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邀!

首次舒舒服服地寫一個完全屬於我研究領域的答案,終於不用提心弔膽擔心寫錯。

本文將以既學術又易懂的方式介紹「飛人實驗」。

我們將回到阿拉伯語原文本,了解原汁原味的「飛人實驗」,像真正的哲學史學者一樣。

讀完本文,您將成為「飛人實驗」方面的專家。


前言

阿拉伯哲學史中最著名的思想實驗,莫過於伊本·西那(拉丁名「阿維森納」,卒於1037)的「飛人」(Flying Man)實驗。

其實更準確的名稱是「懸浮的人」(Suspended Man)「飄浮的人」(Floating Man)。因為實驗中的人並沒有「飛翔」,只是「懸浮」「飄浮」在空中。但跟隨西方學界習慣,暫稱「飛人」。

西方學界有不少學術文章討論「飛人」,有的局限於阿拉伯傳統,有的討論拉丁傳統對「飛人」的接受,有的還比較笛卡爾的「cogito」(我思)(儘管二者並沒有已知歷史關聯)。

本文主要局限於對伊本·西那「飛人」阿拉伯語文本的解讀。

跟隨Marmura (1986),我主要考察三個版本的「飛人」(以下分別簡稱為「FM1」,「FM2」,「FM3」):

FM1,出現在伊本·西那的早期哲學大全《治療書:論靈魂》(al-Shifā?: al-Nafs)第一卷第一章(§1.1),是「飛人」的最完整版本。

FM2,也出現在《治療書:論靈魂》第五卷第七章(§5.7),很簡短,僅作為一個分論證,服務於另一個複雜論證:靈魂並非身體。

FM3,出現在晚期哲學歸納和總結《指示與提醒》(al-Ishārāt wa-l-Tanbīhāt)第三卷第一章(§3.1),《指示與提醒》很可能是阿拉伯哲學史中被評註最多的著作,其影響非同凡響。

提及「飛人」的文本,還不僅局限於這三處。伊本·西那在其他著作中也提到並利用「飛人」,並且每次目的都不同。

學界爭論的焦點,正是飛人實驗的目的;此外還有它的合理性,以及它揭示了什麼沒有揭示什麼


先把結論劇透於此。

FM1的目的有三:(Conclusion1)自我的非物質性、(Con2)自我(或靈魂)存在、(Con3)自我認知的原初性

FM2的目的只有一個:(Con1)自我的非物質性(更準確地說,自我的非身體性)。

FM3的目的只有一個:(Con3)自我認知的原初性。

下面我們開始進行飛人實驗。


飛人實驗一(FM1)

(以下翻譯不糾結於學術精確性,以易懂性為主。)

Al-Shifā?: al-Nafs, ed. Rahman, p.16.

FM1,譯文如下:

(A)應該假想我們中有一個人,他好像瞬間被造,並且完整地被造。但是他的視覺被遮蔽於對外物的直觀。他被造為懸浮在空氣中或空間中,但感覺不到任何空氣阻力。他的肢體被分開,它們不相遇或相觸

(B)而後,他深思,是否能夠確定其自我的存在?那麼他不會懷疑他對其自我的確定,【他的自我】作為一個存在者。同時,他不確定任何外肢,和內臟(比如心臟、大腦),也不確定任何外界事物。他【僅僅】確定其自我,但沒有確定它擁有長寬高

(C)如果他【還】能夠在那種情況下想像手或其他肢體,那麼他也不會將它想像為其自我的一部分,或者其自我中的某個條件。(D)而你知道,被確定者並不是沒有被確定者,貼近者並不是不貼近他者。那麼,他確定它存在的那個自我,就是屬於他的一種特性;鑒於它本身並不是他無法確定的身體或肢體。(E)因此,提醒者,就有了一條路徑,來提醒靈魂的存在,作為一個並非身體的事物,而並非【來提醒】身體【的存在】。(F)並且他知曉它【即,靈魂的存在】,感受它。如果他忘記它,他則需要提醒。

我將上述文本切割為(A)–(F)部分,方便分析。

(A)是飛人實驗的前提。前提有五:

