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文字、聲韻、訓詁三大類通常被合稱為小學,是古時人們讀書識字的必備學問,就如同我們學習漢字怎麼寫、以注音符號作為輔助來發音和利用注釋來了解特殊字詞解釋一樣,只是從前的一套方法已和現今不同,從前被稱為小學的知識,到了黃侃以後開始步入專業化,他將這些知識後面加入「學」字來區分,成為現今中文系必學的學科,文字、聲韻、訓詁可以幫助我們讀懂古書內容、了解韻文結構,甚至文化發展脈絡,可說是走入中文研究殿堂的必備專業。

聲韻學,通常為中文系三年級時教授,由於它需要廣泛的中文知識背景及心神耐力才得以學習,故在學習本科時幾乎是要心無旁騖且不可跳躍式學習,本人很榮幸能受到郭乃禎老師的教導,因老師的嚴格及命我們不斷背誦才得以承受艱難科目的考驗,而這也是學習聲韻學不可或缺的一環,因此本科被稱為是中文系最大門檻。擁有此專業,才不枉費自己是讀過中文系的人,更因為有此專業,才能幫助自己在未來中文研究上更加順利。

特以此嘉勉同為中文系的朋友,願意面對專業的挑戰。

(此為本人在大三時依循郭乃禎老師的教學記錄、整理而來的筆記,所有表格、架構皆為本人再製而來,僅供分享,無商業用途,也不可盜用。)

第一章、聲韻學概論

壹、國語語音學概論

一、中國境內的語言

中國境內的語言分成五大語系-漢藏語系、阿爾泰語系、南亞語系、南島語系和印歐語系。在這五大語系當中,以漢藏語系為中國境內最多人使用之語系,約佔中國總人口約90%以上,共9億人左右。而使用阿爾泰語系的人則約有一千多萬、使用南亞語和南島語的人則各約三十萬、使用印歐語的人則僅兩萬人。以表格示之:

中國語系

細分語族

人數

比例

漢藏語系

漢、藏緬、侗傣和苗傜

約9億人

90%

阿爾泰語系

蒙古、滿通、突厥

約1000萬人

1%

南亞語系

門達、尼科巴、孟高棉

約30萬人

0.03%

南島語系

馬玻、排灣、鄒、泰雅

(後三又稱福爾摩沙語)

約30萬人

0.03%

印歐語系

伊朗、波羅的.斯拉夫、義大利…等

約2萬人

0.002%

其他

朝鮮語、澳門土語等

約8億9千萬人

近8%

總計

以10億人計,因無後續資料

100%

        (一)漢藏語系

漢藏語系的語言分成四種語族,分別為:漢、藏緬、侗傣和苗傜。

語族

分布地點

漢語

幾乎分布全國各地

藏緬語

青藏高原、四川、甘肅西部、尼泊爾、錫金、不丹、緬甸、印度

侗傣語

廣西、貴州、雲南、中南半島國家

苗傜語

廣西、貴州、雲南、中南半島國家(傜語)

而漢語是漢藏語系中最為簡化的語言,其分化出來的年代相當早,在漢文化逐漸發展的同時,已與東亞地區的語言有過接觸融煉,所以其簡化在文字創製前便已完成了。從殷商甲骨文以來的書寫系統裡,已經看不太出來原始漢藏語聲母、韻尾等繁複的特徵。

語言之間會因相互接觸、融合而趨於簡單,時至今日的語言相較於從前都簡單許多。

        (二)阿爾泰語系

阿爾泰語系是橫跨亞洲及歐洲的大語系。而「阿爾泰」是蒙古語,意為「金」,以橫亙於中、蒙、俄邊境的阿爾泰山得名。

 

分布地點(主要)

阿爾泰語系

(以下細分)

北亞、中亞、小亞細亞烏拉山以西的伏爾加河流域

中國境內:東北、內蒙古、新疆、甘肅、青海

蒙古語族

居中位置

滿通語族

東邊位置(錫泊語則在新疆的伊犂)

突厥語族

西邊位置

        (三)南亞語系

語族

分布地點

門達語族

印度北部

尼科巴語族

緬甸南方的尼科巴群島

孟高棉語族(人最多)

雲南、越南、老撾(ㄓㄨㄚ)、柬埔寨、緬甸、馬來西亞

中國境內南亞語

雲南(崩龍語、佤語、布朗語等)

        (四)南島語系,又稱為「馬來亞玻里尼西亞語系」,簡稱「馬玻語系」

語族

分布地點

馬玻語族

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新幾內亞、太平洋三大群島:密克羅尼西亞、美拉尼西亞、玻里尼西亞

