,越在「放縱/學習」的艱難抉擇中選擇後者,
你對後者的突觸建立就更強一分,下次選擇堅持學習也就不那麼痛苦一些。
所以,我一向認為,那些說什麼「能夠努力也是一種天賦」的,不是思維過於簡單,就是在為自己的懶惰找藉口

 

02.思維習慣有多重要

我們在接受一個新的經驗或新的理論時,對其的認知往往是依靠其與已知的經驗或理論進行的比較與聯繫

舉個經驗的例子,我們見到一個由幾根木棍支撐的木板,會馬上判定這是一張「桌子」,因為我們在後天見到所有具有類似特徵的東西,
都被我們分類為「桌子」了,於是這一類物品就和「桌子」這個詞語聯繫在一起。

即便我們沒見過面前這種桌子,但憑藉其與這一類事物極其相似的特徵,我們可以輕鬆地對其進行模式識別,
認為其也將和這個類別下所有的事物一樣,被公認為具備「桌子」的分類。

再舉理論的例子,概率論講到大數定律的章節,一個聽說過價格回歸價值定律的人可能可以秒懂,一個聽說過「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的人
可能理解起來會更容易些;學習物理,聽說過「強弩之末,不可穿魯縞」的人,可能更容易理解勻減速直線運動的規律。

而對於這種思維習慣的獲取,後天教育中一個作用相當大的途徑就是閱讀習慣的養成

按照《如何閱讀一本書》中的分法,書籍的作用有兩種,一是提供經驗、二是教授理論

比如一部小說,就是一系列經過高度整理,高度有序化的經驗;一本科普雜誌,除了經驗之外還有一系列淺顯通俗的理論。

一個熱愛閱讀小說新聞的孩子,在早期可能就通過閱讀這種可以最快提升自己經驗豐富度的途徑,擁有了遠超其他同齡人的早期經驗積累,而人總有從已有經驗歸納理論的傾向。

這個過程好比核裂變裏中子的釋放一樣——物質體積越大,發生中子撞擊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人的經驗越豐富,平時突發靈感從經驗歸納出理論/聯繫的可能性也就越大面對新知識時也就更容易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即使是邏輯推理與數學直覺這種東西,也是可以通過後天的思維訓練鍛煉的。

比如說,同樣解決一道難題/理解一個難的概念,需要經過至少七層嵌套的邏輯。

於是一個經過高度邏輯訓練的人,可能前三層邏輯早已爛熟於心第四五層邏輯又在他以前做過的題目/看過的書中熟悉過
剩下的工作只不過是推出剩下的兩層邏輯而已;

而一個沒經過高度邏輯訓練的人,可能只能熟悉前兩層的邏輯,於是要解決這個問題,他可能就要佔用極大的工作記憶空間,
經歷無數次試錯,承受大量不熟悉邏輯的痛苦
,才能HOLD住那高達五層的邏輯樹。於是解不出來就是很正常的事了。

體現出來的現象,就是很多人做不出來題目,事後發現原因都是「想不到」。

(烏龍PS : 很多人在音樂上的失誤,例如音唱不準,節拍跟不上,也是因為腦中對於聲音的印象不清楚,其背後邏輯跟上面的例子其實也是很像的)

而對這種邏輯通路的熟悉,會遷移到我們未來遇到具有類似底層邏輯的問題中去,從而舉一反三。
換言之,做題好處的本質,就是熟悉邏輯範式,縮小推理的「可能性空間」,從而讓自己的邏輯習慣能更好地擬合實際問題的路徑。

然而,事後,仍然有很多人會覺得這是天賦,是智商。


03.小結
以上所列出的每一個具體習慣,都只是包括了習慣,天賦,努力,環境,經歷,方法等諸多因素的因素集合之一,
一個人可能只需要十中得五已經很了不起了,十中得七八的「天才」也會有二三短板。但總的來說,最根本性決定學習效率的,仍是後天習慣


智商帶來的能力差距還是存在的。

但是,你的歸納能力再高,也抵不上愛閱讀的孩子積累下可觀的經驗與理論存量;

但是,你的反應速度再快,也抵不上意志強的孩子聽課從不走神的耐力;

但是,你的工作記憶再強,也抵不上家教好的孩子輕易專注兩個小時的好習慣;

