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好笑,昨晚因为Popu Lady和我弟展开了一场不欢而散的争论。虽然这是件一点也不重要的事情,但不知道为什么,我一直有点在意。我记得话题好像是这样开始的:一开始我点到了Popu Lady的新歌「恋爱元气弹」MV,我边看边说「其实大元真的满正的耶」,我弟就回了我一句「这种靠炒作红的团体我真的觉得有点OOXX」,然后我好像就有点莫名的暴走了,有点像是巨人化的艾伦那样。但关于这点,我有深刻的躺在床上反省过了,所以就省略不提。

popu lady  

  其实,我并不是Popu Lady的歌迷,除了大元和洪诗以外的成员我甚至不认识,也并没有存在任何值得我多费唇舌去为他们辩护的理由。我只是有点疑惑,为什么他们在别人的眼中是「炒作」出来的团体?对我而言,「炒作」这样的字眼同等于一种媒体再现,但在现在的社会脉络之中又更带著负面的色彩,指涉一种泡沫式议题的膨胀过程。所以,在一般的用法中,我们可能会说许纯美、张婷婷、Makiyo是新闻炒作,但是,一个华研推的正常女子团体Popu Lady为什么会被说成是一种炒作呢?

   「他们本来又不是唱歌的,就像一些网路爆红的素人一样,唱片公司签他们,让他们卖脸出唱片不就是一种炒作?我们这样点他们的影片不就是一种消费?」我弟这样回答我。

   听了我弟的想法,我想到了另一种诠释可能,是不是像「这种路线」的艺人其实在大众甚至是整个演艺圈中的地位是相对低落的呢?因为「本来又不是唱歌的」,所以不配称为「歌手」;因为只是「网路爆红的素人」,所以就只是一般的无名正妹,只会自拍没有实力;因为这张唱片只是拿来「卖脸」,所以一点价值都没有,连听都不用去听;也因为以上种种,所以支持者的支持只是一种「消费」。这样的论点,想了一想好像没错,但又觉得哪里怪怪的,如果用以上的条件去想,符合「这种路线」的艺人不就是现在最红最卖的「偶像」吗?

   那偶像的定义是什么呢?日本当红女子团体AKB48有一首名为「アイドルなんて呼ばないで(请别叫我偶像)」这样的歌里这么定义著:「ホントは架空の  恋人だけど(偶像只是架空的恋人而已)」,如果要简单来说偶像是干啥的,或许这是最直白的回了吧。那话说回来,那当偶像,错了吗?这个问题好像很奇怪,很没有意义,可是现在的社会环境却好像给了这个问题一个很明确的答案:确实,当偶像错了,因为比起其他路线的艺人,他们背负著沉重的原罪。

  演艺圈不可能没有偶像,因为如果没有偶像们灿烂的笑容,我们找不到人重现青春的真挚;如果没有偶像们唱红的那些朗朗上口的歌曲,我们找不到紧绷生活中的出口;如果没有偶像时期的磨练,像周渝民、范晓萱、徐若瑄这样表现亮眼的艺人就不会出现;如果没有偶像在舞台上发光,可能很多人就会因此失去梦想。你可以不喜欢偶像,但偶像的「价值」绝对不可以被否认。

   不过,即便我们认知到了这点,似乎也无力改变偶像的罪。对于曾经喜欢过偶像的歌迷而言,他们或许只是一段「年少轻狂」的不堪回忆,所以我学姐把所有5566CD都扔了,因为现在想想那段时间好像有点丢脸;对于演艺圈本身,因为「偶像=没实力」这样的黄金法则植入太深,所以只要被贴上了这个标签,有些工作可能你永远也接不到,就算你得了奖,媒体也只会下「跌破众人眼镜」的标;甚至对于艺人本身而言,一有机会就要赶快宣告「我已经不是偶像了!」,避免发展受限。所以,说到底,根本没有人喜欢偶像,应该说,没有人会永远喜欢偶像(包括偶像自己),这就是偶像的原罪。

  也因此,其实我一直觉得现在当偶像很了不起,因为他们愿意承受著罪。

   至于偶像到底有没有「实力」,那似乎又是另一个问题了。实力就跟音乐性一样,不是光用原真性就可以说明一切,重点是你喜欢吗?如果你喜欢,你当然会用「有实力」这种正向的认同来加冕自己支持的艺人,如果你不喜欢,你当然也会用「没实力」这种负向的认同来区辨自我与他人的不同,但这都无关乎这个艺人到底有没有实力,他的歌到底值不值得听,因为「实力」和「体力」不同,你无法客观的用几个伏力挺身或几公里的马拉松去评断,那都是外界(绝大多数是自我本身)所建构,呃,或许我也可以说「炒作」出来的。

  或许这真的是个无聊的小问题,就算讨论到了最后也没有任何标准答案,但我还是认为,「偏见」本身需要被重新审视,需要更后设的去思考,因为极端的偏见最后会变成一种自私,然后就会蒙蔽我们看到事情更多面向的可能性。我也会有偏见,但我也会常常提醒我自己,我喜欢的并不是最好的,只是我刚好喜欢,我不喜欢的不代表就是差的,只是我刚好不喜欢而已,不管怎么样,都要尊重在这个圈子里努力工作的每个人。

   唉,好像为了一件无聊的小事跟弟弟吵架了,让我来好好要买什么东西贿赂他一下才好。


 

  延伸阅读:《我们真的讨厌安海瑟威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