福爾摩沙語族(原住民語)

臺灣

        (五)印歐語系

語族

分布地點

重要:印度伊朗、波羅的.斯拉夫、義大利、蓋爾特、日耳曼

獨立:亞美尼亞、阿爾巴尼亞、希臘、吐火羅(消失)、安那托利亞(消失)

東從:伊朗高原、小亞細亞

西至:歐洲大陸

中國境內印歐語族

新疆-塔吉克語(屬伊朗語支)

 

二、漢藏語的特色

漢藏語具有語音學上重要的特色-擁有每個音節固定的聲調

特色

1.漢藏語以「音節」為主,且單音節占大多數,雙音節或多音節基本上也是由單音節組成。

2.「聲調」能夠用來區別詞彙的意義

 

三、國語與方言

        漢語是漢藏語系中最大的一部份,主要分布在整個中國大陸,以及海外的華僑社會,但也因為中國幅員廣闊,特別在華北,有平原且具文明發展甚久遠,故語言在此處得到許多跳躍性的發展。現在的漢語可分為七個大的方言系統-分別為閩語、吳語、湘語、粵語、贛語、客語和官話方言,它們都可以從中古音和上古音中找到線索,用來說明各自的特點。也就是說,現在的方言是從一個共同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代表它們同出於一個語源。

例:關於閩語的淵源可能來自

1.先秦吳越民族南遷閩越:古吳語

2.三國孫權發展江南及晉朝南遷

3.唐末黃巢之亂

4.南宋的移民

        *可以知道閩語的淵源可能是因從北方傳播到南方的結果。

        中國境內的語言中,以漢語為漢藏語系中最簡化的語言,而長江以北的官話又是漢語中最簡化的方言(可能來自漢語與阿爾泰語的融合)。關於漢語的簡化原因,是因為語言受到不斷接觸融合的結果,北方漢語與北方民族間長期的接觸與融合後,才促使官話快速的簡化。相較於南方漢語的變化步調反而較不及北方快,因此南方方言保留了許多古代漢語的特點。現代的國語是以北方官話中的北平讀書人的語音作為基礎,故不完全等於北平的口語,北平話有文、白之分,文讀音才是國語製定時所根據的基礎。

 

四、共同語的形成與歷史發展

        (一)周朝雅言

《論語.述而》:「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

清.劉台拱

雅言,正言也,…夫子生長於魯,不能不魯語;惟誦詩、讀書、執禮三者,必正言其音,所以重先王之訓典,謹末學之流失。詩之有風雅亦然:王都之音最正,故以雅名;列國之音不盡正,故以風名。

        從以上兩個引文可以知道:

         1.雅言為周朝當時的官方語言

         2.由於將雅言視為最正統,故誦詩、讀書、執禮等皆應以雅言音

         3.詩經中,大小雅便為周詩之正言,而風則為諸侯國之方言

(二)秦漢通語

        秦漢的通行語可能承襲於周朝的雅言,但可能也吸收了其他語言。另外,有兩部書為這段時間記錄下當時的流行語,分別為:

         1.西漢揚雄《輶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簡稱《方言》)

         2.東漢劉熙《釋名》,他將通俗語言稱為「通語」、「凡語」。

 

       (三)南北朝正音

 

措施

南朝

南北世族通婚

北朝

棄北語

例子

北魏孝文帝詔:「不得以北俗之語言於朝廷,若有違者免所居官。

《魏書.咸陽王禧傳》:

   今欲斷諸北語,一從正音;年三十以上,習性已久,容或不

   可卒革,三十以下見在朝廷之人,語言不聽仍舊,若有故 

   為,當降爵黜官,各宜深戒。

     

(四)唐宋韻書

隋朝.陸法言:

以今聲調,既自有別。諸家取捨,亦復不同。…呂靜《韻集》、夏侯該《韻略》、陽休之《韻略》、周思言《音韻》、李季節《音譜》、杜臺卿《韻略》等,各有乖互。…遂取諸家音韻,古今字書,以前所記者定之,為《切韻》五卷。

(五)元明舞臺語

        元.周德清《中原音韻》成為現存相當完整的大都舞臺音(金元中原音),可以從中得到許多早期的官話。

(六)清初正音書院-國語推行

清世宗《實錄卷》七十二:

