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那樣的哲學家」到底是怎樣的哲學家,可能是沒有系統化的,全景式哲學圖景的哲學家吧?

很多人說是這個時代,什麼解構的時代,諸如此類。

在我看來,這似乎並沒有觸及到這個問題最核心的部分:為什麼大家放棄了全景式的哲學思考?從存在到元素,從元素到動物,從動物到靈魂,從靈魂到道德,從道德到國家,為什麼沒有哲學家再這樣思考?是因為這種思考「過時」了嗎?

我的一個想法是:因為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識變化得太快。我們都不知道這個世界到底是怎麼樣的,我們怎麼反思它呢?

從蘇格拉底到叔本華,雖然人類發現了一些新的大陸,發現了一些新的物種,造了一些新的設備,但是世界的圖景基本沒有變化,這讓哲學家們有充分的時間來思考宇宙作為一個整體是怎麼樣的,宇宙和人的關係,人和人的關係,如此等等。

但是20世紀以後,從微觀到宏觀,人的世界圖景經歷了,並且還在經歷著翻天覆地的大變局,這個變局甚至是哲學產生以來從未有過的,從而,一直到現在,我們還無法確定,呈現在我們面前的世界到底是怎麼樣的,因此,哲學的反思,也就只能是片段式的和極其具有侷限性的。而一個全面的,偉大的反思,我們可能還需要一些耐心來等待。

正如黑格爾說的那樣:

只有當夜幕降臨後,密涅瓦的貓頭鷹才開始飛翔。

雜記:

剛才偶然看到一個阿爾法狗的紀錄片,我覺得很有趣。

在過去的時代,知識的增長是線性的和緩慢的,從而,哲學家可以躺在這個平緩增長的知識曲線上來對這個世界進行反思。近世隨著教育的發展,知識的增長雖然依舊是線性的,但是這個「線」陡峭了很多,從而,一個短短的時期之內,人的世界圖景就會產生極大的變化,這已經讓哲學的系統性反思變得很困難(從理解世界到給出世界一個反思之間世界圖景改變的δx變得不可忽略)。而如果人工智慧未來可以自己發現問題和尋求未知(據說有團隊在進行這種研究),那麼未來的知識必然呈現一種指數型的增長,我們對世界的看法將不再是「常常改變」,而是甚至快到有可能我們根本沒法知道當下我們知道的世界是怎麼樣的這樣的程度。這樣,人對世界的反思可能根本將變得不可能。或許我們需要一個AI哲學家?


可以有,但很難。這個問題本身套著太多問題,

1.是否現在已被瞭解的現代哲學家確實不如古代哲學家

2.如果第一個問題成立,在短時間未來或者未被瞭解的過去或現在,已經或馬上是不是其實有大神級的哲學家

3.是不是存在一個統一的哲學基本領域,而非只是一種約定俗成的理解,使得比較確實有可能

4.即使我們認為哲學不過是約定俗成的內容,是否其實仍舊有大致的幾個問題,能夠涵蓋這些內容5.我們是不是作為評論者本身就不夠資格,由於自己的無知不能對這個問題進行一個客觀的評價

自古文無第一,知乎又槓精遍地,吵嘴仗心累,所以我就只提出幾個意見,並不作太多的深入

1.我們如何評價海德格爾、哈貝馬斯、維特根斯坦、胡塞爾、福柯這些人的水平,分析哲學界的人數更多,然而鑽研更精尖,單舉人就難得多了,那麼是不是應該說,以我們現在某一學派或領域的集體成績,來與古代哲人作比較呢,比如研究心靈哲學的當今水準,與康德的作品作比較?

2.哲學的範式確實經歷過幾次轉換,我們也可以說笛卡爾以前,照樣能問為什麼羅馬滅亡後和蘇柏亞三人水平一致的哲學家沒有了,不得不說許多回答給出的解釋也同樣可以套給士林哲學家們使用,所以這並不一定構成有效d的回答,也許明天就有出現了笛卡爾這種人物,難道還回來修改答案不成

3.我對於現代人,有沒有資格對這個問題進行評價是表示懷疑的,大部分人的對於經典作家的認知以及對於現代哲學的認知只是停留在耳聞,多則看過一兩本介紹而已,即使是專業的科研人員,也多半對於整個圖景並無真正確切的瞭解。因此,我認為,要評價這個問題的人,必須先仔細且把握了哲學史直到今天的大部分哲人作品的內容,有親身的研究和閱讀,再可以點評一二,也只是一二,而這顯然是極難的。

