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退役軍人事務部、中央網信辦、教育部、民政部、文化和旅遊部、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中央軍委國防動員部、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等10部門聯合下發《關於在清明節期間開展“傳承·2019清明祭英烈”宣傳教育活動的通知》,部署開展以緬懷英烈、傳承英烈精神爲重點的主題宣傳教育活動。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沒有革命英烈前赴後繼的犧牲奉獻就沒有國家的富強和人民的幸福。清明時節,既是寄託對已故親人哀思的節日,也是重溫民族記憶,緬懷英烈、傳承英烈精神的日子。縱然時光輪轉,任何時候我們都不應忘記自己的根脈。祭奠先祖、祭拜英烈,在滿滿的儀式感之外,一個時代與另一個時代展開對話,激勵我們傳承英烈精神,弘揚浩然正氣,凝聚起建設新時代的磅礴力量。

  清明,慎終追遠,感悟生命的啓迪,激揚前進的動力。過去的路是什麼樣的,我們是如何走過來的;未來的路是怎樣的,我們又怎麼走過去。這些問題,既源於我們的發展,也是時代對我們的考驗。我們要思考,要回答。在清明這個特殊的日子,遵從傳統習俗,向前人看、認真學,歷史給了我們很多榜樣人物的答案。他們以小我成就大我,以無我精神成就無上事業,用生命爲我們鋪設了一條解放之路、富強之路、復興之路。

  “兒何嘗不思念着骨肉的團聚,兒何嘗不眷戀着家庭的親密,但烈士殷紅的血跡燃起了兒的滿腔怒火,亂葬崗上孤兒寡母的哭聲斬斷了兒的萬縷歸思。爲了讓千千萬萬的母親和孩子能過上好日子,爲了讓白髮蒼蒼的老人皆可享樂天年,兒已以身許國,革命不成功立誓不回家。”1928年8月25日,在江西崇義思順墟追擊叛徒時,王爾琢英勇犧牲,年僅25歲。這是王爾琢生前寫給父母的一封家書,表達了他對家人的思念以及“以身許國”的志願。

  “賦亭:分別了三月內心裏在想念你,但由於環境的限制,爲了鬥爭爲了黨的利益,那只是來克服個人利益,爭取殲滅敵人保衛祖國……餘不多談,希你保重身體,並多告知你們情況。”奔赴朝鮮戰場前線後,吳書先後寫了5封信給妻子何賦亭,這便是最後一封書信的內容。書信落款的1月19日(1951年),距離他犧牲僅22天。

  清明像是一條紐帶,聯繫着過去與未來。隔着歷史的巨牆,我們仍然能夠感受到那頭傳來的英雄力量,依舊能夠體會那種家國天下的雄壯情懷。爲了自己的信念,爲了自己的夢想,爲了祖國和人民的利益,他們把自己的生命融入到奮鬥的征程中,他們用奮鬥抒寫了自己的光彩一生。這就是我們的根,穿插在每一個時代裏的飽含民族力量的根。

  致敬高尚的生命,就是在叩問虔誠的初心。做好宣傳教育活動,讓英烈精神在我們心中孕育,激勵我們扛起歷史的重擔,完成未竟的事業,不斷續寫新的篇章,創造新的輝煌。(全國青聯委員、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 周成洋)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開放投稿,原創評論、理論文章可發至cepl#ce.cn(#改爲@)。詳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徵稿啓事

相關文章