官員有蒞民之責,其語言必使人人共曉,然後可以通曉民情,而辦理無誤。是以古者六書之制,必使諧聲會意;嫻習語音,所以成尊道之風,同文之治也。朕每引見大小臣工,凡臣奏履歷之時,惟有福建廣東兩省之人,仍係鄉音,不可通曉。…其敷奏對揚,尚有不可通曉之語;則赴任他省,又安能於宣讀訓諭、審斷詞訟,皆歷歷清楚,使小民共之而共解乎?官民上下,語言不通,必致吏胥從中代為傳述,於是添飾假借,百弊叢生,而事理之貽誤者多矣。…應令福建、廣東省督撫,轉飭所屬各府州縣有司及教官,遍為傳示,多方教導…奏對可得到鮮明;而出仕地方,民情亦易於通達矣。

從以上引文可以知道:

1.福建、廣東地區的人仍有鄉音,對於語言溝通上會有所困擾

2.如此二地的人要做官可能會因鄉音的關係,造成宣讀上及審判訟狀上的錯誤

3.如需另請人翻譯,可能也會造成翻譯者添加個人意見,妄加字句

4.請所屬的有司及教官負責傳布、教育國語,以達到政通人和

 

五、國音學的意義-共同語的制定

        (一)由於京話在中國北方各省皆略通,且傳布最為方便,故將其稱為官話。因此官話為公用之語,應該選擇占幅員人數較多者

        (二)每字就古今南北不齊之讀音中,則取一音,以法定之形式公定之,名曰國音。所以國音與北京話略有不同。

 

六、國音發展的四大階段

        (一)第一階段:元年十二月至七年十一月

        聘請吳敬恆先生為主任,延聘各省地方代表精通音韻,通一種或二種以上外國文字,或者熟悉多處方言者,共同審定字音,決定標音符號及公佈注音字母。

字音

投票依照《音韻闡微》及《國語字典》

標音符號

分偏旁派、符號派及羅馬字母派,最後於民國七年11月23日以章炳麟所創「取古文篆籀徑省之形」的簡筆作為漢字注音。

如:ㄅ→包、ㄆ→敵

注音字母

舊制:聲母24、介母3、韻母12、濁音、四聲符號

增加ㄜ,排於ㄛ之後,共40個字母

民國十三年吳敬恆定「北平文讀音」為標準音

(二)第二階段:八年四月至十七年九月

聘請張一麟先生為會長,成立「國語統一籌備會」為我國第一個教育部所屬專辦有關國語行政的機關。

(三)第三階段:十七年十二月至二十四年六月

   1.改「注音字母」為「注音符號」

  2.訂定聲調的寫法,將其寫在最後一個韻母的右上角

  3.頒布注音符號印刷體式,「漢字旁注」及「獨立使用」兩種

  4.二十一年5月7日,教育部正式以新國音取代老國音,本來的三個注音符號「万」、「广」、「兀」不再使用,後標註為只做拼寫方言之用

(四)第四階段:二十四年八月至今

聘請吳敬恆先生為主任,編訂教材與刊物,獎勵推行各地

 

 

貳、從生理的角度來了解語音

1.gif

圖片來源:http://www.putonghuaworld.com/putonghua/100630/100630_0101.htm

一、發音的原理-由帶音方式成阻程度來區分。

        (一)帶音:

        指聲帶的顫動,凡是帶音的音,也稱作「濁音」、「樂音」或「有聲音」。而如果氣流通過聲門時,聲門是開著,氣流通過,聲帶不顫動,則稱之為「清音」、「噪音」或「不帶音」。

名稱

解釋

濁音、樂音、有聲音

聲門開著,氣流通過,聲帶顫動

清音、噪音、不帶音

聲門開著,氣流通過,聲帶不顫動

        (二)成阻:

        指喉頭(聲帶)以上的聲道中的某個部位形成阻塞與否的意思。在不同地方形成阻塞便形成不同的共鳴腔。

名稱

成阻方式

解釋

例子

塞音、破裂音、爆發音

完全阻塞

指完全阻斷空氣的通路

ㄅㄉㄍ

阻塞同時,空氣從鼻腔通過,而通過的方法不一(鼻音)

ㄋŋ

擦音

不完全阻塞

成阻部位雖然接觸,但不阻斷空氣,因此產生摩擦的聲音

ㄈㄙㄒㄏ

元音

非接觸性成阻

發音部位不接觸,但卻移動彼此的位置,以調節空間。

ㄧㄨㄩㄝㄚㄜㄛ

塞擦音

完全阻塞後,隨即容許空氣通過

其成阻狀態為,先「塞」後「擦」。

ㄗㄐ

接近音

成阻狀態介於擦音與高元音

發擦音時發音部位接觸卻不阻塞;發高元音時部位接近但不接觸

 