4.至於許多人說科學的發展,已經哲學知識的儲量上升導致無法窮盡,那我也可以說一句,這確實有阻礙,然而各位一心向學的時間有多少?從進入大學到今天幾年?一年有幾天是真的在學習,一天裏真正在學東西的時候有幾個小時?這幾個小時裏分配給哲學的又有多少。寫論文科研不算、上課不算,走神不算。摸著良心想一想,然後就請不要掛著各種頭銜行走了吧,如果仍舊覺得自己有資格,那我恭喜你。

說到底,先問是不是都已經做不到了,就還是放一放為什麼的問題了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我想說的是,這個時代可能有偉大的哲學家,甚至可能就在你身邊,但是,站在當前這個語境下,我們很可能認識不到他的偉大。

事實上距離我們幾十年的海德格爾,維特根斯坦,甚至福柯和哈貝馬斯,他們思想的重要性和歷史地位也沒有定型,在我們這個時代也是無法判斷的。

什麼時候能判斷了呢?可能需要過個幾十年幾百年,那時候這個哲學家的思想還在被人引用和處理問題,那麼我們就可以確認,他是偉大的。

塔勒布有一個讀書方法,即他不看活著的人的書。因為他沒辦法判斷這個人的思想是不是重要。他把這種判斷交給了社會演化,經過社會思想的競爭和範式轉換,最終沒有消失的都是值得看的,比如蘇格拉底和康德。

我對這種理念很贊同,現在下結論,還太早了。


這個問題就跟「為什麼現在沒有像牛頓/愛因斯坦/普朗克/玻爾」那樣的物理學家是一回事。我想題主所說的「那樣的」哲學家基本滿足兩個條件:a) 做出了石破天驚的開創性工作,比如提出了全新的問題域,或者給出了前人無法想像的解答;b) 知名程度相當高,在大眾文化中也有一定影響力。造出「現在沒有這樣的哲學家」的原因基本是:

1.

針對a)點,當代哲學最主要的問題意識源自笛卡爾到康德這個階段的早期現代哲學,按照這個問題意識發展了好幾百年,挖的足夠深,許多問題奠基性的工作已經被做出,從而現在的哲學分工也足夠細,做出石破天驚的開創性研究的可能性也就越來越低。就像以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為支柱的現代物理學的奠基性工作已經被愛因斯坦 普朗克 玻爾 薛定諤做出,現代哲學問題意識的奠基性工作已經由笛卡爾 斯賓諾莎 萊布尼茨 洛克 休謨 康德 黑格爾 胡塞爾 海德格爾 弗雷格 維特根斯坦這些大名鼎鼎的哲學家做出了,而且做得已經足夠完善,從而現在出現這樣的哲學家的概率也就越來越小了。但是這些並不代表現在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們就水平不行/不偉大,也不代表Quine, Kripke, Strawson, Nagel, Rawls, Chalmers, Henrich, Habermas, Honneth這些廣義上的當代哲學家就水平不行/不偉大。他們做出的貢獻也非常大,也推動了哲學作為一門知識的進步,只不過不具備柏拉圖康德那樣的歷史意義而已。當然,以後要是出現了諸如先驗哲學興起、相對論發家這種決定性的範式轉換,那麼出現康德、愛因斯坦這樣的哲學家/物理學家也是很有可能的。

2.

針對b)點,這個就更容易解釋了。一方面,正如第一點中所論證的,如今做出石破天驚的奠基性工作的哲學家越來越少;另外一方面,現在的哲學和其他所有嚴格的學科一樣,已經成為了一個學院裏的非常細化的學術討論,人們也往往需要一定門檻和前提知識才能進入當代哲學問題的討論,而哲學作品的主要的閱讀者也是哲學學者,這種情況下哲學家進入大眾視野的可能性也大大降低了。就像我一個物理學門外漢,知道伽利略牛頓麥克斯韋洛倫茲愛因斯坦普朗克玻爾海森堡薛定諤,但最近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我一個都不認識。


這位同學,哈貝馬斯還活著呢 = =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