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来孟母仉氏仍为鲁国大夫党氏的女儿,也真的有内涵。

「孟母三迁」这个成语,于传统儿童启蒙教材《三字经》有载:「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故事最早出现于汉代刘向《烈女传·邹孟轲母》。故事讲述孟子的母亲,为了使孟子拥有一个好的教育环境,煞费苦心,曾两迁三地,告诉大家拥有良好社会环境,对人的成长及品格养成至关重要。现今,「孟母三迁」也指父母用心良苦,竭尽全力培养孩子。

《刘向古列女传》中的邹孟轲母 (网上图片)

故事讲及孟轲自幼丧父,全靠母亲倪氏日以继夜做纺织养家,倪氏希望儿子读书上进,早日成才,所以搬三次家。虽然亦有指孟母三迁的「三」其实指「多次」,但动机都是一样-基于居住环境,担心影响儿子成长而决定搬迁。

孟母搬了家后,遇上了至少两次不太理想的学习环境:首先在墓地附近,担心孟轲「学为丧葬」;搬到街市附近,孟轲接触肉店、商人等,认为会「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最终搬到到学堂旁,那学堂老师每天带领学生念书,调皮的孟轲跟著摇头晃脑念起来,孟母认为,他可以在此学习会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于是索性送孟轲上学。

《文选楼丛书》《新刊古列女传》中的孟母三迁故事 (网上图片)

孟轲之后并不一开始就好好读书。《三字经》中还有「子不学,断机杼」这个「孟母三迁」的后传:孟子最初对学习很有兴趣,时间一长就厌烦,经常逃学。孟母伤透心,狠狠教训他,将纺织机上的布全部剪断,说他不读书就像断布。如果荒废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孟子有所感悟,随后勤学不止,并拜子思的门人为师,终成天下大儒。这也是另一成语「孟母断机」或「孟母断织」的典故,比喻母亲教诫儿子要勤学。

网上图片

所谓「养儿一百岁,长忧九十九」大意是无论哪个年龄的父母,对孩子都总不会完全放手。孟母对儿子的教育无微不至,即使在成亲之后,对于夫妇相处之道,孟母也要指点。《烈女传·邹孟轲母》继续有记载孟母教子:孟妻由氏在卧室内裸袒身躯走动,孟子勃然不悦,由氏认为丈夫太过见外,就求婆婆解说。长期以来,孟子对自己的妻子总是不满,竟有意休妻。孟母对儿子晓以大义,孟子深感自己荒诞了,于是心中芥蒂尽除,与妻子和乐相处如初。

孟轲至圣先贤半身像 (网上图片)

汉刘向《烈女传·邹孟轲母》记载,孟子因为看见妻子一个人在屋里上身衣服有些袒露就要休掉她,好在其母深明大义,制止了孟子,说:「这是你不讲礼仪,不是妇人不讲礼仪。《礼经》上不是这样说吗,将要进门时,必须先问屋内谁在里面;将要进入厅堂的时候,必须先高声传扬,让里面的人知道;将进屋的时候,必须眼往下看。《礼经》这样讲,为的是不让人措手不及,无所防备。如今你到妻子闲居休息的地方去,进屋没有声响人家不知道,因而让你看到了她蹲在地上的样子。如今你无礼在先却责怪别人,不是和圣人差得太远了吗?」说得孟子都有些不好意思,休妻的事自然也不提。

西汉今文经学家韩婴《韩诗外传》卷九云:「孟子妻独居,踞,孟子人户视之,白其母曰:『妇无礼,请去之。』」意思是孟子妻一个人在屋里大腿叉开坐著,孟子以为无礼,就要休她。由此也看出,孟子的妻子是个不大拘泥于小节的人,只是遇到了一个崇尚礼教的迂腐之人就会有些麻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