這篇文章,不是來給你灌雞湯的。我要告訴你的是:學習習慣與思維習慣,是另一種形式的階級固化

無數的習慣,就像一道道堅固的高牆,在從小的鋼琴繪畫與電子遊戲之間,
在一本本數理啟蒙文學名著與網路爽文無腦漫畫之間,在巧妙的引導鼓勵與粗暴的填鴨灌輸之間,在科學的言傳身教與無度的溺愛家暴之間,
在周遊世界博覽羣書和無所事事遊手好閒之間,在從小熱愛推理癡迷編程與熱愛遊戲癡迷逛街之間,
在一貫的三好學生與起起落落的弔兒郎當之間,在競賽班的燈火通明與普通班的嘻哈玩樂之間,悄然建立。

等你發覺這一切之時,高聳在普通人和學神之間的,已是一道道無形而萬難貫穿的壁壘,殘酷地分隔出強弱有序,不可僭越。

習慣的作用是如此的隱蔽,以至於彌散滲透在了學習生活的每一個細節當中,控制著你絕大部分的學習行為
而又隱蔽得讓不善思考的人不得不將其歸因為「天賦」這個籠統的概念

事實上,習慣是可以被後天改變的,但它需要長久的時間與探索。

「天賦神話」是一種懦弱的逃避。與其留下那一點點可以改變的願望,不如乾脆斷了念想來得舒服。

畢竟,最讓人痛苦的,不是「我不行」,而是「我本可以」

========================================

如果可以耐心看到這邊的人,恭喜你!在這個習慣速食,思考淺碟化的大潮下。你已經比很多人要有自我學習的能力了。

 

現在,大家請把學習的對象由各種科目代稱為[唱歌]。

 

很多人認為,唱歌不就是要快快樂樂的,唱得高興就好嗎?把它搞成這樣,也太嚴肅了吧!

那你可能就要問問自己:你是想唱爽?還是想唱好?

 

唱爽的也沒有不對,或許唱歌在你人生裡的重要性本來就沒那麼大,當成一種興趣來體驗也很好。

因為唱歌本質上就是種情緒的抒發,對現代人而言,生活壓力有個適當的出口宣洩,是非常好的! 

但如果你不想僅僅只有這樣,你是真的想唱好的,真的想進入專業水準的,請你注意了!

 

通常要做好一件事情,無論它多起頭多有趣,但是要到達一個程度,過程一定是反覆練習 

而這個過程通常是相對枯燥無趣的,但過了這階段後,就會開始好玩起來。

但很多人就是在這邊停下腳步了...

要能在這段期間保持專注力與持續力,除了要有強力的內在動機外

在實作面上,要進步得快,靠的就是上述提到的學習習慣思維習慣

在好的學習習慣之下,相對地可以忍受相對枯燥的重複訓練,以及面對失敗挫折的堅韌耐力,並能從錯誤中汲取經驗持續修正,甚至在其中找到聲音細微變化的樂趣,並在其中玩出興味來

在好的思維習慣之下,面對再複雜繁瑣的歌曲,可以去進一步將其拆解成一個個可以處理的環節,並且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在腦中想像的越來越清晰(例如音感與節拍的清晰程度),或者持續尋找資源,並想辦法將其整合進既有的能力之中。進一步來說,甚至能將這些對於目前感到苦手的東西,在未來將其內化成類似於直覺的反應。

 

於是,在唱歌這件事上,你也會開始拉出與大眾們(只是試試水溫者或者一般歌唱愛好者)在演唱實力上的明顯差距,來到專業的等級。而且這樣的學習習慣,隨著時間的經過,會將實力上的差距越拉越開,

最後就會來到音樂家們的等級。

請注意,這邊有一個很大的重點:

音樂的本質是一種表達,這對所有人來說都是一樣的。在此層面上無須區分專業或不專業。

但是傳達的方式夠不夠豐富多元?技巧夠不夠熟練呢?音樂家與一般人在此就會因為上述的練習方式而產生巨大的差距

 

當然,這樣的練習過程中,也可以是充滿樂趣的,不適很多人所想那那麼枯燥乏味,就如同國外的大歌手們,通常就是潛移默化的在那樣的環境之中培養出卓越的歌唱能力

在臺灣,環境可能不如國外,但是一旦知道學習的要領之後,大家就可以自己去檢視自己練唱時,有沒有做到這幾個要點了!

如果有的話,相信你的唱歌能力一定會進步的!重點就是持之以恆的養成學習與思維的好習慣

最後,其實不只是唱歌,任何一件事情也都是這樣的歷程。畢竟人生中,有太多需要學習的事了。(菸)

 

There's a Will , There's aWay.

大家一起加油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