成阻大小

塞音>塞擦音>擦音>接近音>元音

 

二、輔音:幫助人發特定音的標記

國際音標輔音簡表(自製,參《中國聲韻學通論》)

 

雙脣

唇齒

舌尖前

舌尖中

舌尖後

舌葉

舌面前

舌根

送氣

p

 

 

t

 

 

ȶ

k

ʔ

不送氣

 pʼ

 

 

 tʼ

 

 

 ȶʼ

 kʼ

 

送氣

b

 

 

d

 

 

ɖ

g

 

不送氣

 bʼ

 

 

 dʼ

 

 

 ɖʼ

 gʼ

 

塞擦

送氣

 

pf

ts

 

ʈʂ

tɕ

 

 

不送氣

 

 pfʼ

 tsʼ

 

 ʈʂʼ

tʃʼ

 tɕʼ

 

 

送氣

 

bv

dz

 

ɖʐ

 

 

不送氣

 

 bvʼ

 dzʼ

 

 ɖʐʼ

dʒʼ

 dʑʼ

 

 

ɱ

 

n

 

 

ȵ

ŋ

 

 

 

 

l

 

 

 

 

 

 

f

s

 

ʂ

ʃ

ɕ

x

h

 

v

z

 

ʐ

ʒ

ʑ

ɣ

ɦ

半元音

w, ɥ

 

 

 

 

 

j,(ɥ)

(w)

 

*「ʼ」為送氣標記,可以有不同寫法如:「ʰ」。

紅色粗體字為現在注音符號仍存有的音標。

*舌葉:舌尖面、混和音  舌根:舌尖後、牙音

注音符號無舌葉音,而舌尖音豐富

   (一)發音方法

         1.受阻狀態:唇、舌、齒、喉位與塞擦音

         2.帶音與不帶音:聲音清、濁

         3.送氣與不送氣:塞音與塞擦音成阻時,有無氣流送出

*描述輔音的方法:發音部位(成阻)+清濁(帶音)+發音方法(送氣)

     (二)發音部位

發音部位

音標

解釋

雙唇音

p、pʼ、m

上唇下唇接觸以節制外出之氣流而成

齒唇音

f

上門齒下門齒內緣接觸以節制外出之氣流而成

舌尖前音

ts、tsʼ、s

舌尖齒間接觸以節制外出之氣流而成

舌尖中音

t、tʼ、n、l

舌尖抵緊上齒齦以節制外出之氣流而成

舌尖後音

ʈʂ、ʈʂʼ、ʂ、ʐ

舌翻抵緊上齒齦後以節制外出之氣流而成

舌面音

tɕ、tɕʼ、ɕ

舌面部硬顎接觸以節制外出之氣流而成

舌根音

k、kʼ、x

舌面後部軟顎接觸以節制外出之氣流而成

喉音

h

聲帶緊張以節制外出之氣流而成

*「舌翻抵緊上齒齦後」請試著以「ㄓㄔㄕㄖ」發音

 「舌面部與硬顎接觸」請試著以「ㄐㄑㄒ」發音

 「舌面後部與軟顎」請試著以「ㄍㄎㄏ」發音

      (三)國語輔音的特點

         1.國語輔音表

 

塞音及塞擦音

鼻音

清擦音

濁擦音及邊音

不送氣

送氣

唇(齒)音

p/ㄅ

pʼ/ㄆ

m/ㄇ

f/ㄈ

 

舌尖前音

t/ㄉ

tʼ/ㄊ

n/ㄋ

 

l/ㄌ

舌尖中音

ts/ㄗ

tsʼ/ㄘ

 

s/ㄙ

 

舌尖後音

(捲舌音)

ʈʂ/ㄓ

ʈʂʼ/ㄔ

 

ʂ/ㄕ

ʐ/ㄖ

舌面音

tɕ/ㄐ

tɕʼ/ㄑ

 

ɕ/ㄒ

 

舌根音

k/ㄍ

kʼ/ㄎ

ŋ

x/ㄏ

 

        2.國語輔音的五大特點

   (1)有一組送氣音:ㄆㄊㄘㄔㄑㄎ

                (2)有一套捲舌音:ㄓㄔㄕㄖ

                (3)有三套塞擦音:ㄗㄘ、ㄓㄔ、ㄐㄑ

                (4)「ŋ」只能放在元音後面當成韻尾,不能當成聲母:ㄣㄤ

                (5)「n」有兩種放置處:

