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的歷史上,有一個非常特殊的情況,那就是武官的品級明顯高於文官,但實際權力不如文官。例如各地的鎮守將軍、各省的提督都是一品大員,但巡撫僅僅是二品高官。從品級上來說,巡撫還不如提督這些武官。但是從權力來說,巡撫是當之無愧的封疆大吏。總兵屬於清朝的高級武官,與巡撫的等級相同,但是權力到底差了多少呢?清朝的總兵能有多少權力呢?

  首先,我們需要看一下總兵這個官職的發展。在明朝統治時期,全國總計只有20多個總兵,這些總兵基本上都是大權在握。例如明朝北部九邊重鎮的總兵們,甚至能夠與各個省的巡撫對抗。例如甘肅巡撫和甘肅鎮總兵,兩個官職的權力互有千秋。但是清朝入關以後,改變了原有的制度。在地方官員中,提督成爲了高級官員,總兵屬於提督的下屬。而且清朝武官的品級普遍偏高,但權力明顯不如文官。清朝的武官分爲提督、總兵、參將等等,其中,提督是高級武官,從一品的官員,管理一個省的陸軍或者水軍。看上去已經是大權在握,可是面對文官,根本沒有多少優勢。

  按照清朝的規定,提督需要受總督和巡撫的節制。尤其是在山東、河南等北方省份,由於沒有總督,巡撫負責全省各方面的事務,屬於全省的一把手。從品級來說,巡撫僅僅是正二品或者從二品,提督卻是從一品,但從一品的提督需要服從正二品的巡撫。總兵在明朝時期的地位還比較高,進入清朝統治時期,總兵的地位迅速下降,因爲清朝的總兵有80多位。根據清朝的防區劃分,一個省劃分爲幾個鎮,一個鎮的最高長官就是總兵,提督負責管理總兵,而巡撫又管理提督。例如廣東省總計劃分了7個鎮,一個鎮大約有1萬餘官兵,類似於現在的師長或者軍長。如果清朝有軍銜的話,總兵一般都是少將軍銜,地位已經非常有限了,遠遠不如巡撫。

  清朝總計擁有83位總兵,其中陸軍總兵70位,水師總兵13位。雖然這些武官都是正二品的官員,但實際權力並不是很大。因爲自己的上邊還有提督和巡撫,對於總兵來說,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內,自己仍是絕對的權威。總兵可以剋扣軍餉和糧草,但是不能插手地方行政事務。否則,布政使衙門會非常不高興。在甲午戰爭期間,清朝高層從各地抽調軍隊開赴前線。但一個尷尬的問題出現了,當時去了好幾位總兵,這些總兵地位一樣,由於沒有高級官員管理,幾個總兵的指揮調度非常不協調。

  按照規定,總兵也是正二品的官員,與巡撫屬於平級。但在真實的官場上,總兵見到巡撫絕對不敢按照平級對待,肯定會立刻拱手請安。巡撫可以給提督面子,但總兵就差得遠了。在清朝軍隊中,如果沒有提督,一般是資歷最深的總兵負責指揮。例如清朝的北洋水師就出現了這樣的問題,北洋水師的提督是丁汝昌,定遠艦的當家人劉步蟾是總兵官職。在提督丁汝昌不在水師的時候,劉步蟾要求升起自己的總兵旗,這遭到了了琅威理的反對。琅威理屬於副官,按照琅威理的看法,丁汝昌軍門不在,可是還有他這個副官。

  到了清朝統治的末期,由於傳統的制度已經無法面對新時代的威脅。清朝開始改變自己各方面的制度,例如各省都在訓練新軍。清朝的新軍按照普魯士和日本軍隊的編制設計,採用了鎮、協、標等編制,與傳統的編制截然不同。在這一階段,總兵基本上成了空架子。在綠營軍中,還繼續保留總兵,新軍中已經看不到了。到了清朝滅亡以後,軍長、師長等現代稱呼開始出現,總兵逐步退出了歷史舞臺。其實這也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在北洋軍閥時期,很多官職的稱呼有現代的味道,同時也有清朝遺留的傳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