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友蘭論國人最愛犯的毛病:知易行難和知難行易!

知易行難,這是中國人最愛犯的毛病。

不論何時何地,言行不一致的人總是多於言行一致的人。很少有人說,知難行易,大部分人都是認為知易行難。

古人講的知易行難,指的是道德方面,而現代人講的知難行易,是技術方面。對此,王陽明說,人人有良知,人人能自然分辨善惡。但他也強調說,雖人人有良知,但並不是人人都能致良知,因為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因為知其善而行,知其惡而去,在現實生活中是很難做到的。

如果從技術角度看,倒是知難行易了。因為人的知識首先是經驗,然後才是科學推理。人通過經驗,很容易做出行為。但科學就不同,它需要我們不斷的學習和驗證,所以說是知難行易。不掌握一定的科學知識,習得一定的科學方法,即便你做出行為了,也往往是錯的。

人在道德方面,可以知善惡,辨是非,這是知。但因為計較厲害,在實際做時,往往不能存善去惡,這也是經常發生的事,即一個人知道這樣做是錯的,是惡的,但是因為現實考量和慾望驅使,他竟然真的就做了。生活中,我們誰能不受「轉念」的影響呢?

佛家講,一念天堂,一念地獄,就是這個意思。所以說,人活在這個世界,真的是很不容易的,做一個好人,善良和純潔的人,就更不容易了,因為你不僅要知道,更要做到。

知有兩層含義,一是認識,二是了解。人對於價值和意義,如有認識,就是當下認識,不需要過多思量和考慮。如果不能做到這些,那後面的了解和升華都無從談起。

一個人可以認識一件事的真善美,但卻不一定能夠做到真善美,這就如同一個人能欣賞一幅畫的美麗,但卻畫不出這麼美的畫一樣。

從中國儒家的孟子我們看到,知道仁義就要按照仁義而實行,行者不僅要依照仁義行,而且對仁義要有了解,是一種行為上的自覺和覺醒。

一個人如果知道一件事該如何實行,那他在理解和認識上是不錯的,但是他在實際行為中未必就真的這樣去做。就像一個醫生對一個患者說,別再吸煙了,對身體有害,但這位患者在已經明確知道後,卻未必會按照醫生的囑託去實行一樣。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