    其一、可出現在字首,為聲母:ㄋ

    其二、可出現在元音之後,為韻尾:ㄥㄢ

         3.國語聲母的讀音:

                當人們讀輔音符號的時候,習慣上會加入一個元音。

注音符號

加入音

ㄅㄆㄇㄈ

ㄛㄜ

ㄉㄊㄋㄌㄍㄎㄏ

ㄐㄑㄒ

ㄓㄔㄕㄖㄗㄘㄙ

帀(現無此注音)

 

三、元音的性質與國語韻母系統

       (一)構成元音的基本條件

1.發音部位於舌面的前後

2.舌面的高低影響聲音

3.唇型的圓展,前元音以展唇為原則;後元音以圓唇為原則

元音圖.png

*符合紅圈處原則的元音,又稱為「正規元音」。

      (二)圓音的描述方法:

發音部位(舌尖或舌面)前後+舌位高地+口腔圓展(圓唇或展唇)

       正規元音:上圖紅圈標記處。

       標準元音:上圖其餘處。

       (三)國語的元音系統:

舌尖(ï舌尖元音)

韻母符號有: ʡ ʅ ɚ

舌面

 

展唇

圓唇

展唇

圓唇

ts、tsʼ、s/ʡ

ʈʂ、ʈʂʼ、ʂ、ʐ/ʅ

[i]ㄧ

[y]ㄩ

 

 

[u]ㄨ

 

ㄦ/ɚ

[e]ㄝ

 

[ə]

[ɤ]ㄜ

[o]ㄛ

 

 

[a]ㄚ

 

 

 

 

*舌尖韻母符號:ʡ、ʅ、ɚ→可以試著發音看看是否會需要兩個音

名稱

符號/發音位置

用途

空韻(現在通用帀)

ʡ/會厭塞音

tsʡ/ㄗ、tsʼʡ/ㄘ、sʡ/ㄙ

ʅ/舌尖後不圓脣母音

ʈʂʅ/ㄓ、ʈʂʼʅ/ㄔ、ʂʅ/ㄕ、ʐʅ/ㄖ

 

ɚ/兒化元音

ɚ/ㄦ

只能單獨存在的音、不能單獨存在的音

只能單獨存在的音

不能單獨存在的音

[e]ㄝ:前定加[i]ㄧ、[y]ㄩ;後定加[i]ㄧ成[ei]

[ə]:後定加[n][ən]ㄣ、[ŋ][əŋ]

[ʅ]:前定加ʈʂʅ/ㄓ、ʈʂʼʅ/ㄔ、ʂʅ/ㄕ、ʐʅ/

[ʡ]:前定加tsʡ/ㄗ、tsʼʡ/ㄘ、sʡ/

(四)國語韻母符號分為三大類:

單元音韻母

[i]ㄧ、[u]ㄨ、[y]ㄩ、[a]ㄚ、[o]ㄛ、[ɤ]ㄜ、[e]ㄝ

下降複元音

[ai]ㄞ、[ei]ㄟ、[au]ㄠ、[ou]ㄡ→韻尾為ㄧ、ㄨ

聲隨韻母

(聲母跟隨韻母)

[an]ㄢ[ən]ㄣ[aŋ]ㄤ[əŋ]ㄥ

        *上升複元音:(非注音韻母)

解釋

元音

[i]ㄧ、[u]ㄨ、[y]ㄩ+[a]ㄚ、[o]ㄛ、[e]ㄝ

[ua]ㄨㄚ、[ia]ㄧㄚ

[uo]ㄨㄛ、[ie]ㄧㄝ

        *複元音的上升表示共鳴腔由大到小(圓唇到展唇)

         複元音的下降表示共鳴腔由小到大(展唇到圓唇)

         (請放慢注音符號發音來觀察嘴型的大小)

 

附錄一:輔音描述方式表(發音部位、成阻+清濁+發音方法(送氣))