(1)瞬間被造(排除任何先前知識經驗記憶),

(2)完整被造(官能完全,能夠正常思考),(3)遮蔽視覺(排除視覺),(4)懸空(排除觸覺),

(5)肢體分離(排除觸覺)。

也就是說,飛人實驗的前提,排除飛人所有先前知識內感覺(包括想像、記憶等)和外感覺(五感)。

(B)伊本·西那提出關鍵問題:飛人是否能確定其自我的存在?答案是肯定的。

飛人能夠確定的,是其自我的存在,並且他的自我沒有長寬高,也就是廣延

飛人不能確定的,是除自我之外的一切:他的身體(包括外肢和內臟),和外界的一切。

這是飛人論證的小前提(Minor Premise)。

(C)伊本·西那在此退一步,假設即便飛人能夠想像(儘管這種可能性根據飛人實驗的前提,其實是不存在的),他也會知道所想像的東西,比如手,不可能等同於他的自我

(D)飛人論證的大前提(Major Premise):確定者並不是沒有被確定者。

以及飛人論證的結論(Con1)自我的非物質性(immaterility)

因為飛人的自我確定者),並不是他的身體沒有被確定者),或某個有長寬高的形體,或任何其他事物

至此,飛人「論證」已經結束。

但伊本·西那還提出飛人「實驗」(並非「論證」)的兩個其他暗示

(E)是飛人實驗的暗示一(Con2)自我(或靈魂)存在

因為飛人能夠確定他的自我存在。

(F)是飛人實驗的暗示二(Con3)自我認知的原初性

因為瞬間被造的飛人,儘管沒有任何其他認知,卻始終能夠認知其自我

因此,根據上述分析,FM1其實包括一個論證,和兩個暗示。其中,那個論證的小前提,是通過飛人揭示或暗示的。

所以,「飛人」本身不是論證,僅僅是一個思想實驗而已。

但飛人實驗,通過假想極端情況,能夠「暗示」、「指示」、「揭示」三個事實:

(1)飛人僅僅能夠確定自我,但無法確定身體及外物(並由此推出自我的非物質性,甚至是非他者性);

(2)飛人的自我(或靈魂)存在

(3)飛人擁有「原初自我認知」(primitive self-awareness)。這三個前提,可以擴展到每個人身上,進而作為其他論證的前提。

這三個暗示,可以擴展到每個人身上,進而作為其他論證的前提(假設讀者接受這三個暗示)。

注意:飛人實驗並不試圖「證明」這三個事實,只是「暗示」、「指示」、「揭示」這三個事實。讀者有權選擇接受或不接受。

如果有人因為誤以為飛人實驗旨在「證明」這三個事實,進而批判伊本·西那,這種批判就是不合理的。


飛人實驗二(FM2)

Al-Shifā?: al-Nafs, ed. Rahman, p.255.

FM2,譯文如下:

(A)如果一個人在一瞬間被造,並且被造為【擁有】各種肢體,但他看不見他的肢體,正巧他也不觸碰肢體,【肢體】也不相觸,他也聽不見聲音;

(B)那麼他將不知他的所有肢體的存在,但知道他的個體性存在的存在,作為單一事物,同時他不知所有那些。

(C)而不被知者,並非本身就是被知者

(A)是飛人實驗的前提。前提有五:

(1)瞬間被造

(2)完整被造,(3)看不見肢體,(4)肢體分離,(5)聽不見聲音。(——與FM1前提稍有不同:FM2沒有明確提及「懸空」,增加聽覺。)

(B)依舊是論證的小前提,由飛人實驗揭示:飛人知道自我,但不知身體。(——與FM1不同,FM2局限於討論自我和身體,沒有提及外物。)

(C)是論證的大前提被知者並非不被知者

飛人論證的結論則省略掉了:自我並非身體

顯然,FM2僅包括FM1中的論證——(Con1)自我的非物質性——但不包括FM1中的另兩個暗示。

這是因為FM2服務於一個更複雜的論證靈魂並非身體。飛人僅僅是這個論證的一小部分。


飛人實驗三(FM3)

Al-Ishārāt wa-l-Tanbīhāt, ed. Forget, p.119.

