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篇的内容主要是阐述一本书的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等基础内容;并添加推荐理由和主题阅读书籍,加深读者对书籍的理解,希望能为你提供帮助。

每本书籍均会包含导读篇书评篇思考篇三篇文章来加深理解,希望正在阅读的你,可以跟著文章的节奏,来完成对一本的精读过程,感谢支持 !

>>>>>

这是为你推荐的第 23 本书

《万历十五年》书封面

万历十五年(黄仁宇)?????

平淡而冷静的笔触,一部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

一、内容概述

万历十五年,亦即公元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而在中国,这平平淡淡的一年中,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在历史学家黄仁宇的眼中,其间的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而我们的大历史之旅,也自此开始……

《万历十五年》是黄仁宇的成名之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本书融会了他数十年人生经历与治学体会,首次以「大历史观」分析明代社会之症结,观察现代中国之来路,给人启发良多。英文原本推出后,被美国多所大学采用为教科书,并两次获得美国书卷奖历史类好书的提名。

二、推荐理由

世人对世间万物的认知,都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而见仁见智。史学亦当如此。而另外一方面,我们国家的传统教育对于历史的态度又是斩钉截铁而不容辩驳的。因此历史在很多人的眼中处于一个比较复杂被动的局面,也是很多人拒绝历史的原因。

黄仁宇在自己的著作中,用独特的视角,把明朝晚年的公元1587年,即万历朝十五年,作为切入口,把这一年看似歌舞升平,实则上通过许多事件又蕴含、预示著大明王朝已经走到尽头。黄仁宇在书中提出了许多尖锐问题,是令后人深思、研究的。

之所以推荐本书,一方面在于本书中提供了看待明代万历年间的不同视角,而另一方面黄仁宇也是提供读者看待所有历史的一种全新的「大历史观」的全新视角。

三、为什么需要细读

万历十五年,正如作者开篇提到的那样,并不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年份,没有历史大事件,也没有什么值得关注的时间节点,但是也正是这一年,作者找到了不同的东西,并且试图用这些来阐释关于明朝甚至是中国传统封建王朝的盛衰规律。

首先,就本作单纯的明朝历史来讲,历史本身就是需要多视角的,因此本作提供了一个相对新鲜的时间节点和历史观视角。

若从黄仁宇先生的「大历史观」来看,本作通俗易懂,具有学术的严谨以及通俗文学的可读性,是接触了解「大历史观」的不二选择。

细读的过程还可以代入我们的深度思考:

  • 与过往的历史教条相比,黄仁宇先生的视角如何?
  • 如何看待和评价每一个在历史里的人的局限性?
  • 「大历史观」的视角需求究竟是什么?

四、精句收藏

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个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补助技术之不及。

一项政策能否付诸实施,实施后或成或败,全靠它与所有文官的共同习惯是否相安无忧,否则伦理上的完 美,仍不过是空中楼阁。

统治我们这个庞大的国家,专靠严刑峻法是不可能的,其秘诀在于运用伦理道德的力量使卑下者服从尊 上,女人听男人的吩咐,而未受教育的愚民则以读书识字的人作为楷模。

五、写作背景

在历史学家黄仁宇的眼中,其间的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而我们的大历史之旅,也自此开始…《万历十五年》是黄仁宇的成名之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这本书融会了他数十年人生经历与治学体会,首次以「大历史观」分析明代社会之症结,观察现代中国之来路,给人启发良多。英文原本推出后,被美国多所大学采用为教科书,并两次获得美国书卷奖历史类好书的提名。

六、影视改编

本作发表后并未改编至任何影视作品。在此推荐名声与制作同样精良的明史影视作品。

《大明王朝》

片名:大明王朝1566

上映:2007-01-08 (中国大陆);豆瓣评分:9.7

本剧讲述的是嘉靖与海瑞的故事。嘉靖三十九年,贪墨横行、民不聊生。奸臣严嵩党羽密布、权倾朝野,清官海瑞不惧强权,敢于向腐朽封建的皇权发起挑战。

皇帝朱厚熜刚愎自用、练道修玄二十载,以一己之私始终把控著大明朝的军政、经济大权。

七、黄仁宇

黄仁宇,美籍华人,教授、学者。黄仁宇1918年6月25日出生于湖南长沙、2000年1月8日病逝于纽约上州的医院中,享年82岁。

黄仁宇

1936年黄仁宇考入南开大学理学院机电工程系。抗日战争爆发后,黄仁宇辍学参军,1940年自成都中央军校毕业后,任陆军第十四师排长及代理连长,1943年加入驻印远征军,任新一军上尉参谋。

1946年赴美求学,获密歇根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师从余英时),以历史学家、中国历史明史专家,大历史观的倡导者而为世人所知。著有《万历十五年》、《中国大历史》等畅销书。

八、主题阅读

黄仁宇的「将宏观及放宽视野这一观念导引到中国历史研究里去」从而高瞻远瞩地考察中国历史的「大历史」观,在史学界影响深远。他的作品在不失史家谨严之基本原则下,同时又能让大众愿意去接受,使得了解历史不再被识为畏途、不再是几个历史学家斋中之物。

《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本书英文版出版于1974年。是黄仁宇先生的代表作品之一,黄仁宇先生是对明代财政政策作出全面说明的第一人,对许多新发现的细节性材料进行了全面的历史性透视。

《中国大历史》:本书从技术的角度分析中国历史的进程,著眼于现代型的经济体制如何为传统社会所不容,以及是何契机使其在中国土地上落脚。中国过去150年内经过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革命,从一个闭关自守中世纪的国家蜕变而为一个现代国家,影响到10亿人口的思想信仰、婚姻教育与衣食住行,其情形不容许我们用寻常尺度衡量。

不以道德论史,不以考据为文,纵横捭阖梳理千年历史,三言两语点破王朝利弊,尺度拿捏之处尢见黄仁宇独到的史家眼光。

>>>

以上是为你推荐的第二十三本书《万历十五年》,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体会在「大历史观」的视角之下看待明朝万历十五年所发生的一切,同时通过作品中的著重人物,思考每一个在历史进程中的人的局限性。

读过的朋友们不妨重读一下,我们提倡重读,第二次阅读希望你分析在传统历史观与「大历史观」之间看待历史问题的异同。

欢迎大家在文章后留言,关于阅读,关于本书,或是关于你的故事都可以~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