發音部位

注音符號

中古聲紐

國際音標

描述方式

雙唇

p

雙脣清塞音,不送氣

 pʼ

雙脣清塞音,送氣

 

b

雙脣濁塞音,送氣

 bʼ

雙脣鼻音

唇齒

pf

脣齒清塞擦音,不送氣

 pfʼ

脣齒清塞擦音,送氣

bv

脣齒濁塞擦音,送氣

 bvʼ

脣齒鼻音

舌尖

舌尖前

ts

舌尖前清塞擦音,不送氣

 tsʼ

舌尖前清塞擦音,送氣

 

 dzʼ

舌尖前濁塞擦音,送氣

 s

舌尖前清擦音

 

 z

舌尖前濁擦音

舌尖中

 t

舌尖中清塞音,不送氣

 tʼ

舌尖中清塞音,送氣

 

 dʼ

舌尖中濁塞音,送氣

 n

舌尖中鼻音

 l

舌尖中邊音

舌尖後

中古無

ʈʂ

舌尖後清塞擦音,不送氣

 ʈʂʼ

舌尖後清塞擦音,送氣

ʂ

舌尖後清擦音

ʐ

舌尖後濁擦音

舌面

舌面前

 

ȶ

舌面前清塞音,不送氣

 ȶʼ

舌面前清塞音,送氣

 ɖʼ

舌面前濁塞音,送氣

 ȵ

舌面前鼻音

*舌面前

舌面前清塞擦音,不送氣

穿

 tɕʼ

舌面前清塞擦音,送氣

 

 dʑʼ

舌面前濁塞擦音,送氣

ɕ

舌面前清擦音

 

ʑ

舌面前濁擦音

 

 nʑ

舌面前鼻音

舌葉

 

舌葉清塞擦音,不送氣

 

tʃʼ

舌葉清塞擦音,送氣

 

dʒʼ

舌葉濁塞擦音,送氣

 

ʃ

舌葉清擦音

舌根

k

舌根清塞音,不送氣

 kʼ

舌根清塞音,送氣

 

 gʼ

舌根濁塞音,送氣

 

ŋ

舌根鼻音

喉音/舌根/喉舌根

 

ʔ

喉清塞音,不送氣

x

舌根清擦音

 

ɣ

喉舌根濁擦音

半元音

 

ɸ

零聲母

 

j

接近音:高元音至擦音之間

 

附錄二:國語韻母描述方式

(發音部位(舌尖或舌面)前後+舌位高地+口腔圓展(圓唇或展唇))

名稱

注音符號

國際音標

描述方式

單元音韻母

i

舌面前高展唇元音

u

舌面後高圓唇元音

y

舌面前高圓唇元音

a

舌面前低展唇元音

o

舌面後半高展唇元音

ɤ

舌面後半高展唇元音

e

舌面前半高展唇元音

下降複元音韻母

ai

舌面前低展唇元音+舌面前高展唇元音

ei

舌面前半高展唇元音+舌面前高展唇元音

au

舌面前低展唇元音+舌面後高圓唇元音

ou

舌面後半高展唇元音+舌面後高圓唇元音

聲隨韻母

an

舌面前低展唇元音+舌尖鼻音

ən

央元音+舌尖鼻音

舌面前低展唇元音+舌根鼻音

əŋ

央元音+舌根鼻音

舌尖元音韻母

ɚ

舌尖後中元音

ʡ

舌尖前高元音

ʅ

舌尖後高元音

 

附錄三:四十一聲類

《廣韻》一書的聲母系統:

 

全清

次清

全濁

次濁

現在名稱

口腔部位

中古名稱

喉音

喉音

影    ʔ

曉    x

匣    ɣ

為    j

喻  ɸ

半元音

舌根音

牙音

見    k

溪    kʼ

群    gʼ

疑 ŋ

舌尖中音

舌音

舌頭音

端    t

透  tʼ

定    dʼ

泥    n

舌面前音

舌上音

知    ȶ

徹    ȶʼ

澄    ɖʼ

娘    ȵ

舌尖中音

半舌音

 

 

 

來    l

舌面前音

齒音

半齒音

 

 

 

日  nʑ

正齒音

照    tɕ

穿    tɕʼ

審    ɕ

神    dʑʼ

禪    ʑ

 

舌葉音

莊    tʃ

初    tʃʼ疏    ʃ

床    dʒʼ

 

舌尖前音

齒頭音

精    ts

清    ts 心    s

從    dzʼ邪    z

 

雙唇音

唇音

重脣音

幫    p

滂    pʼ

並    b

明    bʼ

唇齒音

輕唇音

非    pf

敷    pfʼ

奉    bv

微    bvʼ

 

*名詞說明:

        (一)全清:不送氣的清塞音或清塞擦音

        (二)次清:送氣的清塞音或清塞擦音、清擦音(心、審、曉、疏)

        (三)全濁:送氣的濁塞音或濁塞擦音、濁擦音

        (四)次濁:流音(鼻音、邊音)、半元音、零聲母、濁擦音(邪、禪、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