FM3,譯文如下:

(A)如果你假想,你的自我剛剛被造理智和身體都健全;並且假設你的自我擁有完整的肢體和身體,但你看不見身體的各部分,肢體也不相互碰觸,而是,它們都有間距並且懸空,在某一瞬間,在自由的空中。

(B)你會發現你已經忽略每個事物,除了你的自我之個體性存在的確定性

(A)是飛人實驗的前提。前提有六:

(1)被造初始

(2)理智和身體健全,(3)肢體完整(排除對疾病的感覺,根據Nasīr al-Dīn al-?ūsī的評註),

(4)看不見身體

(5)肢體不碰觸,(6)懸空。(——與FM1、FM2前提基本一致。)

(B)FM3僅局限於揭示一點:(Con3)自我認知的原初性。

因為飛人即便在被造初始、在無法認知任何其他事物的條件下,依然能夠認知自我

FM3其實承接上文,伊本·西那旨在揭示一種「原初自我認知」(primitive self-awareness)的存在。

FM3的上文,翻譯如下:

「回到你自己」,並深思:如果你是健康的(或者你處於並非健康的其他某種狀態,但那時你仍可以正確地理解事物);那麼你是否會忽略你的自我的存在,並且無法確定你自己

在我看來,對於有見識者不會是這樣。以至於睡者在其睡眠中,和醉者在其醉酒中,他的自我也不會遠離他的自我,儘管他對其自我的「相化」【即,對「自我認知」的認知,二階反思式自我認知】不會確立於其記憶中。

原初自我認知,每個人自從存在的初始就擁有,它無時無刻不在運作中。

即便在睡眠醉酒狀態,我們依然擁有原初自我認知。

睡眠和醉酒狀態下,只不過是對「當時的原初自我認知」的認知——二階反思式自我認知(second-order reflective self-awareness)——無法被保存在記憶中而已。

飛人實驗則在睡眠和醉酒的基礎上,添加另一種極端情況——被造初始、沒有任何其他認知——我們依然可以假想飛人擁有原初自我認知

原初自我認知,就像一個一直在運轉的最關鍵、最根本的「後台程序」。它是我們所有認知活動的根基

因為「我」的形成,正是因為原初自我認知;假設一個主體無法認知自我,這個主體也就無法成為一個「我」。

而「我」的一切認知活動,顯然都需要「我」作為基礎。

正是這樣一個時刻認知自我的「我」,使「我」區別於任何機器。

但由於原初自我認知太根本、太普遍,以至於如果不「調出後台」,我們通常難以意識到我們的原初自我認知。

飛人實驗,正是「調出後台」的方式之一,它能夠喚醒我們每個人對自己原初自我認知這個最關鍵、最根本「後台程序」的意識。


總結

通過對比飛人實驗的三個版本,基本可以確定伊本·西那的目的有三:

(Con1)自我的非物質性——FM1,FM2;

(Con2)自我(或靈魂)存在——僅FM1;(Con3)自我認知的原初性——FM1,FM3。

重申:飛人實驗並不試圖「證明」這三個事實,只是「暗示」、「指示」、「揭示」這三個事實。讀者有權選擇接受或不接受。

最後,飛人實驗沒有揭示什麼?

它沒有揭示自我(或靈魂)可以脫離身體而存在和運作,因為FM123全都假設飛人擁有完整的身體

因此,如果讀者接受飛人實驗的暗示,並不等於要承認一種獨立於身體的自我(或靈魂)。讀者完全可以認為靈魂必須有身體作為基礎,只能存在於身體中,只能在身體中運作。

(儘管伊本·西那之後會證明,靈魂的理智部分,在死後能夠脫離身體而繼續存在。)

但飛人已經揭示,自我(或靈魂)並不是物質性的身體,而是另一種非物質性的實體(immaterial substance)

此外,飛人還能揭示每個人自我的「原初自我認知」,作為一個無時無刻不在運轉的最根本「後台程序」,作為一切其他認知的根基。

聲明:日後可能會發展成論文或書中章節,請勿轉載,多謝!

擴展閱讀:

Black, Deborah L. 2008. 「Avicenna on Self-Awareness and Knowing That One Knows」. The Unity of Science in the Arabic Tradition: 63–87.

Kaukua, Jari 2007. Avicenna on Subjectivity: A Philosophical Study (No. 301). University of Jyv?skyl?.

Marmura, Michael 1986. 「Avicenna』s 『Flying Man』 in Context.」 The Monist 69.3: 383–395.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